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基因機器 · 4
關燈
小
中
大
的信息也沒有。
它是很有說服力,催眠的并且吸引人的演講。
在《延伸的表現型》一書中我寫了這類主張符合邏輯的結論,我也在本書第十三章裡簡要介紹了部分的内容。
克雷布斯和我認為信号是通過我們所謂的讀心術和操縱性相互作用而進化來的。
關于整個動物信号的另外一個令人震驚的嘗試來自于阿莫茲·紮哈維(AmotzZahavi)。
在第九章的一個尾注中,我以比本書第一版相比更加認同的語氣讨論了紮哈維的看法。
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個生存機器對另一個生存機器的行為或其神經系統的狀态施加影響的時候,前者就是在和後者進行聯絡。
這并不是一個我打算堅持為之辯護的定義,但對我們目前正在探讨的一些問題來說,這個定義是能夠說明問題的。
我所講的影響是指直接的、偶然的影響。
聯絡的例子很多:鳥、蛙和蟋蟀的鳴唱,狗的搖動尾巴和豎起長頸毛,黑猩猩的“露齒而笑”,人類的手勢和語言等。
許許多多生存機器的行動,通過影響其他生存機器行為的間接途徑,來促進其自身基因的利益。
各種動物千方百計地使這種聯絡方式取得成效。
鳥兒的鳴唱使人們世世代代感到陶醉和迷惘。
我在前面講過的弓背鲸的歌聲表達出更為高超的意境,同時也更迷人。
它的音量宏大無比,可以傳到極其遙遠的地方,音域廣闊,從人類聽覺能夠聽到的亞音速的、低沉的隆隆聲直到超音速的、短促的刺耳聲。
蝼蛄之所以能發出宏亮的歌聲,是因為它們在泥土中精心挖成雙指數角狀擴音器一樣的土穴,在裡面歌唱,唱出的歌聲自然得到放大。
在黑暗中翩翩起舞的蜂群能夠為其他覓食的蜂群準确地指出前進的方向以及食物在多遠的地方可以找到。
這種巧妙的聯絡方法隻有人類的語言可以與之比美。
動物行為學家的傳統說法是,聯絡信号的逐步完善對發出信号者和接收信号者都有益。
譬如說,雛雞在迷途或受凍時發出的尖叫聲可以影響母雞的行為。
母雞聽到這種吱吱啁啁的叫聲後通常會應聲而來,把小雞領回雞群。
我們可以說,這種行為的形成是由于它為雙方都帶來好處;自然選擇有利于迷途後會吱吱啁啁叫的雛雞,也有利于聽到這種叫聲後随即作出适當反應的母雞。
如果我們願意的話(其實無此必要),我們可以認為雛雞叫聲之類的信号具有某種意義或傳達某種信息。
在這個例子裡,這種呼喚聲相當于“我迷路了!”我在第一章中提到的小鳥發出的報警聲傳遞了“老鷹來了!”這一信息。
那些收到這種信息并随即作出反應的動物無疑會得到好處。
因此,這個信息可以說是真實的。
可是動物會發出假的信息嗎?它們會扯謊嗎?說動物說謊這種概念可能會令人發生誤解,因此我必須設法防止這種誤解的産生。
我曾經出席過比阿特麗斯(Beatrice)和加德納(AlanGardner)主講的一次講座,内容是關于他們所訓練的遐迩聞名的“會說話的”黑猩猩華舒(她以美國手語表達思想。
對學習語言的學者來說,她的成就可能引起廣泛的興趣)。
聽衆中有一些哲學家,在講座結束後舉行的讨論會上,對于華舒是否會說謊這個問題他們費了一番腦筋。
我猜想,加德納夫婦一定有些納悶,為什麼不談談其他更有趣的問題呢?我也有同感。
在本書中,我所使用的“欺騙”、“說謊”等字眼隻有直截了當的含義,遠不如哲學家們使用的那麼複雜。
他們感興趣的是有意識的欺騙。
而我講的僅僅是在功能效果上相當于欺騙的行為。
如果一隻小鳥在沒有老鷹出現的情況下使用“鷹來了”這個信号,從而把它的同伴都吓跑,讓它有機會留下來把食物全
