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覓母:新的複制者 · 1
關燈
小
中
大
,并非和現實世界沒有絲毫關系。
這些主張可以比那些基于特定研究的主張更加有影響力。
如果這些主張是正确的,那其中的理由就告訴了我們關于宇宙任何地方的生命的一些重點。
實驗室裡的或野外的研究都隻能告訴我們那些我們在這裡發現的那類生命的信息。
但是難道我們一定要到遙遠的宇宙去才能找到其他種類的複制基因,以及其他種類的随之而來的進化現象嗎?我認為就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最近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複制基因。
它就在我們眼前,不過它還在幼年時代,還在它的原始湯裡笨拙地漂流着。
但它正在推動進化的進程,速度之快已為原來的基因所望塵莫及。
這種新湯就是人類文化的湯。
我們需要為這個新的複制基因取一個名字。
這個名字要能表達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單位或模仿單位的概念。
“Mimeme”這個詞出自一個恰當的希臘詞詞根,但我希望有一個單音節的詞,聽上去有點像“gene”(基因)。
如果我把“mimeme”這個詞縮短成為meme(覓母),[*]切望我的古典派朋友們多加包涵。
我們既可以認為meme與“memory”(記憶)有關,也可以認為與法語Même(同樣的)有關,如果這樣能使某些人感到一點慰藉的話。
這個詞念起來應與“cream”合韻。
[*]“覓母”這個詞語似乎成了一個很好的覓母。
它現在有着廣泛的應用,并且已經在1988年入選未來版本牛津英語詞典考慮加入的詞彙列表中的一員。
這使我在反複說我在人類文化方面的野心渺小到幾乎不存在時更加不安。
我真實的志向完全在另外一個方向上,我也承認這些志向有點大。
我想要主張對于有着微小錯誤的自我複制實體,一旦它們誕生在宇宙任何一個角落,它們就有了幾乎無限的能力。
這是因為它們傾向于成為達爾文選擇的基礎,隻要有足夠的世代,達爾文選擇能夠逐漸地建造出非常複雜的系統。
我相信在适當的條件下,自我複制者們會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建立能夠帶着它們運動以及能促進它們進一步複制的系統或者是機器。
《自私的基因》前十章主要關注于複制者中的一種,即基因。
我在最後一章中讨論覓母是為了使複制者更加地一般化,也為了指出基因并不是這個重要類别中唯一的一員。
我并不清楚人類文化環境是否真的擁有能使達爾文主義運轉的要素。
但通常這都是我的次要關注。
如果讀者選取這本書時覺得DNA分子并不隻是滿足達爾文主義進化的唯一實體,那麼第十一章就可能會獲得成功。
我的目的是把基因切得更小,而非要重構一個關于人類文化的宏大理論。
曲調、概念、妙句、時裝、制鍋或建造拱廊的方式等都是覓母。
正如基因通過精子或卵子從一個個體轉移到另一個個體,從而在基因庫中進行繁殖一樣,覓母通過從廣義上說可以稱為模仿的過程從一個大腦轉移到另一個大腦,從而在覓母庫中進行繁殖。
一個科學家如果聽到或看到一個精彩的觀點,他把這一觀點傳達給他的同事和學生。
他寫文章或講學時也提及這個觀點。
如果這個觀點得以傳播,我們就可以說這個觀點正在進行繁殖,從一些人的大腦散布到另一些人的大腦。
正如我的同事漢弗萊(N.K.Humphrey)對本章一份初稿的内容進行概括時精辟地指出的那樣:“覓母應該被看成是一種有生命力的結構,這不僅僅是比喻的說法,而是有其學術含義的。
[*]當你把一個有生命力的覓母移植到我的心田上時,事實上你把我的大腦變成了這個覓母的宿主,使之成為傳播這個覓母的工具,就象病毒寄生于一個宿主細胞的遺傳機制一樣。
這并非憑空說說而已。
可以舉個具體的例子,‘死後有靈的信念’這一覓母事實上能夠變成物質,它作為世界各地人民的神經系統裡的一種結構,千百萬次地取得物質力量。
” [*]DNA是硬件中自我複制的部件。
每一個部件都會有一個特定的結構,該結構有别于其他競争者。
如果大腦中的覓母是基因的一個類比,它們必須是一個自我複制的腦部結構,一個能在不同大腦中重建自身的真實神經連接的形式。
