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大醫
關燈
小
中
大
希波克拉底:
見信好。
1990年到1998年,我在協和醫科大學認真學過八年醫術,正經科班念到醫學博士,從DNA、RNA到細胞到組織到大體解剖,從生理到病理到藥理,從中醫科到内科到神經科到精神科到婦産科。
十多年前,學完八年醫術之後,飲酒後,嘔吐後,枯坐思考後,我決定不再做醫生。
當時決定不做醫生,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懷疑醫生到底能幹什麼。
學醫的最後三年,我在基因和組織學層面研究卵巢癌,越研究越覺得生死聯系太緊密,甚至可以說,挖到根兒上,生死本來是一件事兒,不二。
多數病是治療不好的,是要靠自身免疫能力自己好的。
我眼看着這三年跟蹤的卵巢癌病人,手術、化療、複發、再手術、再化療,三年内,無論醫生如何處理,小一半的死去,緩慢而痛苦地死去,懷着對生的無限眷戀和對死的毫無把握,死去。
第二個原因是擔心做醫生越來越艱難。
其實,學了一陣兒醫之後,我基本明白了,醫學從來就不是純粹的科學,醫學從來就應該是:Tocure,sometimes.Toalleviate,moreoften.Tocomfort,always.(偶爾治愈,常常緩解,總能安慰。
)我當時擔心的是,這麼做,除了救死扶傷的精神愉悅之外,醫生還能收獲什麼?完全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醫生又能精神愉悅多久?人體組織結構和解剖結構之上有疾病,疾病之上有病人,病人旁邊有醫生,醫生之上有醫院,醫院之上有衛生部和發改委和财政部,醫院旁邊有保險機構,保險機構之上有保監會和社保部。
在現代社會,醫生治療病人,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活動。
在醫療衛生上,國内強調平均、平等,“全民享有醫療保健”,強調計劃調節、遠離市場。
“藥已經那麼貴了,就隻能壓低醫生的收入,醫院就隻能以藥養醫。
”美國的醫生收入好些,但是,不但訴訟橫行,而且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問題:“如果新生産出一種救命的藥物,成本十萬,定價一千萬,合理嗎?應該管嗎?新藥定價一千萬,是應該給付得起的病人吃呢,還是應該給所有有适用症的病人吃呢?美國百分之三十的醫療費用花在兩年内要死的人群上,合理嗎?” 醫學院畢業之後,不碰醫療十多年之後,現在主要的衛生指标(平均壽命、新生兒死亡率等等)越來越好,醫療環境卻似乎越來越令人擔憂:整體素質加速變差的醫護群體,将多種不滿發洩到醫護個人身上的加速老齡化的病人群體,隻湊熱鬧、但求聳人聽聞、基本不深入思考的自以為是的媒體。
和過去一樣,醫學生繼續窮困,繼續請不起美麗的護士小姐吃宵夜。
和過去相比,小大夫更加窮困。
房價比過去高五倍到十倍,原來在北京三環邊上買個二三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騎車上下班;現在在“泛北京”的河北燕郊買個二三十平方米的小房子,太遠,騎車上下班不可能,懷孕了,擠地鐵和公交怕早産,想買個QQ車代步,北京市車輛限購令出台了。
小大夫熬到副教授,醫院裡同一科室裡的正教授還有四十多名,一周輪不到一台手術,每次手術都是下午五點之後開始。
和過去相比,大大夫的挂号費漲了點,還是在一本時尚雜志的價格
1990年到1998年,我在協和醫科大學認真學過八年醫術,正經科班念到醫學博士,從DNA、RNA到細胞到組織到大體解剖,從生理到病理到藥理,從中醫科到内科到神經科到精神科到婦産科。
十多年前,學完八年醫術之後,飲酒後,嘔吐後,枯坐思考後,我決定不再做醫生。
當時決定不做醫生,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懷疑醫生到底能幹什麼。
學醫的最後三年,我在基因和組織學層面研究卵巢癌,越研究越覺得生死聯系太緊密,甚至可以說,挖到根兒上,生死本來是一件事兒,不二。
多數病是治療不好的,是要靠自身免疫能力自己好的。
我眼看着這三年跟蹤的卵巢癌病人,手術、化療、複發、再手術、再化療,三年内,無論醫生如何處理,小一半的死去,緩慢而痛苦地死去,懷着對生的無限眷戀和對死的毫無把握,死去。
第二個原因是擔心做醫生越來越艱難。
其實,學了一陣兒醫之後,我基本明白了,醫學從來就不是純粹的科學,醫學從來就應該是:Tocure,sometimes.Toalleviate,moreoften.Tocomfort,always.(偶爾治愈,常常緩解,總能安慰。
)我當時擔心的是,這麼做,除了救死扶傷的精神愉悅之外,醫生還能收獲什麼?完全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醫生又能精神愉悅多久?人體組織結構和解剖結構之上有疾病,疾病之上有病人,病人旁邊有醫生,醫生之上有醫院,醫院之上有衛生部和發改委和财政部,醫院旁邊有保險機構,保險機構之上有保監會和社保部。
在現代社會,醫生治療病人,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活動。
在醫療衛生上,國内強調平均、平等,“全民享有醫療保健”,強調計劃調節、遠離市場。
“藥已經那麼貴了,就隻能壓低醫生的收入,醫院就隻能以藥養醫。
”美國的醫生收入好些,但是,不但訴訟橫行,而且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問題:“如果新生産出一種救命的藥物,成本十萬,定價一千萬,合理嗎?應該管嗎?新藥定價一千萬,是應該給付得起的病人吃呢,還是應該給所有有适用症的病人吃呢?美國百分之三十的醫療費用花在兩年内要死的人群上,合理嗎?” 醫學院畢業之後,不碰醫療十多年之後,現在主要的衛生指标(平均壽命、新生兒死亡率等等)越來越好,醫療環境卻似乎越來越令人擔憂:整體素質加速變差的醫護群體,将多種不滿發洩到醫護個人身上的加速老齡化的病人群體,隻湊熱鬧、但求聳人聽聞、基本不深入思考的自以為是的媒體。
和過去一樣,醫學生繼續窮困,繼續請不起美麗的護士小姐吃宵夜。
和過去相比,小大夫更加窮困。
房價比過去高五倍到十倍,原來在北京三環邊上買個二三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騎車上下班;現在在“泛北京”的河北燕郊買個二三十平方米的小房子,太遠,騎車上下班不可能,懷孕了,擠地鐵和公交怕早産,想買個QQ車代步,北京市車輛限購令出台了。
小大夫熬到副教授,醫院裡同一科室裡的正教授還有四十多名,一周輪不到一台手術,每次手術都是下午五點之後開始。
和過去相比,大大夫的挂号費漲了點,還是在一本時尚雜志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