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長門仙崎灣
關燈
小
中
大
次日九點過淺見在總台結賬後,徑直去了仙崎的西惠寺。
住持一看喜美惠的照片,肯定地說:“對,就是她,一點沒錯。
” “哦,她不是龍滿太太。
” “哦,是女服務員?不過,看起來不像是一般的飯店服務員和客人的關系呢……”“更像是夫婦嗎?” “哦……不過,就像昨天說的那樣,像是一對和睦的夫妻,但又有一種距離感,龍滿總是用溫和的目光看着她。
” “溫和的目光?……”淺見在腦海裡開始想像這種目光所适合的對象。
像夫婦一樣和睦,但仿佛又隔有一段距離,用溫和的目光盯着對方——如果自己用這樣的目光凝視女性的話,她會是自己的什麼人呢——淺見把他家裡的人——母親雪江、大嫂和子、侄女智美,保姆須美子……排了一長串,覺得都不像。
這時,他想到了遠在美國紐約的妹妹佐和子,四年前出國後就沒見過面,在日常生活中幾乎忘記了她的存在。
“如果佐和子回到東京,我将是什麼表情呢——也許是不好意思,依戀似的,或者是有一點點憐愛?” “對———” 淺見冷不丁地問了一下住持: “會不會感覺到龍滿和這位女士像兄妹或堂兄妹?” “兄妹?不,龍滿是獨生子,不過,不知道他有無堂兄妹,不過,經你這麼一點,确實有這種感覺呢。
” 龍滿和森兩家都不是當地人,查一查兩家人的情況,說不定能找到聯系點呢。
淺見十點正回到湯本,找到松村尚美母親經營的荞麥面店。
那是在橋頭湯本惟一的一家荞麥面店,所以很快就找到了,店名為富有地方風味的“深川俺”,建築結構也不大,正面寬三間屋左右,顯得極平凡。
店門上挂着“正在準備”的牌子,淺見拉開了格子門。
“對不起,還沒開張呢。
”廚房和店堂之間挂着布簾,一位五十來歲的婦女探出頭來說。
“我姓淺見,尚美沒打電話告訴您嗎?” “啊,尚美說的那位,請請,我是尚美的母親。
” 一邊解下圍裙一邊迎了上來。
“說是想打聽一下森家的情況?”“ “對,請講一講有關森喜美惠父母的事兒。
”“哦,已經過去很多年啦,也許說不太清楚,請坐。
” 一邊讓座兒,一邊沏上荼。
“我想先問一下,森喜美惠的父母是從哪兒來到長門的呢?” “不太清楚,好像是從别府一帶。
說不定是從國外回來,先去了别府,然後才來這兒的吧,大是戰後三四年以後,我上初中那會兒。
” “聽說森喜美惠的父親沒怎麼工作?” “她父親好像身體不大好,沒有外出幹過活兒,不知是否是在戰場上負了傷什麼的,不過外表上倒也看不出有多大毛病,我常去給她家送點自家燒的菜什麼的,他總會把我送到大門口,笑着向我道謝。
” “他不是很早就去世了嗎?” “對,可能是四十歲左右去世的吧,我結婚的頭一年。
” 淺見靜靜地聽着,突然他問道: “我想冒昧地問一句,您是結婚多久生您女兒尚美的呢?” “哈哈哈,真難為情哩……” 可能是誤解了,尚美母親競漲紅了臉。
“丈夫上門一年半後生的。
” “那麼……”淺見盡管有些難以開口,還是問了一下。
“那麼與尚美同年的喜美惠是她父親死後多久出生的?” “礙…”尚美母親停了下來。
“啊,說多了呢。
其實喜美惠不是她父親的親生孩子,喜美惠的母親在飯店打工那會兒有的。
她母親遭了不少白眼,可憐得很呢,丈夫也死了,無依無靠的。
” “那麼,喜美惠的親生父親是誰?” “這可不知道,喜美惠的母親到最後也沒對人說過,她一個人拖着孩子,吃了不少苦,喜美惠小時候為這個也常受人欺負,當時我家的尚美和麻裡是班幹部,她倆常常幫助她。
