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雲中之鶴

關燈
一個人的氣質就是他的内心世界。

     李鴻章帶領他的淮軍進入上海之時,由于身材颀長、氣質高遠,李鴻章很快得到一個“雲中鶴”的綽号。

    這個綽号對于李鴻章來說,倒也形象妥帖。

    在晚清,比較起衆多庸庸碌碌的高官達貴,李鴻章完全稱得上“鶴立雞群”。

    這不僅僅指他的身材高大挺拔,還在于李鴻章從來就是一個敢負責任,并且有着自己獨特想法的人。

    當初湘軍才俊胡林翼第一眼看到李鴻章時,就驚歎說:“如評骨法,必大闊,才力又宏遠,擇福将而使之,亦大勳之助也。

    ”從李鴻章的一些照片,我們可以從外面管窺其内心世界。

    從照片上來看,李鴻章身材挺拔,冷靜平穩,有着凜凜之威;尤其是李鴻章的一張中年照片,從容倜傥,成熟智慧,意氣風發。

    這張照片大約攝于平定太平天國之後吧,李鴻章春風得意,一派自信堅毅。

    至于李鴻章的晚年照片,不怒自威,莊重沉穩之際,能略見一絲慈祥,但在整個氛圍中,有着難以遮掩的無奈和凄楚。

    到了暮年,李鴻章所呈現的形象便有點悲涼了:他的眼睑一直浮腫,眼神深邃,冷漠而鎮靜,絕不露出一絲表情,這是一張成熟無比的面孔,面部整體氛圍變得越來越模糊,無懈可擊,刀槍不入,一看就是中國官場文化長期浸淫的結果。

    從這樣的面孔中,我們是很難揣度一個人真實的心思和喜好的,甚至很難看出個性特征,一切都是隐藏,都是扭曲,都是深不可測。

    這樣的面孔絕對稱得上“老謀深算”,它就像深潭一樣,表面平靜,很難看出上面有絲毫憤怒、氣惱、激動的表情,而在骨子裡,卻有着對于事态的洞察,能夠從細微之中審時度勢,迅速作出自己獨特的判斷,或者明哲保身,或者一躍而起,給對手緻命一擊。

    這是一張可怕的臉!中年之後的李鴻章越發變得成熟而冷靜了。

     擔任江蘇巡撫時的李鴻章 這樣的劃分是指李鴻章擔任兩江總督之後,這一年是1865年,李鴻章42歲,進入了他人生的高峰期。

    此時的李鴻章再也不是當初那個意氣風發、膽大妄為的書生了,他變得意志堅定,善于沉默,心細如發,擅長洞察人的内心;他的頭頂一直籠罩着強烈的使命感,那就是為岌岌可危的清國撐起一片天空。

    這樣的感覺總使李鴻章時常地陷入一種自欺的悲壯中,仿佛天降大任于斯人,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有一個現象似乎可以說明李鴻章的使命感,自從李鴻章當上兩江總督之後,他基本放棄了自己吟詩作畫的愛好,這樣的行為是由于李鴻章對傳統文人官吏的反感,他們總是習慣于自欺欺人,避重就輕,迂腐不實而又欺世盜名。

    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李鴻章也很擔心過多的詩文容易暴露自己的思想,落下口柄。

    中年之後的李鴻章變化很大,他很少頭腦發熱,急不可待,他總是把自己埋伏在暗處,低調做人做事。

    他變得越來越實在,越來越警覺,也越來越勤政,他總有做不完的事情,考慮不完的問題。

     李鴻章變成一隻勤勞無比的鼹鼠。

    每天,他都忙忙碌碌,總有處理不完的公務,總有批閱不完的公文,總有開不完的會議。

    他的内心也在這樣的運轉中慢慢變得冷血,沒有粗犷奔放的激情,不好色,不賭博,不喜歡揮霍,不愛戶外活動。

    這樣的生活或許在常人看來無聊而單調,但李鴻章樂此不疲,或者說,他從未在公開場合暴露他的倦容。

    李鴻章成了中國曆史上長長蟻群中的一隻大螞蟻,在蟻群中,無數工蟻忙忙碌碌,竭盡全力,伺候那隻不勞而獲的蟻後。

    這樣的存在方式,就是長期以來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方式。

    這種政治方式原始、笨拙、專橫,它不僅僅帶來殘暴和專制,同時伴生的,還有機械和木讷。

    李鴻章在跨入這個機制之後,很快變得麻木不仁,在絕大多數時間裡,李鴻章隻能算是一架龐大的、呆闆機器上的一個零部件。

    在他的身前左右,還有着一大堆精于算計、老成持重、不見喜怒的政治木偶們。

     好在李鴻章一直堅持做自己的事情。

    李鴻章就像春秋時代的孟嘗君一樣,在麾下養着一大堆門客。

    他将當時具有現代思想的知識分子籠絡門下,努力謀求怎樣推動這個笨拙的東方古國一點一滴地進步。

    當然,在做事的同時,李鴻章還一直不忘修身,這是他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了。

    就像教徒們每天的禱告和忏悔,李鴻章也保持着每天内省,自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也自省自己的道德操守。

    這樣的舉動,源于他的老師曾國藩,也源于中國文化的傳統。

    也正因為李鴻章不斷地内省,所以中年之後的李鴻章一直在不斷改變着自己,可以說,後來的李鴻章,完全是李鴻章自己所鑄造的。

    對比當年那個青澀的合肥青年,後來的李鴻章在内心當中的确走得很遠。

     李鴻章還是有韬略的。

    腹中,應該有一個廣袤的世界吧。

    李鴻章所處的是怎樣一個時代呢,萬物将傾,天翻地覆,對于一般人來說,面對數千年從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