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關燈
小
中
大
sennachdenReformendesWangAn-shih,dargestelltandenBiographiendesLuTien(1042-1102)unddesCh’enKuan(1075-1124),Frankfurt:PeterLang,1975.
SilviaFreiinEbnerVonEschenbach,“PublicGraveyardsoftheSongDynasty,”inBurialinSongChina,editedbyDieterKuhn,Heidelberg:EditionForum,1994,pp.215-52.
RichardVonGlahn,TheCountryofStreamsandGrottoes:Expansion,Settlement,andtheCivilizingoftheSichuanFrontierinSongTimes,HarvardEastAsianMonographs,123,Cambridge,MA:CouncilonEastAsianStudies,HarvardUniversity,1987.
——,TheSinisterWay:TheDivineandtheDemonicinChineseReligious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4.
RudolphWagner,“ImperialDreamsinChina,”inPsycho-Sinology:TheUniverseofDreaminChineseCulture,editedbyCarolynT.Brown,Washington,DC:WoodrowWilsonInternationalCenterforScholars,1988,pp.11-24.
ArthurWaley,trans.TheBookofSongs,London:Allen&Unwin,1937.
WangYaoting,“ImagesoftheHeart:ChinesePaintingonaThemeofLove,”NationalPalaceMuseumBulletin12,no.6,1988,pp.1-21.
WangYugen,“TheLimitsofPoetryasMeansofSocialCriticism:the1079LiteratureInquisitionagainstSuShiRevisited.”JournalofSong-yuanStudies41,2011,pp.29-65.
HowardWechsler,MirrortotheSonofHeaven:WeiChengattheCourtofT’angT’ai-tsung,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74.
——,OfferingsofJadeandSilk:RitualandSymbolintheLegitimationoftheT’angDynasty,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85.
StanleyWeinstein,BuddhismundertheT’ang,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StephenWest,“TheInterpretationofaDream:TheSources,Evaluation,andInfluenceoftheDongjingMenHuaLu.”T’oungPao71,1985,pp.63-108.
——,“Cilia,ScaleandBristle:TheConsumptionofFishandShellfishintheEasternCapitalofNorthernSung.”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47,1987,pp.595-634.
——,“PlaywithFood:Performance,Food,andtheAestheticsofArtificialityintheSungandYuan,”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57,no.1,1997,pp.67-106.
——,“TheEmperorSetsthePace:CourtandConsumptionintheEasternCapitaloftheNorthernSongDuringtheReignofHuizong.”inSelectedEssaysonCourtCultureinaCross-CulturalPerspective,EditedbyLinYao-fu,Taipei:NationalTaiwanUniversity,1999,pp.25-50.
——,“Spectacle,Ritual,andSocialRelations:TheSonofHeavenCitizens,andCreatedSpaceinImperialGardensintheNorthernSong.”inBaroqueGardenCultures:Emulation,Sublimation,Subversion,EditedbyM.Conan,WashingtonDC:DumbartonOaks,pp.291-321.
——,StephanWest,“RecollectionsoftheNorthernSongCapital.”InHawai’iReaderin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editedbyVictorH.Mair,NancyS.Steinhardt,andPaulR.Goldin,pp.405-22.
——,StephenH.West,“CrossingOver:HuizongintheAfterglow,ortheDeathsofaTroublingEmperor,”InEmperorHuizongandLateNorthernSongChina:ThePoliticsofCultureandtheCultureofPolitics,editedbyPatriciaBuckleyEbreyandMaggieBickford,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AsiaCenter,2006,pp.565-608.
RoderickWhitfield,“MatetialCultureintheNorthernSongDynasty-theWorldofZhangZeduan,”inBrightasSilver,WhiteasSnow:ChineseWhiteCeramicsfromLateTangtoYuanDynasty,editedbyKai-yinLo,HongKong:Yongmingtang,1998,pp.49-70.
RichardWilhelm,trans.TheIChingorBookofChanges,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7.
