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基因的延伸 · 2
關燈
小
中
大
們接受寄主的改變是為滿足寄生生物利益的達爾文主義的适者生存,它們便可看做寄生生物基因的延伸表現型。
在這裡基因離開其自身身體,影響了其他身體的表現型。
在很大程度上,寄生生物和宿主的基因利益可能重合。
從自私基因的角度上,我們可以認為吸蟲基因與蝸牛基因都是蝸牛體内的“寄生蟲”。
它們都從相同的保護殼中得到益處,盡管它們對具體保護殼厚度有分歧。
這種分歧從根本上來自它們離開蝸牛身體方式、進入另一個身體方式的不同。
對于蝸牛基因而言,離開身體的方式是通過蝸牛的精子或卵子。
而于吸蟲基因則非常不同。
具體方式非常複雜,我們就不多說細節了,重要的是它們的基因并不通過蝸牛的精子或卵子離開蝸牛的身體。
我認為對于任何寄生生物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它将基因傳遞給後代的方式是否和宿主的基因相同?如果不同,我便認為它通過各種方式損害了宿主。
但如果相同,寄生生物可以做的便是幫助其宿主生存并繁衍。
随着演化進行,它将不再是一個寄生生物,而将與宿主合作,甚至最終融入宿主組織,完全無法辨認其原為寄生蟲。
我在第十章曾提出過,我們的細胞已經走過這種演化過程,我們實際上是所有古代寄生生物合成的遺物。
如果寄生生物與宿主的基因共享一個離開方式,會是怎樣的情況?有一種細菌寄生于擅長鑽木的豚草甲蟲(屬于Xyleborusferrugineus一種)中,它不僅居住于宿主體内,還會利用其卵作為交通工具,以尋得另一個新宿主。
這種寄生細菌基因的得益方式與其寄宿基因幾乎完全相同。
可以預料,這兩組基因由于相同的原因被綁在一起,正如一個生物體其全部基因一樣。
哪些是“甲蟲基因”,哪些是”細菌基因“已經無關緊要了。
兩組基因都寄望于甲蟲的生存與甲蟲卵的傳播,因為甲蟲卵是它們共同抵達未來的方式。
于是,細菌基因與宿主基因共享一個命運,在我的解釋中,我們可以預計細菌将在生活中各方面與甲蟲共同合作。
事實上,“合作”一詞還不足以形容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些細菌與甲蟲簡直是親密無間的。
這種甲蟲和蜜蜂、螞蟻一樣,都是單倍體生物(見第十章)。
受精卵始終發育為雌性,而未受精卵則永遠為雄性。
這也就是說,雄性昆蟲并沒有父親,而是由卵子未經受精發育而成。
但和蜜蜂、螞蟻的卵子不同,豚草甲蟲的卵子需要被刺破。
細菌便應召而到,刺破未受精的卵子,使他們成為雄性甲蟲。
這些細菌便是我說的那些停止寄生而與宿主共生的“寄生生物”,它們随着宿主的卵子、宿主本身的基因一起傳播。
最終,它們的身體很有可能消失殆盡,完全融入宿主身體中。
這種神奇的現象如今依然能在水螅身上找到。
水螅是一種靜止不動、有觸手的微小動物,是淡水中的海葵。
水藻可以寄居于它們的組織中。
在兩種水螅庶民水螅(Hydravulgaris)與薄細水螅(Hydraattenuata)中,水藻是真正的寄生生物,可以損害水螅的健康。
而在綠色水螅(Chlorohydraviridissima)中,水藻則始終存在于水螅的組織中,并供予其氧氣,幫助水螅維持健康。
這裡開始有趣了,正如我們預料中的,在綠色水螅中,水藻通過水螅卵子将其傳遞到下一代,而在另兩種水螅中,水藻則并沒有這麼做。
水藻與綠色水螅的基因利益重合,它們都願意盡其所能來制造水螅卵子。
但另兩種水螅的基因則與水藻基因不合。
它們也許在水螅生存上有共同利益,但隻有水螅基因關系水螅的繁衍。
水藻于是成為有害寄生物,而不是通過合作與水螅一同演化。
再重複一次,這裡重要的是:寄生生物的基因需要與宿主基因追求共同命運,享有共同利益,這樣寄生生物最終會停止寄生行為。
命運在這裡指的是未來的後代。
綠色水螅與水藻的基因、甲蟲與細菌的基因都隻能通過寄主的卵子而擁有未來。
因此,無論寄生基因如何“計算”其最佳策略,它們都會精确、或者接近精确地得到與宿主基因計算所得的相同最佳策略。
在蝸牛和吸蟲寄生中,我們認為它們偏好的蝸牛殼厚度并不一緻。
在豚草甲蟲與細菌的例子中,寄主和寄生動物可能對甲蟲翅膀長度等身體的各個特征都有相同的偏好。
