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窦占龍買驢

關燈
然是黃澄澄金燦燦的幾錠大元寶! 哥兒仨急忙湊過來,鼻子尖緊貼着金元寶,恰似定住了相仿,半晌才擡起頭來。

    正所謂“七青八黃九帶赤,四六不成金”,顔色越深,金子越足。

    包袱中的幾錠元寶黃裡透着赤,沈阿三拿上一錠,放到嘴邊一咬,留下幾個整整齊齊的牙印兒,那還有什麼可猶豫的?他對兩個哥哥說道:“佛家有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咱們折盡了本錢,回去全家人喝風等死,那可是好幾條性命,想來即便拿了廟裡的東西,佛祖他老人家也不會跟我們這些貧苦人計較!”沈阿二已等得不耐煩,跺着腳說道:“神不知鬼不覺掙他一百兩金子,頂咱賣一輩子篦箕木梳的,過這個村沒這個店,煮熟的鴨子可不能飛了!”沈阿大受不住兩個兄弟的撺掇,想想家裡的妻兒還在等米下鍋,無奈也同意了,卻仍不放心,又問黑臉漢子:“我們替你拿了鐵盒,說難聽的這叫行竊,回頭尋不到你如何是好?得罪了佛祖,廟裡的和尚可饒不了我們,金子又沒掙到手,落個雞飛蛋打,裡外不是人,豈不觸了黴頭?”黑臉漢子笑道:“你等盡可放心,我先給你十兩金子,事成之後,餘下的金子如數奉上!” 6 破草棚外風停雨歇,黑天半夜路上沒有行人,哥兒仨踩着滿地濕泥奔了崇福寺。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何況沈家三兄弟是做買賣的貨郎,腦袋瓜子一個比一個靈光,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商量出一條調虎離山之計。

     崇福寺依山傍水,殿前栽種兩株銀杏,寺裡三個僧人,晨鐘暮鼓,誦經禮佛,恪守清規戒律。

    蘇州城内外遍地的庵林寺廟,多得數不過來,崇福寺年久失修,廟小又沒香火,指望着烏金鐵盒得點實惠。

     沈阿二從正門進去,喊醒三個和尚,說村子裡死了人,煩請師父幫忙去念經超度亡人。

    和尚并不認得沈阿二,但聽口音知道是當地人,這種事積累功德,又能得些香油錢,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該幹什麼就得幹什麼,而且各家寺廟彼此也有競争,你不肯去,可有的是人搶着去,因此覺也不睡了,留下一個小和尚看守鐵盒,另外兩個披上袈裟,拿着木魚、木槌,由沈阿二帶路出了寺廟。

    沈阿三歲數最小,手腳靈活,翻牆躍入寺院,輕輕打開山門,放進沈阿大。

    倆人摸着黑繞到後院,點火燒了柴房,口中大聲叫嚷:“着火了,快救火啊!”在後殿守着鐵盒的小和尚心裡着急,慌慌張張跑出來救火。

    沈阿大趁機溜入後殿,抱上鐵盒逃了出去。

     阿大阿三跑到草棚子,此時阿二也甩掉兩個和尚回來了,那個騎驢的黑臉漢子卻已不知去向。

    哥兒仨以為上當了,頓足捶胸懊悔不已。

    阿三眼尖,看見牆根兒底下放着個藍布小包,正是黑臉漢子的包袱,打開來一看,許給他們的金子全在其中! 哥兒仨不明所以,黑臉漢子不是想拿金子買鐵盒嗎?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給他偷回來了,怎麼他留下金子不告而别了?哥兒仨怎麼也琢磨不透,可終歸拿到了跑腿錢,成色十足的一百兩金子。

    沈阿大仍擔心得罪佛祖,又恐三個僧人丢了烏金鐵盒,不肯善罷甘休,顧不上回家,先把鐵盒送回崇福寺,沒敢叫門,隔着院牆扔了進去。

     咱們再翻回來說,寺裡那兩個和尚跟着沈阿二走到半路,阿二突然鬧肚子疼,跑到山石後面屙屎,借此機會腳底下抹油溜了。

    大和尚二和尚尋不見人,悻悻返回崇福寺,發覺出了亂子,柴房起火,烏金鐵盒也沒了,擺放鐵盒的石台從中裂開,裡面空空如也。

    他們本來也不知道石台中封着什麼,但是得指着鐵盒吃飯,心下十分焦急,責怪小和尚沒能守住鐵盒,可也想得到,诓騙他們出門的那個人,跟偷走鐵盒的賊人是同夥!正尋思着天亮了去報官,忽聽院子裡咣當一聲響,三個和尚出去一看,鐵盒被人扔在了院子裡,這麼一來更沒頭緒了,卻也沒再深究。