KarlA.WittfogelandFengChia-sheng,HistoryofChineseSociety,Liao(907-1125),Philadelphia:AmericanPhilosophicalSociety,1949.
Hon-chiuWong,“GovernmentExpendituresinNorthernSungChina,960-1270.”PhDdiss.,UniversityofPennsylvania,1975.
AlanWood,LimitstoAutocracy:FromSungNeo-ConfucianismtoADoctrineofPoliticalRights,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95.
ArthurF.Wright,“SuiYang-ti,PersonalityandStereotype.”InTheConfucianPersuasion,editedbyArthurF.Wright,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60,pp.47-76.
——,TheSuiDynasty,NewYork:Knopf,1978.
DavidC.Wright,“Sung-LiaoDiplomaticPractices”,PhDdiss.,PrincetonUniversity,1993.
——,FromWartoDiplomaticParityinEleventh-CenturyChina:Sung’sForeignRelationswithKitanLiao,Leiden:E.J.Brill,2005.
FushengWu,WrittenatImperialCommand:PanegyricPoetryinEarlyMedievalChina,Albany,NY:SUNYPress,2008.
WuHung,TheWuLiangShrine:TheIdeologyofEarlyChinesePictorialArt,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9.
——,MonumentalityinEarlyChineseArtandArchitecture,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5.
SilasH.L.Wu,PassagetoPower:K’ang-hsiandhisHeirApparent,1661-1722,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9.
DonJ.Wyatt,“UnsungMenofWar:AcculturatedEmbodimentsoftheMartialEthosintheSongDynasty,”inMilitaryCultureinImperialChina,editedbyNicoladiCosmo,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9,pp.207-14.
VictorXiong,“RitualInnovationsandTaoismunderTangXuanzong,”T’oungPao82,nos.4-5,1996,pp.258-316.
——,Sui-tangChang’an:AStudyintheUrbanHistoryofMedievalChina.AnnArbor:CenterforChineseStudies,theUniversityofMichigan,2000.
——,“RitualArchitectureundertheNorthernWei,”刊于巫鴻主編《漢唐之間的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31—95頁.
——,EmperorYangoftheSuiDynasty:HisLife,Times,andLegacy,Albany,NY:SUNYPress,2006.
XuZhentao,DavidW.Pankenier,andYaotiaoJiang,EastAsian/Archaeoastronomy:HistoricalRecordsofAstronomicalObservationofChina,JapanandKorea,Amsterdam:GordonandBreachSciencePublishers,2000.
ToshiakiYamada,“TheLingbaoScool,”inDaoismHandbook,editedbyLiviaKohn,Leiden:E.J.Brill,2000,pp.225-55.
YamauchiKōichi,“StateSacrificeandDaoismduringtheNorthernSong.”MemoirsoftheResearchDepartmentoftheToyoBunko58,2000,pp.1-18.
W.PercivalYetts,“AChineseTreatiseonArchitecture,”BulletinoftheSchoolofOrientalStudies4,no.3,1927,pp.473-92.
CongEllenZhang,TransformativeJourneys:TravelandCultureinSongChina,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2011.
LingZhang,“ChangingwiththeYellowRiver:AnEnvironmentalHistoryofHebei,1048-1128,”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69(2009),no.1:1-36.
