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足尾銅礦
關燈
小
中
大
的職員當然會守口如瓶,即便去問,也不會告訴你什麼的,今天就到這兒吧。
” “那麼,至少大緻講一下事件的概要吧。
” “這屬于新聞報道的職責範圍吧,我想警署裡正在舉行記者招待會,雖說沒能趕上早上新聞,不一會的午間新聞會播放吧。
” 高澤看了一下表說。
淺見非常氣憤,你想問的一個勁地問了,現卻裝起糊塗來。
“新聞隻報道一些最基本的東西,在不超出範圍的情況下,能否講得稍細一些,我為你們提供了那麼多的信息。
” “真羅嗦,你這個人。
”高澤提高了嗓門,“不行就是不行,我也不過是個命令的執行者,如果擅自違反的話,會這樣。
” 高澤用右手做了個抹脖子(意為解職)的手勢,轉過身去。
“知道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用自己知道的去和媒體做交易,總該可以的吧。
” “你這個人哪……” 高澤轉過身來,不知出于什麼目的,雙手叉腰似的,把上衣撩到了後面,說不定是拔槍的動作呢。
“不是已跟你說清楚了嗎?剛才你所講的事兒目前不能對外張揚,如果剛才你所講的是事實的話,犯人當然還未察覺到警方已掌握了此消息,如果一讓媒體抖了出去,那不是很糟嗎?” “所以你應該說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會再去向媒體打聽了。
” “真拿你沒辦法……這樣吧,你到警署裡去一趟。
” 巡查部長瞪着一雙嘲諷似的雙眼,用威脅似的口氣說道。
“警署的話,是足尾嗎?好,遠是遠了點,我去,如果已經決定了的話,那就走吧,我是開車來的,請在前開路吧。
” 淺見一下子站了起來,向門外走去,高澤慌忙制止。
“請等一等,總不可能現在就去吧,我們是來執行公務的!” “你不是已探聽到了重要情報嗎?隻要招呼一聲,專案組的人會高興得跳起來呢。
還是我一個人前去吧。
” “你,你……”高澤一臉苦相,無可奈何,“你這人真難對付,好吧,我先給署裡去個電話問問,請稍等。
” 高澤對部下使了個眼神,出了房門。
就這樣等了好長時間,十分、二十分鐘過去了,不見高澤部長回來。
淺見算是能忍耐的了。
望風的那位便衣好像也在竭力堅持,他用力叉開雙腿,力争一動不動地站在門口。
淺見站起來,向門口走去。
“你去哪兒?”便衣擋住去路。
“上廁所。
” “好,我也去。
” 還以為是一起去廁所,結果便衣一個人站在廁所門口注裡監視着。
回到會客室時高澤已經呆在那兒了,部下急忙解釋道:“他說想上廁所。
” 高澤不耐煩地打斷說:“行啦,行啦。
” “啊,讓您等得太久,實在對不起。
” 高澤的态度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過分的殷勤讓人感到惡心。
“剛才和署裡進行了磋商,因為淺見提供了許多參考信息,我們也可以提供一些,來吧,請坐。
” 說完恭敬地遞上用傳真發過來的資料,事到如今,雙方都明白高澤無疑已經調查過了淺見的身份——警察廳刑偵局局長的胞弟。
“啊,身份暴露了?”淺見在心裡想。
不過對方既然佯裝不知,為了彼此的面子,淺見也隻好不出聲。
傳真的内容如下: 110通報:栖木縣足尾町砂秋野太一(六十五歲)現場:足尾町餅之濑,通稱餅之濑溪谷。
發現時狀況:過路人從公路上往下看時,發現有人倒在河邊的崖上,便報了警。
五名刑警與醫生于七點零兩分趕到事故現場,确認該人已死亡。
死因據初步判斷為服毒身亡,該案作為殺人棄屍事件,緊急立案調查。
從遺物中判明,死者系茨城縣藤代町的田口信雄,四十一歲,東京都中央區茅場町GREEN制藥有限公司職員。