喜美惠的母親拼命工作,中學畢業後,讓她進了頹市的女子高中,也就在這一年喜美惠離家出走了。
” “哦……” 淺見不由得皺了皺眉頭,他也怕聽悲劇。
“她母親一定很傷心吧?” “沒錯,哭哭啼啼地來問過我女兒……兩年以後終于找到了,聽說進了大阪的一家什麼制藥公司。
” “制藥公司……”淺見緊張起來。
“是什麼公司呢?” “哎,是個啥公司呢?……好像不大有名,是一個外來詞的名稱。
” “是GREEN制藥公司吧?” “GREEN,啊,也許是吧。
” “這是怎麼回事呢——”淺見暗暗地想。
這決非偶然的巧合,龍滿智仁的父親,經仙崎的加賀醫院的介紹而進入GREEN制藥公司,那麼也不排除森喜美惠也是靠這層關系進入在大阪的GREEN制藥公司的。
不管怎麼說如果弄清龍滿智仁和森喜美惠都是GREEN制藥的職員的話,這兩人就可能有連接點。
“從喜美惠的角度看,她可能不想讓母親繼續操勞而出走的吧,後來說是她女兒要照顧她,她母親就也去了大阪,起初逢年過節還來張賀卡,以後就斷了音信,不知情況怎樣呢。
” “聽說喜美惠回到湯本後,沒來打過招呼。
” “是的,聽我女兒說,三年前就回來了,在白谷飯店上班,不知道她為什麼不來走走,不過聽說道一陣子用電話聯系。
” “您現在還記得她在大阪的地址嗎?” “記得,不過好像現在并不住那兒喲。
大約在十年前吧,我給她家發的賀年片就以‘住戶已搬家’為由被退了回來。
” 這時,好像是在店裡幹活的兩個五十歲左右的大媽走了進來,她們與尚美母親道了早安後,便去換上了圍裙,這家店全是女的呢。
接着她們便開始了緊張的開店前的準備工作。
趁這個時候,尚美母親站起來對淺見說:“您稍等一下。
”便進去抄寫下森喜美惠在大阻的地址。
“也可能已經不住這兒啦。
”盡管再一次這樣說,仍把寫有地址的紙條遞給了淺見。
離開深川奄,淺見便到市政府附近的一家相館去取昨天加印的照片,用快件寄了一張給淡路島的常隆寺住持。
“哎———” 淺見走出郵局,擡頭仰望天空,舒了一口氣,至此,來此地的“私事”已差不多辦完,剩下的時間該集中精力搞好“本職工作”——金子美鈴的資料收集。
美鈴的故居遺址、墓地,以及大原帶着參觀的地方都已拍了不少照片,但單單憑這些,是“賺”不到出差費用的。
想到這些,淺見去了設在市政府的社會教育科,那兒也許相關資料較齊。
古川麻裡見到淺見時“啊呀”地笑了。
“那以後怎麼樣了?我正擔心呢,見到尚美母親了嗎?” “見到了,真多虧了您,許多事情都弄清楚啦,代我向松村問好。
”淺見道了謝。
“我今天是為金子美鈴而來的,有什麼可參考的資料嗎?” “有關美鈴的情況,矢崎節夫的著書裡大都寫得有,要看一看嗎?” “哦,那本書,東京也有賣的,我隻是想查一查哺育她成長的仙崎的風景與曆史以及她詩中所描繪的景物等等。
” “不過,現在的仙崎早已不是美鈴時代的仙崎,徹底變了個樣兒,當時的景緻早就蕩然無存了呢。
如果有的話,那恐怕也隻剩下青海島和日本海的水平線吧。
” 淺見忍不住快要笑出聲來,可麻裡卻十分認真。
“是嗎?變化這麼大嗎?” “那當然,美鈴在詩裡也提起過,從前有捕到像沙丁魚啦、青花魚之類的都算是好收獲啦。
可到了明治大正時,在仙崎灣也能打撈到鲸魚呢。