中文論著
柴德赓《宋宦官參預軍事考》,《輔仁學志》10卷1-2号,1941年,1—2、187—225頁。
昌彼得《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增訂版),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陳葆真《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文史哲學報》40卷6期,1993年,293—344頁。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芳妹《宋古器物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美術史研究集刊》2001年第10期,37—160頁 陳高華《宋遼金畫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陳國符《道藏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陳樂素《宋徽宗謀複燕雲之失敗》,《輔仁學志》第4期,1933年,1—47頁。
——《〈三朝北盟會編〉考(上)》,《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2分,1936年,197—279頁, ——《〈三朝北盟會編〉考(下)》,《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3分,1936年,281—341頁。
——《桂林石刻〈元祐黨籍〉》,《學術研究》1983年第6期,63—71頁。
陳夢家《宋大晟編鐘考述》,《文物》1964年第2期,51—53頁。
陳翔《〈宣和畫譜〉的繪畫美學思想》,載朵雲編輯部編《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上海書店,1992年(原載《朵雲》1990年第二期,70—77、23頁,署名“颉翰”)。
程民生《論宋代士大夫政治對皇權的限制》,載漆俠、王天順主編《宋代研究論文集》,銀川:甯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61—78頁。
——《靖康年間開封的異常天氣述略》,《河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147—150頁。
鄧白《趙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1986年重印)。
鄧廣銘《關于宋江的投降與征方臘問題》,《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4期,1—9頁。
段書安主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二十四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001年。
方誠峰《祥瑞與北宋徽宗朝的政治文化》,《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4期,215—253頁。
——《禦筆與禦筆手诏與北宋徽宗朝的統治方式》,《漢學研究》第31卷第3期,2013年,3—67頁。
傅熹年《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第3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高聰明《北宋西北地區的銅鐵錢制度》,《河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21—29頁。
——《北宋物價變動原因之研究》,《河北學刊》1991年第4期,95—100頁。
“故宮博物院”《宋徽宗高宗墨迹》,台北:“故宮博物院”,1970年。
——《李唐萬壑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1981年。
——《故宮書畫圖錄》,15卷,台北:“故宮博物院”,1995年。
——《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台北:“故宮博物院”,2000年。
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曆代繪畫》II,北京:故宮博物院,1981年。
故宮博物院、遼甯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編,《晉唐宋元書畫國寶特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
何忠禮《環繞宋高宗生母韋氏年齡的若幹問題》,《文史》第39輯,1994年,135—147頁。
——《宋代政治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侯迺慧《試論宋徽宗汴京艮嶽的造園成就》,《中華學苑》1994年第4期,259—283頁。
華覺明和趙匡華《夾錫錢是鐵錢不是銅錢》,《中國錢币》1986年第3期,21-22頁。
黃寬重《宋史叢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賈虎臣《中國曆代帝王譜系彙編》,台北:正中書局,1967年。
姜青青《馬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金中樞《論北京末年之崇尚道教》,《新亞學報》第七卷二期,323—414頁,第八卷一期,187—257頁。
久保田和男《關于北宋皇帝的行幸——以在首都空間的行幸為中心》,載平田茂樹編《宋代社會的空間與交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100—101頁。
李華瑞《宋夏關系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慧淑《宋代畫風轉變之契機——徽宗美術教育成功之實例(上下)》,《故宮學術季刊》1卷4期,71—91頁;2卷1期,9—36頁。
李麗涼《北宋神霄道士林靈素與神霄運動》,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李天鳴《宋金聯合攻遼之役——燕山之役》,《第二屆宋史學術讨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96年,283—305頁。
——《金侵北宋初期戰役和宋廷的決策》,《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台北:宋旭軒論文集編委會,2000年,183—236頁。