     沈家三兄弟如同被天上掉下來的餡兒餅砸了個正着,等暈乎勁兒過去,拿上這一百兩金子當本錢,做起了茶行生意。

    合該他們的财運到了,眼瞅着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在蘇州城外包下幾座茶山、花峪,給江南江北各大茶商供貨,自己也開了茶莊。

    清明節前采的苞茶最嫩,六窨一提,精工細制,作為皇貢送入京城。

    十幾年下來,沈家逐漸成為蘇州城裡數得着的大财主。

     蘇州城中最好的地段有一座大宅子,屋舍不下百餘間,主人原是鄉紳,後來吃了官司,宅子充了公。

    沈家三兄弟買下宅子,雇了能工巧匠翻修,該換的換,該補的補,瓦檐精巧,廊宇整潔,跟剛蓋的全無兩樣。

    尤其是後花園,園中有園,水榭、亭閣、奇石點綴其間,移步換景,荷塘碧波微瀾,岸邊遍植桂花、玉蘭、牡丹、芍藥、月季。

    一大家子人歡天喜地搬進去,沒承想宅子裡不幹淨,到得夜半更深,後花園子裡叮啷哐當鬧個不停,有如開山采石。

    衆人不堪其擾,睡不了囫囵覺,小孩、女眷吓得天一黑就不敢出屋。

    沈家大老爺派幾個下人整夜守着,響動仍是不小,卻隻聞其聲,不見其形。

     沈家三兄弟請來不少和尚道士,作法除妖,折騰來折騰去沒個結果。

    其中也有明白人,告訴他們後花園地下埋着一隻碧玉蟾蜍,刨出來燒了方可安甯。

    沈大老爺找人掘地三尺,卻一無所獲,莫非碧玉蟾蜍遊到荷塘裡了?哥兒仨愁眉不展,不覺想到了城外崇福寺的烏金鐵盒。

    沈大老爺親自登門,給足了香火錢,又送了二斤好茶葉,請和尚帶着鐵盒來家裡住幾天。

    當天夜裡,和尚把烏金鐵盒放入涼亭,一不燒香,二不念咒,也不清退閑雜人等,誰愛看誰看,自己坐在旁邊打盹兒。

    衆人疑惑不解,等到天光大亮,後花園裡再沒一絲響動。

    接下來一連幾個晝夜,宅子裡一切如常。

    沈家哥兒仨又驚又喜,自認為跟這個鐵盒有緣,那一年大難不死發了橫财,不正是因為這個鐵盒嗎?又擔心一旦讓和尚拿走鐵盒,再有什麼邪祟興風作浪,那可麻煩了。

    還是沈家三老爺想出個主意,跟三個和尚商量,出大價錢直接買下崇福寺,改為沈氏家廟,重修廟宇,再塑金身,三個和尚的飲食、僧袍、卧具、燃燈、幡蓋等一切用度,均由沈家擔負。

    三個和尚又不傻,吃齋念佛無非是為了安身立命,那能不答應嗎?烏金鐵盒理所當然歸了沈家,供在宅内後堂之中秘不示人。

    自從請來烏金鐵盒,沈家再沒出過亂子,生意更是蒸蒸日上。

     老哥兒仨坐在一塊商量,當初拿了黑臉漢子的一百兩金子,始有今日的榮華富貴,吃水不忘挖井人,不管那個黑臉漢子是不是财神爺,咱都得拿他當财神爺供着,給人家分紅,拿出一半紅利記入“萬金賬”,稱為“飛來股”,又叫“财神股”,将來那個人自己回來也好,他的後人帶着七禽撣子找上門來也罷,咱得把生意分給他一半。

    商量好之後指天立誓,又請能工巧匠按着那黑臉漢子的模樣,造了一尊财神像,供奉在茶莊裡。

    不同于别家的财神爺,或是文财神比幹,手捧如意,身穿蟒袍,足蹬金元寶;或是武财神趙玄壇,右手持金鞭,左右托元寶,胯下騎黑虎;沈家供奉的财神爺是粗眉環眼,滿臉絡腮胡子,騎着黑驢,背着褡裢,腰裡插着一長一短兩杆煙袋鍋子,手持七禽撣子。