高澤解釋道:“這是準備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的内容。
餅之濑溪在渡良瀕川上遊,是群馬縣與闆木縣一側的支流,秋天那裡的紅葉很美。
” “已經确認是毒死的嗎?”淺見間道。
“是的,剛才不久确定為由于神經毒引發的急性中毒而死亡,但是,胃裡并末檢測出毒物,極有可能是用針注射的。
” “死亡時間大約是什麼時候?” “跟您推斷的差不多,三五天吧,是十月二号或是三号,但具體的時間則需用精密的儀器檢測後才清楚。
” 總而言之,田口應該是在從公司外出後的那一天遇害的。
“田口的家屬呢?” 聽說有妻子和兩個孩子,已經辨認了遺體,現在應該還在警署裡。
田口家所在的茨城縣藤代町,是取午市和牛久市之間常磐鐵路邊的一個小鎮,近年來,這一帶幾乎成了東京、幹葉的住宅城。
蓋了不少住宅小區,田口家也在這兒買了房,過着幸福的家庭生活。
這幸福的日子很快就化為烏有,龍滿家也一樣、而田口這一家更慘,抛下年輕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縱有天大的理由,也不該這麼喪盡天良。
“這兇手真該千刀萬剮。
”淺見沙啞着嗓子說。
“确實如此。
”高澤仿佛也受了感染,用與他那高大的身材和警察身份不大相稱的低沉的口氣說。
“在現場沒留下什麼作案痕迹嗎?”淺見恢複了平靜後問道。
“這個嘛,遺體現場附近剛鋪過路,無法采集車輪的痕迹,而且發現遺體的前一天下過大雨,就是當時留下了什麼,恐怕也早就被沖走,遺體未被沖到餅之濑溪裡算是萬幸的啦,在流往渡良濑川途中有個大壩,要是沉了下去,遺體的發現就會晚許多。
” “還沒有任何目擊情報嗎?” “這個嘛,就得靠從現在起收集調查啦,我想幾乎可能是零收獲吧。
首先,那山澗附近沒有人家,夜間就更不用說,除了暑假和秋天紅葉的季節,白天車都很少。
” “因此,可以說兇手相當熟悉當地地形。
” “這樣的話,就必須從事件動機上去調查了。
” “也許吧。
” 高澤口頭上雖然在附和,但内心并不一定同意淺見的看法吧。
警方的調查可以設定為各種情況,但一般是按第一證據進行。
說起他們的一貫做法,做案動機知識被稱為“狀态證據”的證據之一。
根據這樣的證據積累,便構成事件的具體内容。
在這一點上,作為外行的淺見的做法,就相對自右得多,是天衣無縫也好,荒唐無稽也罷,他可以随意地去進行假設。
說得極端些,就是因為一開始就有了事件的具體内容,現在就是要抽出組成其内容的一些必要的因素。
在此過程中,如果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也許就會較為順利弄清事件的真相。
“往返現場百遍”是調查案件的關鍵,由于案發現場是其根源所在,故有必要多次前往調查,以獲得更多的破案線索,愈是老牌的警察、偵探,愈容易走這條教條主義之路。
然而,在淺見看來,毫無必要數次往返于案發現場在此發現遺體,從事件的全過程的角度來看、這隻不過是事件的結尾。
當然,若能在現場發現—些零星的遺留物什麼的,對偵破案件無疑會起到較大的作用,但倘若在那兒一無所獲,仍固執不斷地前往的話,則會徒勞無獲。
在遺體遺棄現場,與其說找到遺留物或其他什麼物證,還不如說仔細思考研究兇手為什麼要選擇這種地方的問題更為重要。
身臨現場,像兇手那樣眺望同一景色,伫聽同一聲音、呼吸同一空氣。
這樣的話,其案發現場可以說是惟一能揣摩兇手犯罪行為的絕好場所。
兇手曾經到過此地,這是無需論争的既成事實。
在這樣的情景下,他與我同為人類至少都有共通的地方。
順着這種共通的地方找下去,就能發現量兇手的内心活動,不管兇手如何狡猾,通過自身的現場探查,完全可以窺視到兇手内心的瞬間變化,兇手選擇此地作為遺屍現場的意圖,從周圍的景緻中也能悟出來。
這時,高澤把在GREEN制藥公司調查的結果扼要地講述了一遍。