——《宋徽宗北伐燕山時期的反對意見》,《故宮學術季刊》17卷4期,109—143頁。
李幼平《大晟鐘與宋代黃鐘标準音高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論道教雷法的發展及其思想背景》,載Purposes,MeansandConvictionsinDaoism:ABerlinSymposium,editedbyFlotianC.Reiter,Wiesbaden:Harrassovitz,pp.201-20。
李裕民《方臘起義新考》,《山西大學學報》1980年第2期,44—52頁。
梁思成《營造法式注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3年。
廖懷志《從徽欽二帝的囚禁生活看金國的俘虜政策》,《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年第3期,94—98頁。
林柏亭《大觀:北宋書畫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2006年。
鈴木敬《試論李唐南渡後重入畫院及其畫風之演變》,《故宮季刊》1983年第3、4期,57—74、65—80頁。
令狐彪《宋代畫院畫家考略》,《美術研究》1982年第4期,39—40、49—61頁。
劉長東《宋代佛教政策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劉孔伏、潘良熾《李師師遺事辨》,《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66—70頁。
劉美新《蔡京與徽宗朝之政局》,在張其凡編《北宋中後期政治探索》,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443—521頁。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柳存仁《道藏本三聖注道德經會箋》,《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23—495頁。
羅家祥《北宋黨争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曾布與北宋哲宗、徽宗統治時期的政局演變》,《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51—57頁。
——《論北宋徽宗統治初期的政局演變》,《河北學刊》2003年第5期,151—156頁。
馬娴育《從〈千裡江山圖〉看畫家傳達的理想國度》,《曆史文物》2012年第2期,46—62頁。
梅原郁《宋代的内藏與左藏——君主獨裁的财庫》,鄭樑生譯,《食貨月刊》6卷1—2期(1976),34—66頁。
任崇嶽《略論宋金關系的幾個問題》,《社會學輯刊》1990年第4期,41—49頁。
——《李師師生年小考》,《河南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57—60頁。
——《宋徽宗,宋欽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北宋陝州漏澤園》,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佘城《北宋圖畫院之新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沈冬梅《北宋茶文化》,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争——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水赉佑《趙佶的書法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
宋徽宗《千字文》,沈陽:遼甯省博物館,1997年。
孫克寬《宋元道教之發展》,台北:東海大學,1965年。
唐代劍《〈宋史·林靈素傳〉補正》,《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23—28頁。
——《論林靈素與“徽宗失國”》,《宗教學研究》1993年第2期,14—22頁。
——《北宋神霄宮及其威儀鈎稽》,《中國道教》1994年第3期,47—48頁。
——《論林靈素創立神霄派》,《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59—67頁。
——《宋代道教發展研究》,《廣西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63—95頁。
——《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陶晉生《南宋初信王榛抗金始末》,《中華文化複興月刊》3卷7期,18—20頁。
汪聖铎《宋朝禮與道教》,《國際宋代文化研讨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
——《兩宋财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代政教關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年。
王建秋《宋代太學與太學生》,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王明荪《談宋代的宦官》,《東方雜志》15卷5期(1981),57—60頁。
王平川、趙孟林編《宋徽宗書法全集》,北京:朝華出版社,2002年。
王瑞來《論宋代皇權》,《曆史研究》1989年第1期,144—160頁。
王育濟《論宋代末年的“禦筆行事”》,《山東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54—62頁。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北宋晚期政治簡論》,《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4期,82—87頁。
翁同文《王诜生平考略》,《南洋大學學報》1968年第2期,172—182頁。
重刊于《宋史研究集》第五集(1970),135—168頁。
謝稚柳《趙佶聽琴圖和他的真筆問題》,《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3期,20—21頁。
——《宋徽宗趙佶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熊鳴琴《曾布與北宋後期政治》,載張其凡主編《北宋中後期政治探索》,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177—316頁。
