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基因的延伸 · 3
關燈
小
中
大
石蠶蛾住在其房子中,而我一直在讨論的寄生動物則居住于其宿主體内。
這些基因則與它們的延伸表現型在地理上非常接近,其接近程度不遜于基因本身的常規表現型。
但基因可以在一定距離外作用,延伸表現型可以延伸至很遠。
我可以想到的最長的距離可以跨越一個湖。
正如蜘蛛網和石蠶蛾的房子一樣,海狸的河壩是真正的世界奇觀之一。
它肯定有其達爾文主義的目的,盡管現在尚不清楚。
海狸建的“人工湖”可能用以保護海狸的住所不受捕食者侵害,也提供了方便的水路交通用以出行和運輸貨物。
它的方法與加拿大木材公司的河流運輸、18世紀煤炭商人的運河運輸出于完全相同的理由。
無論誰受益,海狸的“人工湖”都是自然環境中引人注目的奇觀。
它如海狸的牙齒和尾巴一樣,是一種表現型,受達爾文主義的自然選擇影響而演化而成。
自然選擇需要基因差異,這裡的差異則是功能優異的“人工湖”和不那麼優異的“人工湖”。
正如自然選擇偏愛的基因能制造鋒利的牙齒一樣,它偏愛的基因也可以造出适合運輸樹木的“人工湖”。
海狸的“人工湖”是海狸基因的延伸表現型,它們可以延伸至上百碼。
多麼長的地理延伸啊! 寄生動物也不一定要居住在其宿主身體中。
它們的基因可以在與宿主保持一定距離之外發揮作用。
布谷鳥的雛鳥并不在知更鳥或葦莺體内,它們并不需要吸血或者吞噬身體組織。
但我們也毫不猶豫地将之标簽為寄生動物。
布谷鳥的自然适應性表現在控制養父母的行為上,這也可以看做布谷鳥基因在一定距離開外的延伸表現行為。
這些養父母被欺騙而幫助孵化布谷鳥蛋的行為很好解釋。
即使拾鳥蛋的人類也會被布谷鳥蛋所迷惑,它們與草地鹨或葦莺蛋實在太相像了,不同的雌性布谷鳥還有與之對應的不同宿主。
但之後,養父母對于成熟的小布谷鳥的态度則比較難以理解。
布谷鳥通常比其養父母體型都大,有時甚至巨大得十分怪異。
我此時正看着成年岩鹨的照片。
相比起龐然大物的“養子”,它的體型如此嬌小,給養子喂食時隻能攀上它的背部才能夠得着。
我們并不十分同情這些宿主,它們的愚蠢和輕信實在令人輕蔑。
任何傻瓜都能輕易看出這種孩子肯定有問題。
我覺得布谷幼鳥肯定不止在外表上“欺騙”它們的宿主。
它們似乎給宿主的神經系統“施魔法”,作用類似那些容易上瘾的藥。
即便你對上瘾藥物沒有經驗,也能夠理解同情宿主們的境遇。
給一個男人看女性身體的圖片,便可以喚起其性沖動,甚至勃起。
他并沒有被“欺騙”而認為這張圖片其實是真實的女人。
雖然他知道他隻是對着鉛墨打印的圖片,他的神經系統依然有着和面對真實女性時相同的反應。
我們可能會對某位異性無法抗拒,即使理智告訴我們他/她并不可能是長期的約會對象。
這種感覺同樣适用于對垃圾食品的無法抗拒。
岩鹨也許對最佳長期利益并沒有意識,它便更容易任其神經系統擺布,無法抗拒某些外界刺激。
布谷雛鳥的紅色大嘴有着擋不住的誘惑力。
鳥類學家甚至經常發現宿主鳥給另一隻宿主巢内的布谷雛鳥喂食!這隻鳥也許正帶着喂養自己孩子的食物回家,但當它飛過另一隻完全不同的宿主鳥巢邊時,布谷雛鳥的紅色大嘴突然出現于它的眼底,它便不由自主的停留,将原本留給自己孩子的食物投進布谷鳥的嘴中。
這種“不可抗理論”與早期德國鳥類學家的理論不謀而合,這些鳥類學家們認為養父母的行為如同“上瘾”,而布谷雛鳥則是它們的“軟肋”,盡管這種理論在現代實驗學家處不是很受歡迎。
但毫無疑問,如果我們假設布谷鳥的大嘴是一種超級刺激,類似于容易上瘾的強勁藥物,我們就更容易解釋事情的經過,也更容易同情這些站在龐大孩子背上的嬌小父母了。
它們并不愚蠢,“欺騙”也不是一個合适的詞彙。
它們的神經系統受到控制,正如一個不可救藥的瘾君子一般不可抗拒,布谷鳥則好像一個科學家一樣,将“電極”插進養父母的大腦。
但即使我們對這些受控制的養父母有了更多的同情,我們依然會問:為什麼布谷鳥得以逃脫自然選擇?為什麼這些宿主的神經系統無法
