自序 為什麼寫“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國”

關燈
地了解中國曆史大脈絡。

    通史字數往往比較多,比如著名的白壽彜的《中國通史》,共12卷22冊,約1400萬字。

    另外一個,通史的寫法通常比較刻闆,首先是按照朝代的順序,一朝一朝地講下去。

    其次是每一朝分成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一塊一塊地碼豆腐一樣地碼上去。

    往往看到後面,就把前面的忘掉了。

    特别是現有的通史,很多都有同一個問題,那就是重史實而輕史識,隻注意羅列知識點,并沒有把這些知識點背後的邏輯線打通,也就是說,沒有下功夫梳理曆史背後的規律。

     因此我要做的,是打破朝代的順序,提煉中國曆史的大脈絡。

    跳出具體朝代、具體人物、具體事件,聚焦曆史背後大的規律。

     所以這本書不會津津樂道于曆史上一個又一個的權謀故事,一次又一次的君臣争鬥過程,還有一個又一個王朝的興起和崩潰,因為這些過程雖然每次都花樣翻新,但本質上無非是一些規律性的重複。

    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這些過程背後的遊戲規則,以及這些規則是怎麼形成的。

     所以打個比方,通史像是一個人的年譜,每一年都要寫到。

    而我的“簡讀”,更像是一些對這個人的點評或者考察結論,隻談幾個重點,但是希望談深、談透。

     三 第二個原因是,通史很難進行中外比較,或者說難以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分析中國史。

     有的時候,曆史需要“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地去看,才能發現一些整體性的規律。

    比如隻有升上太空,你才會看清地球是圓的。

    或者說,隻有跳出廬山之外,你才能發現廬山的真面目。

     “不讀中國史,不知中國之偉大;不讀世界史,不知中國之特質。

    ”[2]不讀世界史,你無法準确地判斷中國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自身的獨特之處。

     所以這本《簡讀中國史》要做的,是把中國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觀察。

     一般來講,中國人寫中國史,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局限于中國自身,不注意影響中國的世界因素。

    然而事實上,在中國史的發展過程中,世界因素在很多時候起了關鍵作用。

    比如兩河流域文明的一些要素,對中國早期王朝的出現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當然,這些外來因素并沒有削弱,反而強化了中國的文化個性。

     所以這本書還有一個重點,是分析中國與世界的相同與差異。

    事實上,中國曆史有很多與歐洲曆史相似的階段。

    比如周代封建制下的貴族社會,與西方的“封建時代”(也就是中世紀),有着非常相似的貴族精神和遊戲規則。

    中國的秦漢帝國,更是與歐洲的羅馬帝國也有着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漢帝國崩潰後的“蠻族入侵”(或者說所謂的“五胡亂華”),并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而是當時一個世界性的現象,羅馬帝國也是在同一波“蠻族入侵”中崩潰的。

    中國史與其他國家的曆史也有“神同步”的階段,比如晚清中國面對外來侵略的反應,與東南亞的鄰國緬甸幾乎一模一樣。

    [3] 當然,中國史與其他國家的曆史更多的是本質上的不同。

    比如羅馬帝國雖稱帝國,卻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也沒有做到書同文、車同軌。

    正是這種不同的曆史本質,導緻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分别崩潰後,中國和歐洲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路徑。

     因此我會在這本書中對比在地理因素影響下的先秦和希臘文明,對比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對比清代中國與工業革命前後英國的财政能力,對比中國、日本和緬甸在西方殖民主義入侵時的反應,這樣才能凸顯出中國曆史的獨特規律。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讀史也都會總結出不同的經驗和教訓。

    這本書的性質是普及讀物,并非對曆史知識的均衡叙述。

    更為重要的是,我自始至終是一個“曆史愛好者”,而非“曆史學家”。

    因此我的這本書是典型的一家之言,肯定有很多偏頗之處。

    但是如果這本小書能刺激你更主動、更積極地思考曆史,或者說,你能把這本書當成我手繪的中國曆史導遊圖,拿着它去漫遊,探索更深入、更廣闊的曆史,那麼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1]張舜徽(1911—1992)曾任華中師範大學曆史系教授。

    他說:“年齡稍大,又發願通讀‘二十四史’,不畏艱難,不避寒暑,堅持不懈地認真去讀。

    從《史記》到《隋書》,都用朱筆圈點,讀得很仔細;從新舊《唐書》到《明史》,也點閱了一遍。

    整整花了十年時間,終于讀完了這部三千二百五十九卷的大書。

    ”(《自強不息,壯心未已——略談我在長期治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2]借用并改寫西南聯大皮名舉教授的話。

    原話是“不讀中國史,不知中國之偉大;不讀世界史,不知中國之落後”。

     [3]同樣是因為面子外交、禮儀之争(中國是叩頭問題,緬甸是鞋子問題),而導緻國勢進一步淪亡。

    詳見本書第四十六、四十七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