徐邦達《宋徽宗趙佶親筆畫與代筆畫的考辨》,《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1期,62—67、50頁。
——《古書畫僞訛考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徐玉虎《宋金海上聯盟的概觀》,載《宋史研究集》第一卷,台北:“國立編譯館”,227—242頁。
燕永成《北宋宰輔朝政筆記研究》,《文獻》2001年第3期,105—119頁。
楊世利《論北宋诏令中的内降、手诏、禦筆手诏》,《中州學刊》2007年第6期,186—188頁。
楊渭生《關于方臘起義若幹問題的再探讨》,《文史》1980年第3期,59—72頁。
楊小敏、張自福《論北宋晚期徽宗君臣收複燕雲之國策》,《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99—104頁。
耀生《耀縣石刻文字略志》,《考古》1965年第3期,134—151頁。
衣若芬《宣和畫譜與蘇轼繪畫思想》,載李曾坡主編《中國第十屆蘇轼研究會議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209—238頁。
——《“昏君”與“奸臣”的對話——談宋徽宗〈文會圖〉題詩》,《文與哲》2006年第8期,253—278頁。
——《天祿千秋——宋徽宗〈文會圖〉及其題詩》,載王耀庭主編《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讨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347—368頁。
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英嚴《宋代宮廷的供給制度》,《河北學刊》1991年第5期,82—87頁。
遊彪《宋朝的邸報與時政》,《河北學刊》2004年第6期,108—111頁。
餘輝《畫裡江山猶勝:百年藝術家族之趙宋家族》,台北:石頭出版社,2008年。
詹凱琦《蔡京與徽宗朝新書風研究》,《中華弘道書學會會刊》9,第6期,17—29頁。
張邦炜《宋代皇親與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關于建中之政》,《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99—108頁。
——《宋代政治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光賓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法書篇》,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84年。
張其風《宋徽宗與文人畫》,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
張天佑《宋金海上聯盟的研究》,載《宋史研究集》第12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80年,185—245頁。
趙永春《宋金關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鄭振滿、丁荷生編《福建宗教碑銘彙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九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
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朱鴻《宋代内庫的财政管理述論》,《西北師大學報》1991年第4期,69—74頁。
朱瑞熙《宋代的宮廷制度》,《學術月刊》1994年第期,60—66、26頁。
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朱瑞熙、張邦炜、劉複生、蔡崇榜、王曾瑜《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朱溢《從郊丘之争到天地分合之争——唐至北宋時期郊祀主神位的變化》,《漢學研究》第27卷第2期,2009年,267—300頁。
——《唐至北宋時期的大祀、中祀和小祀》,《清華學報》39卷第2期,2009年,287—324頁。
諸葛憶兵《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徽宗詞壇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日文論著(按漢語音序排列) 闆倉聖哲《皇帝の眼差し—徽宗「瑞鶴図巻」をめぐって》,《アジア遊學》第64期,2004年,128—139頁。
後載入伊原弘編《「清明上河図」と徽宗の時代:そして輝きの殘照》,勉誠出版,2012年。
島田英誠《徽宗朝の畫學について》,載《鈴木敬先生還暦記念中國絵畫史論集》,東京:吉川弘文館,1981年,118—121頁。
徳永洋介《宋代の禦筆手詔》,《東洋史研究》1998年第3期,393—426頁。
冨田孔明《北宋士大夫の皇帝—宰執論》,《東洋文化研究》第四卷(2002年3月),33—60頁。
宮川尚志《林靈素と宋の徽宗》,《東海大學紀要》(文學部)24号,1957年,1—8頁。
——《宋の徽宗と道教》,《東海大學紀要》23号,1975年,1—10頁。
河井荃廬《支那南畫大成》,東京:興文社,1937年。
近藤一成《蔡京の科舉學校政策》,《東洋史研究》1994年第1期,24—49頁。
——《宋代士大夫政治の特色》,樺山紘一編《岩波講座世界歴史9:中華の分裂と再生》,東京:岩波書店,1999年,305—326頁。
久保田和男《北宋徽宗時代と首都開封》,《東洋史研究》第六十三卷第三号,2005年,1—35頁。
——《北宋の皇帝行幸について―首都空間における行幸を中心として》,載平田茂樹、遠藤隆俊、岡元司編《宋代社會の空間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宋代開封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7年。
——《宋代の「畋獵」をめぐって:文治政治確立の一側面》,載《古代東アジアの社會と文化:福井重雅先生古稀・退職記念論集》,東京:汲古書院,2007年。
林大介《蔡京とその政治集団―宋代の皇帝・宰相関係理解のための一考察―》,《史朋》第35卷,2003年,1—28頁。
鈴木敬《畫學を中心とした徽宗畫院の改革と院體山水畫様式の成立》,《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38,1965年,145—184頁。
——《李唐の南渡・復院とその様式変遷についての一試論(上)》,《國華》88卷第6期(1981),5—20頁。