田口在淺見最初打電話的那天下午,
” “那麼,至少大緻講一下事件的概要吧。
” “這屬于新聞報道的職責範圍吧,我想警署裡正在舉行記者招待會,雖說沒能趕上早上新聞,不一會的午間新聞會播放吧。
” 高澤看了一下表說。
淺見非常氣憤,你想問的一個勁地問了,現卻裝起糊塗來。
“新聞隻報道一些最基本的東西,在不超出範圍的情況下,能否講得稍細一些,我為你們提供了那麼多的信息。
” “真羅嗦,你這個人。
”高澤提高了嗓門,“不行就是不行,我也不過是個命令的執行者,如果擅自違反的話,會這樣。
” 高澤用右手做了個抹脖子(意為解職)的手勢,轉過身去。
“知道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用自己知道的去和媒體做交易,總該可以的吧。
” “你這個人哪……” 高澤轉過身來,不知出于什麼目的,雙手叉腰似的,把上衣撩到了後面,說不定是拔槍的動作呢。
“不是已跟你說清楚了嗎?剛才你所講的事兒目前不能對外張揚,如果剛才你所講的是事實的話,犯人當然還未察覺到警方已掌握了此消息,如果一讓媒體抖了出去,那不是很糟嗎?” “所以你應該說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會再去向媒體打聽了。
” “真拿你沒辦法……這樣吧,你到警署裡去一趟。
” 巡查部長瞪着一雙嘲諷似的雙眼,用威脅似的口氣說道。
“警署的話,是足尾嗎?好,遠是遠了點,我去,如果已經決定了的話,那就走吧,我是開車來的,請在前開路吧。
” 淺見一下子站了起來,向門外走去,高澤慌忙制止。
“請等一等,總不可能現在就去吧,我們是來執行公務的!” “你不是已探聽到了重要情報嗎?隻要招呼一聲,專案組的人會高興得跳起來呢。
還是我一個人前去吧。
” “你,你……”高澤一臉苦相,無可奈何,“你這人真難對付,好吧,我先給署裡去個電話問問,請稍等。
” 高澤對部下使了個眼神,出了房門。
就這樣等了好長時間,十分、二十分鐘過去了,不見高澤部長回來。
淺見算是能忍耐的了。
望風的那位便衣好像也在竭力堅持,他用力叉開雙腿,力争一動不動地站在門口。
淺見站起來,向門口走去。
“你去哪兒?”便衣擋住去路。
“上廁所。
” “好,我也去。
” 還以為是一起去廁所,結果便衣一個人站在廁所門口注裡監視着。
回到會客室時高澤已經呆在那兒了,部下急忙解釋道:“他說想上廁所。
” 高澤不耐煩地打斷說:“行啦,行啦。
” “啊,讓您等得太久,實在對不起。
” 高澤的态度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過分的殷勤讓人感到惡心。
“剛才和署裡進行了磋商,因為淺見提供了許多參考信息,我們也可以提供一些,來吧,請坐。
” 說完恭敬地遞上用傳真發過來的資料,事到如今,雙方都明白高澤無疑已經調查過了淺見的身份——警察廳刑偵局局長的胞弟。
“啊,身份暴露了?”淺見在心裡想。
不過對方既然佯裝不知,為了彼此的面子,淺見也隻好不出聲。
傳真的内容如下: 110通報:栖木縣足尾町砂秋野太一(六十五歲)現場:足尾町餅之濑,通稱餅之濑溪谷。
發現時狀況:過路人從公路上往下看時,發現有人倒在河邊的崖上,便報了警。
五名刑警與醫生于七點零兩分趕到事故現場,确認該人已死亡。
死因據初步判斷為服毒身亡,該案作為殺人棄屍事件,緊急立案調查。
從遺物中判明,死者系茨城縣藤代町的田口信雄,四十一歲,東京都中央區茅場町GREEN制藥有限公司職員。
高澤解釋道:“這是準備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的内容。
餅之濑溪在渡良瀕川上遊,是群馬縣與闆木縣一側的支流,秋天那裡的紅葉很美。