這些基因則與它們的延伸表現型在地理上非常接近,其接近程度不遜于基因本身的常規表現型。
但基因可以在一定距離外作用,延伸表現型可以延伸至很遠。
我可以想到的最長的距離可以跨越一個湖。
正如蜘蛛網和石蠶蛾的房子一樣,海狸的河壩是真正的世界奇觀之一。
它肯定有其達爾文主義的目的,盡管現在尚不清楚。
海狸建的“人工湖”可能用以保護海狸的住所不受捕食者侵害,也提供了方便的水路交通用以出行和運輸貨物。
它的方法與加拿大木材公司的河流運輸、18世紀煤炭商人的運河運輸出于完全相同的理由。
無論誰受益,海狸的“人工湖”都是自然環境中引人注目的奇觀。
它如海狸的牙齒和尾巴一樣,是一種表現型,受達爾文主義的自然選擇影響而演化而成。
自然選擇需要基因差異,這裡的差異則是功能優異的“人工湖”和不那麼優異的“人工湖”。
正如自然選擇偏愛的基因能制造鋒利的牙齒一樣,它偏愛的基因也可以造出适合運輸樹木的“人工湖”。
海狸的“人工湖”是海狸基因的延伸表現型,它們可以延伸至上百碼。
多麼長的地理延伸啊! 寄生動物也不一定要居住在其宿主身體中。
它們的基因可以在與宿主保持一定距離之外發揮作用。
布谷鳥的雛鳥并不在知更鳥或葦莺體内,它們并不需要吸血或者吞噬身體組織。
但我們也毫不猶豫地将之标簽為寄生動物。
布谷鳥的自然适應性表現在控制養父母的行為上,這也可以看做布谷鳥基因在一定距離開外的延伸表現行為。
這些養父母被欺騙而幫助孵化布谷鳥蛋的行為很好解釋。
即使拾鳥蛋的人類也會被布谷鳥蛋所迷惑,它們與草地鹨或葦莺蛋實在太相像了,不同的雌性布谷鳥還有與之對應的不同宿主。
但之後,養父母對于成熟的小布谷鳥的态度則比較難以理解。
布谷鳥通常比其養父母體型都大,有時甚至巨大得十分怪異。
我此時正看着成年岩鹨的照片。
相比起龐然大物的“養子”,它的體型如此嬌小,給養子喂食時隻能攀上它的背部才能夠得着。
我們并不十分同情這些宿主,它們的愚蠢和輕信實在令人輕蔑。
任何傻瓜都能輕易看出這種孩子肯定有問題。
我覺得布谷幼鳥肯定不止在外表上“欺騙”它們的宿主。
它們似乎給宿主的神經系統“施魔法”,作用類似那些容易上瘾的藥。
即便你對上瘾藥物沒有經驗,也能夠理解同情宿主們的境遇。
給一個男人看女性身體的圖片,便可以喚起其性沖動,甚至勃起。
他并沒有被“欺騙”而認為這張圖片其實是真實的女人。
雖然他知道他隻是對着鉛墨打印的圖片,他的神經系統依然有着和面對真實女性時相同的反應。
我們可能會對某位異性無法抗拒,即使理智告訴我們他/她并不可能是長期的約會對象。
這種感覺同樣适用于對垃圾食品的無法抗拒。
岩鹨也許對最佳長期利益并沒有意識,它便更容易任其神經系統擺布,無法抗拒某些外界刺激。
布谷雛鳥的紅色大嘴有着擋不住的誘惑力。
鳥類學家甚至經常發現宿主鳥給另一隻宿主巢内的布谷雛鳥喂食!這隻鳥也許正帶着喂養自己孩子的食物回家,但當它飛過另一隻完全不同的宿主鳥巢邊時,布谷雛鳥的紅色大嘴突然出現于它的眼底,它便不由自主的停留,将原本留給自己孩子的食物投進布谷鳥的嘴中。
這種“不可抗理論”與早期德國鳥類學家的理論不謀而合,這些鳥類學家們認為養父母的行為如同“上瘾”,而布谷雛鳥則是它們的“軟肋”,盡管這種理論在現代實驗學家處不是很受歡迎。
但毫無疑問,如果我們假設布谷鳥的大嘴是一種超級刺激,類似于容易上瘾的強勁藥物,我們就更容易解釋事情的經過,也更容易同情這些站在龐大孩子背上的嬌小父母了。
它們并不愚蠢,“欺騙”也不是一個合适的詞彙。
它們的神經系統受到控制,正如一個不可救藥的瘾君子一般不可抗拒,布谷鳥則好像一個科學家一樣,将“電極”插進養父母的大腦。
但即使我們對這些受控制的養父母有了更多的同情,我們依然會問:為什麼布谷鳥得以逃脫自然選擇?為什麼這些宿主的神經系統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