我們不用具體知道甲蟲如何使用其翅膀或者其他身體特征的細節
在這裡基因離開其自身身體,影響了其他身體的表現型。
在很大程度上,寄生生物和宿主的基因利益可能重合。
從自私基因的角度上,我們可以認為吸蟲基因與蝸牛基因都是蝸牛體内的“寄生蟲”。
它們都從相同的保護殼中得到益處,盡管它們對具體保護殼厚度有分歧。
這種分歧從根本上來自它們離開蝸牛身體方式、進入另一個身體方式的不同。
對于蝸牛基因而言,離開身體的方式是通過蝸牛的精子或卵子。
而于吸蟲基因則非常不同。
具體方式非常複雜,我們就不多說細節了,重要的是它們的基因并不通過蝸牛的精子或卵子離開蝸牛的身體。
我認為對于任何寄生生物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它将基因傳遞給後代的方式是否和宿主的基因相同?如果不同,我便認為它通過各種方式損害了宿主。
但如果相同,寄生生物可以做的便是幫助其宿主生存并繁衍。
随着演化進行,它将不再是一個寄生生物,而将與宿主合作,甚至最終融入宿主組織,完全無法辨認其原為寄生蟲。
我在第十章曾提出過,我們的細胞已經走過這種演化過程,我們實際上是所有古代寄生生物合成的遺物。
如果寄生生物與宿主的基因共享一個離開方式,會是怎樣的情況?有一種細菌寄生于擅長鑽木的豚草甲蟲(屬于Xyleborusferrugineus一種)中,它不僅居住于宿主體内,還會利用其卵作為交通工具,以尋得另一個新宿主。
這種寄生細菌基因的得益方式與其寄宿基因幾乎完全相同。
可以預料,這兩組基因由于相同的原因被綁在一起,正如一個生物體其全部基因一樣。
哪些是“甲蟲基因”,哪些是”細菌基因“已經無關緊要了。
兩組基因都寄望于甲蟲的生存與甲蟲卵的傳播,因為甲蟲卵是它們共同抵達未來的方式。
于是,細菌基因與宿主基因共享一個命運,在我的解釋中,我們可以預計細菌将在生活中各方面與甲蟲共同合作。
事實上,“合作”一詞還不足以形容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些細菌與甲蟲簡直是親密無間的。
這種甲蟲和蜜蜂、螞蟻一樣,都是單倍體生物(見第十章)。
受精卵始終發育為雌性,而未受精卵則永遠為雄性。
這也就是說,雄性昆蟲并沒有父親,而是由卵子未經受精發育而成。
但和蜜蜂、螞蟻的卵子不同,豚草甲蟲的卵子需要被刺破。
細菌便應召而到,刺破未受精的卵子,使他們成為雄性甲蟲。
這些細菌便是我說的那些停止寄生而與宿主共生的“寄生生物”,它們随着宿主的卵子、宿主本身的基因一起傳播。
最終,它們的身體很有可能消失殆盡,完全融入宿主身體中。
這種神奇的現象如今依然能在水螅身上找到。
水螅是一種靜止不動、有觸手的微小動物,是淡水中的海葵。
水藻可以寄居于它們的組織中。
在兩種水螅庶民水螅(Hydravulgaris)與薄細水螅(Hydraattenuata)中,水藻是真正的寄生生物,可以損害水螅的健康。
而在綠色水螅(Chlorohydraviridissima)中,水藻則始終存在于水螅的組織中,并供予其氧氣,幫助水螅維持健康。
這裡開始有趣了,正如我們預料中的,在綠色水螅中,水藻通過水螅卵子将其傳遞到下一代,而在另兩種水螅中,水藻則并沒有這麼做。
水藻與綠色水螅的基因利益重合,它們都願意盡其所能來制造水螅卵子。
但另兩種水螅的基因則與水藻基因不合。
它們也許在水螅生存上有共同利益,但隻有水螅基因關系水螅的繁衍。
水藻于是成為有害寄生物,而不是通過合作與水螅一同演化。
再重複一次,這裡重要的是:寄生生物的基因需要與宿主基因追求共同命運,享有共同利益,這樣寄生生物最終會停止寄生行為。
命運在這裡指的是未來的後代。
綠色水螅與水藻的基因、甲蟲與細菌的基因都隻能通過寄主的卵子而擁有未來。
因此,無論寄生基因如何“計算”其最佳策略,它們都會精确、或者接近精确地得到與宿主基因計算所得的相同最佳策略。
在蝸牛和吸蟲寄生中,我們認為它們偏好的蝸牛殼厚度并不一緻。
在豚草甲蟲與細菌的例子中,寄主和寄生動物可能對甲蟲翅膀長度等身體的各個特征都有相同的偏好。
我們不用具體知道甲蟲如何使用其翅膀或者其他身體特征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