它是很有說服力,催眠的并且吸引人的演講。
在《延伸的表現型》一書中我寫了這類主張符合邏輯的結論,我也在本書第十三章裡簡要介紹了部分的内容。
克雷布斯和我認為信号是通過我們所謂的讀心術和操縱性相互作用而進化來的。
關于整個動物信号的另外一個令人震驚的嘗試來自于阿莫茲·紮哈維(AmotzZahavi)。
在第九章的一個尾注中,我以比本書第一版相比更加認同的語氣讨論了紮哈維的看法。
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個生存機器對另一個生存機器的行為或其神經系統的狀态施加影響的時候,前者就是在和後者進行聯絡。
這并不是一個我打算堅持為之辯護的定義,但對我們目前正在探讨的一些問題來說,這個定義是能夠說明問題的。
我所講的影響是指直接的、偶然的影響。
聯絡的例子很多:鳥、蛙和蟋蟀的鳴唱,狗的搖動尾巴和豎起長頸毛,黑猩猩的“露齒而笑”,人類的手勢和語言等。
許許多多生存機器的行動,通過影響其他生存機器行為的間接途徑,來促進其自身基因的利益。
各種動物千方百計地使這種聯絡方式取得成效。
鳥兒的鳴唱使人們世世代代感到陶醉和迷惘。
我在前面講過的弓背鲸的歌聲表達出更為高超的意境,同時也更迷人。
它的音量宏大無比,可以傳到極其遙遠的地方,音域廣闊,從人類聽覺能夠聽到的亞音速的、低沉的隆隆聲直到超音速的、短促的刺耳聲。
蝼蛄之所以能發出宏亮的歌聲,是因為它們在泥土中精心挖成雙指數角狀擴音器一樣的土穴,在裡面歌唱,唱出的歌聲自然得到放大。
在黑暗中翩翩起舞的蜂群能夠為其他覓食的蜂群準确地指出前進的方向以及食物在多遠的地方可以找到。
這種巧妙的聯絡方法隻有人類的語言可以與之比美。
動物行為學家的傳統說法是,聯絡信号的逐步完善對發出信号者和接收信号者都有益。
譬如說,雛雞在迷途或受凍時發出的尖叫聲可以影響母雞的行為。
母雞聽到這種吱吱啁啁的叫聲後通常會應聲而來,把小雞領回雞群。
我們可以說,這種行為的形成是由于它為雙方都帶來好處;自然選擇有利于迷途後會吱吱啁啁叫的雛雞,也有利于聽到這種叫聲後随即作出适當反應的母雞。
如果我們願意的話(其實無此必要),我們可以認為雛雞叫聲之類的信号具有某種意義或傳達某種信息。
在這個例子裡,這種呼喚聲相當于“我迷路了!”我在第一章中提到的小鳥發出的報警聲傳遞了“老鷹來了!”這一信息。
那些收到這種信息并随即作出反應的動物無疑會得到好處。
因此,這個信息可以說是真實的。
可是動物會發出假的信息嗎?它們會扯謊嗎?說動物說謊這種概念可能會令人發生誤解,因此我必須設法防止這種誤解的産生。
我曾經出席過比阿特麗斯(Beatrice)和加德納(AlanGardner)主講的一次講座,内容是關于他們所訓練的遐迩聞名的“會說話的”黑猩猩華舒(她以美國手語表達思想。
對學習語言的學者來說,她的成就可能引起廣泛的興趣)。
聽衆中有一些哲學家,在講座結束後舉行的讨論會上,對于華舒是否會說謊這個問題他們費了一番腦筋。
我猜想,加德納夫婦一定有些納悶,為什麼不談談其他更有趣的問題呢?我也有同感。
在本書中,我所使用的“欺騙”、“說謊”等字眼隻有直截了當的含義,遠不如哲學家們使用的那麼複雜。
他們感興趣的是有意識的欺騙。
而我講的僅僅是在功能效果上相當于欺騙的行為。
如果一隻小鳥在沒有老鷹出現的情況下使用“鷹來了”這個信号,從而把它的同伴都吓跑,讓它有機會留下來把食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