    打從這兒起,“财神股”成了老沈家的家規,後世兒孫代代相傳,每年農曆七月廿二财神爺過生日,家中上上下下都要喝一碗野菜粥,拜祭财神爺,在蘇州城内城外傳為美談。

     窦占龍要拿烏金鐵盒對付白臉狼,無奈人家沈老太爺不賣,他身上埋了鼈寶,對七禽撣子的來龍去脈一清二楚。

    當年那個黑臉漢子,也是一個憋寶客,崇福寺中的鐵盒隻是一件鎮物,并非天靈地寶,入不了他的眼目。

    此人讓沈家三兄弟去拿鐵盒,實則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他偷偷跟着三兄弟來到崇福寺,趁後殿無人看管,以煙袋鍋子砸開寶台,從中引出一件邪物,正是鐵斑鸠! 憋寶客騎着黑驢腳程快,提早回到草棚,留下一百兩金子,連夜北上,瞧見岸邊停着一條漁船,在水波中悠來蕩去,甲闆上卧着幾隻鸬鹚。

    憋寶客下驢上船,見一個打魚的漢子,滿身酒氣,正在艙裡呼呼大睡,過去将他推醒,煩勞他渡自己過江。

    打魚的被人擾了好夢,氣不打一處來,連連擺手:“不去不去!”憋寶客掏出一小塊銀子,打魚的揉揉惺忪睡眼,模模糊糊看清了銀子,眼前頓時一亮,又擡頭往江面上看,遠處黑得恰似扣着一口大鐵鍋,風疾浪高不宜行船,便讓憋寶客在船上歇歇,等到天亮再走。

    憋寶客急于趕路,又拿出十兩銀子,打魚的動了心思,起身就要拉錨。

    憋寶客卻跳下船,牽了他那頭黑驢上來。

    打魚的又不幹了:“風浪太大,我這船太小,渡不了一人一驢。

    ”憋寶客搖了搖頭,又掏出十兩銀子。

    打魚的這才心滿意足,臉上笑開了花,恭請牽着黑驢的憋寶客上船坐穩,撐開船駛離江岸。

     船至江心,水面一片蒼茫,天上烏雲翻滾,電閃雷鳴,打魚的再掉頭也來不及,隻見一道道雷電追着船打,驚得船上鸬鹚四處亂飛。

    小船左搖右擺,可把打魚的吓壞了,他倒不擔心翻船落水,而是怕遭雷劈,心裡頭琢磨着,這輩子也沒幹過什麼缺德事啊,該不是渡這一人一驢過江,掙下二十兩銀子太多了,雷公電母老兩口子看不過去了?忙跪在甲闆上不住磕頭,求爺爺告奶奶,屎尿齊流哆嗦成了一團。

     那個憋寶客面沉似水,抽出一杆的煙袋鍋子左撥右擋,隔開一道道雷火。

    然而天雷滾滾,接連不斷打下來,憋寶客也招架不住了,他縱身上了黑驢,一抖手中缰繩,黑驢扯着脖子嘶鳴一聲,縱身一躍落入江中,再也不見蹤影,卻掉落了兩件物事在打魚的船上,一柄五顔六色的雞毛撣子,還有一杆半長不短的煙袋鍋子。

     不過是一眨眼,雷也止了,雲也退了,大江上風平浪靜,打魚的眼見着一人一驢墜入江中,那還有個活嗎?打魚的有眼無珠,覺得煙袋鍋子和雞毛撣子好歹算個物件,扔了怪可惜的,便自己留了下來。

     那個打魚的正是佟老漢的先祖,煙袋鍋子和七禽撣子傳到佟老漢手中,又被窦占龍用一百一十兩銀子買走了,他身上埋了鼈寶,對當年那個黑臉大漢的行迹了如指掌,頭一次登門拜訪沈老太爺之前,也跟人打聽過,聽說了沈家财神股一事,拿到去蘇州城見沈老太爺。

    當初沈家三兄弟為了良心上過得去,甯願相信留下金子的憋寶客是财神爺,看哥兒幾個太可憐了,顯聖助他們一筆橫财,對偷盜鐵盒之事則諱莫如深。

    其實那三個和尚心知肚明,當初偷鐵盒的就是這三位,隻不過礙于沈家的财勢不便說破,本地老百姓也是人盡皆知。

    老沈家祖上定下家規,每年給财神爺分紅,都記在萬金賬上,統共有多少銀子,占多少股份,一個大子兒也錯不了。

    祖訓不可違背,無論誰拿着财神爺的七禽撣子來到沈家,必能分走一半生意。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如果老沈家翻臉不認賬,傳講出去信譽掃地,遭人唾棄,生意也得一落千丈,在蘇州城沒法混了,所以用七禽撣子去換那個鐵盒,他沒個不答應。

    至于那根半長不短的瑪瑙嘴兒煙袋鍋子,恰好跟窦老台留下的長杆煙袋鍋子湊成一對,十字插花别在腰間,騎着黑驢跟朱二面子取道北上,有了地寶金碾子,加上這個鎮宅的烏金鐵盒,盡可掀起一場血雨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