” “什麼?鲸魚?” “對,在對面那條大路旁有個漁港,聽說,從前仙崎的漁民們在那兒舉辦過捕鲸比賽呢,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查一查市志。
” 說着古川拿來兩冊有關本市曆史、風土方面的書,一本是曆史方面的,而另一本是民俗方面的。
淺見便坐到辦公室一角作為會客用的桌前翻閱起來。
就像麻裡講的那樣,當時仙崎灣裡出現過不少迷失了方向的鲸魚群,在六十年代,還發現過一頭小鲸魚。
書中戰後史的開篇裡有“退伍複員歸國與仙崎港”的内容,淺見的眼睛便不由自主地在這一部分停留了下來。
據書中記載,當時在仙崎港登陸的歸國人員總數約在四十一萬左右,前期主要是從朝鮮和中國東北部,後期主要是從中國大陸的華北一帶回來的,當然,這裡面包括軍人及其家屬。
歸國人員抵港後,大都隻停留一兩天,便從仙崎站乘火車返鄉,或者是投奔親朋好友,分散到全國各地,近兩幹無親無故的人則留在了仙崎。
歸國人員最初住在醫院和一些簡易住房裡,十分不便,直到嗯和五十年,修建了一批歸國人員住宅後,居住條件才大為改善。
這中間當然也包括龍滿家,龍滿智仁就出生在這裡。
淺見從這裡體會到:常常被人們理解為隻存在于曆史中的“戰争”,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仍留有它的陰影。
“怎麼樣,找到什麼可以參考的東西了嗎?”麻裡的問話打斷了淺見的沉思,他慌亂地打開了一頁。
“以青海島為舞台的通一帶的捕鲸業,蠻有意思呢。
” “是啊,聽說美鈴上女校那會兒,常乘船去青海島登山呢,橋那頭的王子山上有她的詩碑,在通一帶有鲸魚墓、博物館,同時還有日本最大的加級魚養殖場,有空一定去看看。
” 麻裡非常流暢地說着,或許她認為作為市府的一名職員,也有義務宣傳一下長門市的旅遊資源吧。
住持一看喜美惠的照片,肯定地說:“對,就是她,一點沒錯。
” “哦,她不是龍滿太太。
” “哦,是女服務員?不過,看起來不像是一般的飯店服務員和客人的關系呢……”“更像是夫婦嗎?” “哦……不過,就像昨天說的那樣,像是一對和睦的夫妻,但又有一種距離感,龍滿總是用溫和的目光看着她。
” “溫和的目光?……”淺見在腦海裡開始想像這種目光所适合的對象。
像夫婦一樣和睦,但仿佛又隔有一段距離,用溫和的目光盯着對方——如果自己用這樣的目光凝視女性的話,她會是自己的什麼人呢——淺見把他家裡的人——母親雪江、大嫂和子、侄女智美,保姆須美子……排了一長串,覺得都不像。
這時,他想到了遠在美國紐約的妹妹佐和子,四年前出國後就沒見過面,在日常生活中幾乎忘記了她的存在。
“如果佐和子回到東京,我将是什麼表情呢——也許是不好意思,依戀似的,或者是有一點點憐愛?” “對———” 淺見冷不丁地問了一下住持: “會不會感覺到龍滿和這位女士像兄妹或堂兄妹?” “兄妹?不,龍滿是獨生子,不過,不知道他有無堂兄妹,不過,經你這麼一點,确實有這種感覺呢。
” 龍滿和森兩家都不是當地人,查一查兩家人的情況,說不定能找到聯系點呢。
淺見十點正回到湯本,找到松村尚美母親經營的荞麥面店。
那是在橋頭湯本惟一的一家荞麥面店,所以很快就找到了,店名為富有地方風味的“深川俺”,建築結構也不大,正面寬三間屋左右,顯得極平凡。
店門上挂着“正在準備”的牌子,淺見拉開了格子門。
“對不起,還沒開張呢。
”廚房和店堂之間挂着布簾,一位五十來歲的婦女探出頭來說。
“我姓淺見,尚美沒打電話告訴您嗎?” “啊,尚美說的那位,請請,我是尚美的母親。