” “已經确認是毒死的嗎?”淺見間道。
“是的,剛才不久确定為由于神經毒引發的急性中毒而死亡,但是,胃裡并末檢測出毒物,極有可能是用針注射的。
” “死亡時間大約是什麼時候?” “跟您推斷的差不多,三五天吧,是十月二号或是三号,但具體的時間則需用精密的儀器檢測後才清楚。
” 總而言之,田口應該是在從公司外出後的那一天遇害的。
“田口的家屬呢?” 聽說有妻子和兩個孩子,已經辨認了遺體,現在應該還在警署裡。
田口家所在的茨城縣藤代町,是取午市和牛久市之間常磐鐵路邊的一個小鎮,近年來,這一帶幾乎成了東京、幹葉的住宅城。
蓋了不少住宅小區,田口家也在這兒買了房,過着幸福的家庭生活。
這幸福的日子很快就化為烏有,龍滿家也一樣、而田口這一家更慘,抛下年輕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縱有天大的理由,也不該這麼喪盡天良。
“這兇手真該千刀萬剮。
”淺見沙啞着嗓子說。
“确實如此。
”高澤仿佛也受了感染,用與他那高大的身材和警察身份不大相稱的低沉的口氣說。
“在現場沒留下什麼作案痕迹嗎?”淺見恢複了平靜後問道。
“這個嘛,遺體現場附近剛鋪過路,無法采集車輪的痕迹,而且發現遺體的前一天下過大雨,就是當時留下了什麼,恐怕也早就被沖走,遺體未被沖到餅之濑溪裡算是萬幸的啦,在流往渡良濑川途中有個大壩,要是沉了下去,遺體的發現就會晚許多。
” “還沒有任何目擊情報嗎?” “這個嘛,就得靠從現在起收集調查啦,我想幾乎可能是零收獲吧。
首先,那山澗附近沒有人家,夜間就更不用說,除了暑假和秋天紅葉的季節,白天車都很少。
” “因此,可以說兇手相當熟悉當地地形。
” “這樣的話,就必須從事件動機上去調查了。
” “也許吧。
” 高澤口頭上雖然在附和,但内心并不一定同意淺見的看法吧。
警方的調查可以設定為各種情況,但一般是按第一證據進行。
說起他們的一貫做法,做案動機知識被稱為“狀态證據”的證據之一。
根據這樣的證據積累,便構成事件的具體内容。
在這一點上,作為外行的淺見的做法,就相對自右得多,是天衣無縫也好,荒唐無稽也罷,他可以随意地去進行假設。
說得極端些,就是因為一開始就有了事件的具體内容,現在就是要抽出組成其内容的一些必要的因素。
在此過程中,如果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也許就會較為順利弄清事件的真相。
“往返現場百遍”是調查案件的關鍵,由于案發現場是其根源所在,故有必要多次前往調查,以獲得更多的破案線索,愈是老牌的警察、偵探,愈容易走這條教條主義之路。
然而,在淺見看來,毫無必要數次往返于案發現場在此發現遺體,從事件的全過程的角度來看、這隻不過是事件的結尾。
當然,若能在現場發現—些零星的遺留物什麼的,對偵破案件無疑會起到較大的作用,但倘若在那兒一無所獲,仍固執不斷地前往的話,則會徒勞無獲。
在遺體遺棄現場,與其說找到遺留物或其他什麼物證,還不如說仔細思考研究兇手為什麼要選擇這種地方的問題更為重要。
身臨現場,像兇手那樣眺望同一景色,伫聽同一聲音、呼吸同一空氣。
這樣的話,其案發現場可以說是惟一能揣摩兇手犯罪行為的絕好場所。
兇手曾經到過此地,這是無需論争的既成事實。
在這樣的情景下,他與我同為人類至少都有共通的地方。
順着這種共通的地方找下去,就能發現量兇手的内心活動,不管兇手如何狡猾,通過自身的現場探查,完全可以窺視到兇手内心的瞬間變化,兇手選擇此地作為遺屍現場的意圖,從周圍的景緻中也能悟出來。
這時,高澤把在GREEN制藥公司調查的結果扼要地講述了一遍。
田口在淺見最初打電話的那天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