——《李唐の南渡・復院とその様式変遷についての一試論(下)》,《國華》88卷第12期(1982),13—23頁。
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京都:同朋社,1985年。
那波利貞《唐代社會文化史研究》,創文社,1974年。
秦玲子《宋代の後と帝嗣決定権》,載《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中國の伝統社會と家族》,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51—70頁。
松本浩一《宋代の雷法》,《社會文化史學》卷十七,1979年,45—65頁。
——《徽宗と道教政策》,《アジア遊學》64,2004年,110—118頁。
——《宋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藤本猛《北宋末の宣和殿:皇帝徽宗と學士蔡攸》,《東方學報》第81冊(2007年),1—68頁。
王瑞來《宋代の皇帝権力と士大夫政治》,東京:汲古書院,2001年。
——《徽宗と蔡京—権力の絡み合い》,《アジア遊學》第64号,2004年,33—44頁。
小川裕充《「院中名畫」—董羽、巨然、燕肅から郭熙まで—》,《鈴木敬先生還暦記念中國絵畫史論集》,23—85頁。
小島毅《宋代の國家祭祀―『政和五禮新儀』の特徴》,載池田溫主編《中國禮法と日本律令制》,東京:東方書店,1992年,463—484頁。
須江隆《唐宋期における祠廟の賜額·封號の下賜について》,《中國─社會と文化》1994年,96—119頁。
伊原弘《中國開封の生活と歲時:描かれた宋代の都市生活》,東京:山川出版社,1991年。
——編《「清明上河図」と徽宗の時代:そして輝きの殘照》,勉誠出版,2012年。
中嶋敏《東洋史學論集―宋代史研究とその周辺》,東京:汲古書院,1988年。
中田勇次郎《中國書論大系》,東京:二玄社,1977—1995年。
竺沙雅章《中國仏教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2年。
昌彼得《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增訂版),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陳葆真《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文史哲學報》40卷6期,1993年,293—344頁。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芳妹《宋古器物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美術史研究集刊》2001年第10期,37—160頁 陳高華《宋遼金畫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陳國符《道藏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陳樂素《宋徽宗謀複燕雲之失敗》,《輔仁學志》第4期,1933年,1—47頁。
——《〈三朝北盟會編〉考(上)》,《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2分,1936年,197—279頁, ——《〈三朝北盟會編〉考(下)》,《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3分,1936年,281—341頁。
——《桂林石刻〈元祐黨籍〉》,《學術研究》1983年第6期,63—71頁。
陳夢家《宋大晟編鐘考述》,《文物》1964年第2期,51—53頁。
陳翔《〈宣和畫譜〉的繪畫美學思想》,載朵雲編輯部編《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上海書店,1992年(原載《朵雲》1990年第二期,70—77、23頁,署名“颉翰”)。
程民生《論宋代士大夫政治對皇權的限制》,載漆俠、王天順主編《宋代研究論文集》,銀川:甯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61—78頁。
——《靖康年間開封的異常天氣述略》,《河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147—150頁。
鄧白《趙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1986年重印)。
鄧廣銘《關于宋江的投降與征方臘問題》,《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4期,1—9頁。
段書安主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二十四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001年。
方誠峰《祥瑞與北宋徽宗朝的政治文化》,《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4期,215—253頁。
——《禦筆與禦筆手诏與北宋徽宗朝的統治方式》,《漢學研究》第31卷第3期,2013年,3—67頁。
傅熹年《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第3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高聰明《北宋西北地區的銅鐵錢制度》,《河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21—29頁。
——《北宋物價變動原因之研究》,《河北學刊》1991年第4期,95—100頁。
“故宮博物院”《宋徽宗高宗墨迹》,台北:“故宮博物院”,1970年。
——《李唐萬壑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1981年。
——《故宮書畫圖錄》,15卷,台北:“故宮博物院”,1995年。
——《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台北:“故宮博物院”,2000年。
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曆代繪畫》II,北京:故宮博物院,1981年。
故宮博物院、遼甯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編,《晉唐宋元書畫國寶特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