” 一邊解下圍裙一邊迎了上來。
“說是想打聽一下森家的情況?”“ “對,請講一講有關森喜美惠父母的事兒。
”“哦,已經過去很多年啦,也許說不太清楚,請坐。
” 一邊讓座兒,一邊沏上荼。
“我想先問一下,森喜美惠的父母是從哪兒來到長門的呢?” “不太清楚,好像是從别府一帶。
說不定是從國外回來,先去了别府,然後才來這兒的吧,大是戰後三四年以後,我上初中那會兒。
” “聽說森喜美惠的父親沒怎麼工作?” “她父親好像身體不大好,沒有外出幹過活兒,不知是否是在戰場上負了傷什麼的,不過外表上倒也看不出有多大毛病,我常去給她家送點自家燒的菜什麼的,他總會把我送到大門口,笑着向我道謝。
” “他不是很早就去世了嗎?” “對,可能是四十歲左右去世的吧,我結婚的頭一年。
” 淺見靜靜地聽着,突然他問道: “我想冒昧地問一句,您是結婚多久生您女兒尚美的呢?” “哈哈哈,真難為情哩……” 可能是誤解了,尚美母親競漲紅了臉。
“丈夫上門一年半後生的。
” “那麼……”淺見盡管有些難以開口,還是問了一下。
“那麼與尚美同年的喜美惠是她父親死後多久出生的?” “礙…”尚美母親停了下來。
“啊,說多了呢。
其實喜美惠不是她父親的親生孩子,喜美惠的母親在飯店打工那會兒有的。
她母親遭了不少白眼,可憐得很呢,丈夫也死了,無依無靠的。
” “那麼,喜美惠的親生父親是誰?” “這可不知道,喜美惠的母親到最後也沒對人說過,她一個人拖着孩子,吃了不少苦,喜美惠小時候為這個也常受人欺負,當時我家的尚美和麻裡是班幹部,她倆常常幫助她。
喜美惠的母親拼命工作,中學畢業後,讓她進了頹市的女子高中,也就在這一年喜美惠離家出走了。
” “哦……” 淺見不由得皺了皺眉頭,他也怕聽悲劇。
“她母親一定很傷心吧?” “沒錯,哭哭啼啼地來問過我女兒……兩年以後終于找到了,聽說進了大阪的一家什麼制藥公司。
” “制藥公司……”淺見緊張起來。
“是什麼公司呢?” “哎,是個啥公司呢?……好像不大有名,是一個外來詞的名稱。
” “是GREEN制藥公司吧?” “GREEN,啊,也許是吧。
” “這是怎麼回事呢——”淺見暗暗地想。
這決非偶然的巧合,龍滿智仁的父親,經仙崎的加賀醫院的介紹而進入GREEN制藥公司,那麼也不排除森喜美惠也是靠這層關系進入在大阪的GREEN制藥公司的。
不管怎麼說如果弄清龍滿智仁和森喜美惠都是GREEN制藥的職員的話,這兩人就可能有連接點。
“從喜美惠的角度看,她可能不想讓母親繼續操勞而出走的吧,後來說是她女兒要照顧她,她母親就也去了大阪,起初逢年過節還來張賀卡,以後就斷了音信,不知情況怎樣呢。
” “聽說喜美惠回到湯本後,沒來打過招呼。
” “是的,聽我女兒說,三年前就回來了,在白谷飯店上班,不知道她為什麼不來走走,不過聽說道一陣子用電話聯系。
” “您現在還記得她在大阪的地址嗎?” “記得,不過好像現在并不住那兒喲。
大約在十年前吧,我給她家發的賀年片就以‘住戶已搬家’為由被退了回來。
” 這時,好像是在店裡幹活的兩個五十歲左右的大媽走了進來,她們與尚美母親道了早安後,便去換上了圍裙,這家店全是女的呢。
接着她們便開始了緊張的開店前的準備工作。
趁這個時候,尚美母親站起來對淺見說:“您稍等一下。
”便進去抄寫下森喜美惠在大阻的地址。
“也可能已經不住這兒啦。
”盡管再一次這樣說,仍把寫有地址的紙條遞給了淺見。