我總是覺得很難大
這些主張可以比那些基于特定研究的主張更加有影響力。
如果這些主張是正确的,那其中的理由就告訴了我們關于宇宙任何地方的生命的一些重點。
實驗室裡的或野外的研究都隻能告訴我們那些我們在這裡發現的那類生命的信息。
但是難道我們一定要到遙遠的宇宙去才能找到其他種類的複制基因,以及其他種類的随之而來的進化現象嗎?我認為就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最近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複制基因。
它就在我們眼前,不過它還在幼年時代,還在它的原始湯裡笨拙地漂流着。
但它正在推動進化的進程,速度之快已為原來的基因所望塵莫及。
這種新湯就是人類文化的湯。
我們需要為這個新的複制基因取一個名字。
這個名字要能表達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單位或模仿單位的概念。
“Mimeme”這個詞出自一個恰當的希臘詞詞根,但我希望有一個單音節的詞,聽上去有點像“gene”(基因)。
如果我把“mimeme”這個詞縮短成為meme(覓母),[*]切望我的古典派朋友們多加包涵。
我們既可以認為meme與“memory”(記憶)有關,也可以認為與法語Même(同樣的)有關,如果這樣能使某些人感到一點慰藉的話。
這個詞念起來應與“cream”合韻。
[*]“覓母”這個詞語似乎成了一個很好的覓母。
它現在有着廣泛的應用,并且已經在1988年入選未來版本牛津英語詞典考慮加入的詞彙列表中的一員。
這使我在反複說我在人類文化方面的野心渺小到幾乎不存在時更加不安。
我真實的志向完全在另外一個方向上,我也承認這些志向有點大。
我想要主張對于有着微小錯誤的自我複制實體,一旦它們誕生在宇宙任何一個角落,它們就有了幾乎無限的能力。
這是因為它們傾向于成為達爾文選擇的基礎,隻要有足夠的世代,達爾文選擇能夠逐漸地建造出非常複雜的系統。
我相信在适當的條件下,自我複制者們會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建立能夠帶着它們運動以及能促進它們進一步複制的系統或者是機器。
《自私的基因》前十章主要關注于複制者中的一種,即基因。
我在最後一章中讨論覓母是為了使複制者更加地一般化,也為了指出基因并不是這個重要類别中唯一的一員。
我并不清楚人類文化環境是否真的擁有能使達爾文主義運轉的要素。
但通常這都是我的次要關注。
如果讀者選取這本書時覺得DNA分子并不隻是滿足達爾文主義進化的唯一實體,那麼第十一章就可能會獲得成功。
我的目的是把基因切得更小,而非要重構一個關于人類文化的宏大理論。
曲調、概念、妙句、時裝、制鍋或建造拱廊的方式等都是覓母。
正如基因通過精子或卵子從一個個體轉移到另一個個體,從而在基因庫中進行繁殖一樣,覓母通過從廣義上說可以稱為模仿的過程從一個大腦轉移到另一個大腦,從而在覓母庫中進行繁殖。
一個科學家如果聽到或看到一個精彩的觀點,他把這一觀點傳達給他的同事和學生。
他寫文章或講學時也提及這個觀點。
如果這個觀點得以傳播,我們就可以說這個觀點正在進行繁殖,從一些人的大腦散布到另一些人的大腦。
正如我的同事漢弗萊(N.K.Humphrey)對本章一份初稿的内容進行概括時精辟地指出的那樣:“覓母應該被看成是一種有生命力的結構,這不僅僅是比喻的說法,而是有其學術含義的。
[*]當你把一個有生命力的覓母移植到我的心田上時,事實上你把我的大腦變成了這個覓母的宿主,使之成為傳播這個覓母的工具,就象病毒寄生于一個宿主細胞的遺傳機制一樣。
這并非憑空說說而已。
可以舉個具體的例子,‘死後有靈的信念’這一覓母事實上能夠變成物質,它作為世界各地人民的神經系統裡的一種結構,千百萬次地取得物質力量。
” [*]DNA是硬件中自我複制的部件。
每一個部件都會有一個特定的結構,該結構有别于其他競争者。
如果大腦中的覓母是基因的一個類比,它們必須是一個自我複制的腦部結構,一個能在不同大腦中重建自身的真實神經連接的形式。
我總是覺得很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