離開深川奄,淺見便到市政府附近的一家相館去取昨天加印的照片,用快件寄了一張給淡路島的常隆寺住持。
“哎———” 淺見走出郵局,擡頭仰望天空,舒了一口氣,至此,來此地的“私事”已差不多辦完,剩下的時間該集中精力搞好“本職工作”——金子美鈴的資料收集。
美鈴的故居遺址、墓地,以及大原帶着參觀的地方都已拍了不少照片,但單單憑這些,是“賺”不到出差費用的。
想到這些,淺見去了設在市政府的社會教育科,那兒也許相關資料較齊。
古川麻裡見到淺見時“啊呀”地笑了。
“那以後怎麼樣了?我正擔心呢,見到尚美母親了嗎?” “見到了,真多虧了您,許多事情都弄清楚啦,代我向松村問好。
”淺見道了謝。
“我今天是為金子美鈴而來的,有什麼可參考的資料嗎?” “有關美鈴的情況,矢崎節夫的著書裡大都寫得有,要看一看嗎?” “哦,那本書,東京也有賣的,我隻是想查一查哺育她成長的仙崎的風景與曆史以及她詩中所描繪的景物等等。
” “不過,現在的仙崎早已不是美鈴時代的仙崎,徹底變了個樣兒,當時的景緻早就蕩然無存了呢。
如果有的話,那恐怕也隻剩下青海島和日本海的水平線吧。
” 淺見忍不住快要笑出聲來,可麻裡卻十分認真。
“是嗎?變化這麼大嗎?” “那當然,美鈴在詩裡也提起過,從前有捕到像沙丁魚啦、青花魚之類的都算是好收獲啦。
可到了明治大正時,在仙崎灣也能打撈到鲸魚呢。
” “什麼?鲸魚?” “對,在對面那條大路旁有個漁港,聽說,從前仙崎的漁民們在那兒舉辦過捕鲸比賽呢,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查一查市志。
” 說着古川拿來兩冊有關本市曆史、風土方面的書,一本是曆史方面的,而另一本是民俗方面的。
淺見便坐到辦公室一角作為會客用的桌前翻閱起來。
就像麻裡講的那樣,當時仙崎灣裡出現過不少迷失了方向的鲸魚群,在六十年代,還發現過一頭小鲸魚。
書中戰後史的開篇裡有“退伍複員歸國與仙崎港”的内容,淺見的眼睛便不由自主地在這一部分停留了下來。
據書中記載,當時在仙崎港登陸的歸國人員總數約在四十一萬左右,前期主要是從朝鮮和中國東北部,後期主要是從中國大陸的華北一帶回來的,當然,這裡面包括軍人及其家屬。
歸國人員抵港後,大都隻停留一兩天,便從仙崎站乘火車返鄉,或者是投奔親朋好友,分散到全國各地,近兩幹無親無故的人則留在了仙崎。
歸國人員最初住在醫院和一些簡易住房裡,十分不便,直到嗯和五十年,修建了一批歸國人員住宅後,居住條件才大為改善。
這中間當然也包括龍滿家,龍滿智仁就出生在這裡。
淺見從這裡體會到:常常被人們理解為隻存在于曆史中的“戰争”,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仍留有它的陰影。
“怎麼樣,找到什麼可以參考的東西了嗎?”麻裡的問話打斷了淺見的沉思,他慌亂地打開了一頁。
“以青海島為舞台的通一帶的捕鲸業,蠻有意思呢。
” “是啊,聽說美鈴上女校那會兒,常乘船去青海島登山呢,橋那頭的王子山上有她的詩碑,在通一帶有鲸魚墓、博物館,同時還有日本最大的加級魚養殖場,有空一定去看看。
” 麻裡非常流暢地說着,或許她認為作為市府的一名職員,也有義務宣傳一下長門市的旅遊資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