何忠禮《環繞宋高宗生母韋氏年齡的若幹問題》,《文史》第39輯,1994年,135—147頁。
——《宋代政治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侯迺慧《試論宋徽宗汴京艮嶽的造園成就》,《中華學苑》1994年第4期,259—283頁。
華覺明和趙匡華《夾錫錢是鐵錢不是銅錢》,《中國錢币》1986年第3期,21-22頁。
黃寬重《宋史叢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賈虎臣《中國曆代帝王譜系彙編》,台北:正中書局,1967年。
姜青青《馬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金中樞《論北京末年之崇尚道教》,《新亞學報》第七卷二期,323—414頁,第八卷一期,187—257頁。
久保田和男《關于北宋皇帝的行幸——以在首都空間的行幸為中心》,載平田茂樹編《宋代社會的空間與交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100—101頁。
李華瑞《宋夏關系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慧淑《宋代畫風轉變之契機——徽宗美術教育成功之實例(上下)》,《故宮學術季刊》1卷4期,71—91頁;2卷1期,9—36頁。
李麗涼《北宋神霄道士林靈素與神霄運動》,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李天鳴《宋金聯合攻遼之役——燕山之役》,《第二屆宋史學術讨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96年,283—305頁。
——《金侵北宋初期戰役和宋廷的決策》,《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台北:宋旭軒論文集編委會,2000年,183—236頁。
——《宋徽宗北伐燕山時期的反對意見》,《故宮學術季刊》17卷4期,109—143頁。
李幼平《大晟鐘與宋代黃鐘标準音高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論道教雷法的發展及其思想背景》,載Purposes,MeansandConvictionsinDaoism:ABerlinSymposium,editedbyFlotianC.Reiter,Wiesbaden:Harrassovitz,pp.201-20。
李裕民《方臘起義新考》,《山西大學學報》1980年第2期,44—52頁。
梁思成《營造法式注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3年。
廖懷志《從徽欽二帝的囚禁生活看金國的俘虜政策》,《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年第3期,94—98頁。
林柏亭《大觀:北宋書畫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2006年。
鈴木敬《試論李唐南渡後重入畫院及其畫風之演變》,《故宮季刊》1983年第3、4期,57—74、65—80頁。
令狐彪《宋代畫院畫家考略》,《美術研究》1982年第4期,39—40、49—61頁。
劉長東《宋代佛教政策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劉孔伏、潘良熾《李師師遺事辨》,《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66—70頁。
劉美新《蔡京與徽宗朝之政局》,在張其凡編《北宋中後期政治探索》,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443—521頁。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柳存仁《道藏本三聖注道德經會箋》,《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23—495頁。
羅家祥《北宋黨争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曾布與北宋哲宗、徽宗統治時期的政局演變》,《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51—57頁。
——《論北宋徽宗統治初期的政局演變》,《河北學刊》2003年第5期,151—156頁。
馬娴育《從〈千裡江山圖〉看畫家傳達的理想國度》,《曆史文物》2012年第2期,46—62頁。
梅原郁《宋代的内藏與左藏——君主獨裁的财庫》,鄭樑生譯,《食貨月刊》6卷1—2期(1976),34—66頁。
任崇嶽《略論宋金關系的幾個問題》,《社會學輯刊》1990年第4期,41—49頁。
——《李師師生年小考》,《河南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57—60頁。
——《宋徽宗,宋欽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北宋陝州漏澤園》,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佘城《北宋圖畫院之新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沈冬梅《北宋茶文化》,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争——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水赉佑《趙佶的書法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
宋徽宗《千字文》,沈陽:遼甯省博物館,1997年。
孫克寬《宋元道教之發展》,台北:東海大學,1965年。
唐代劍《〈宋史·林靈素傳〉補正》,《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23—28頁。
——《論林靈素與“徽宗失國”》,《宗教學研究》1993年第2期,14—22頁。
——《北宋神霄宮及其威儀鈎稽》,《中國道教》1994年第3期,47—48頁。
——《論林靈素創立神霄派》,《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59—67頁。
——《宋代道教發展研究》,《廣西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63—95頁。
——《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陶晉生《南宋初信王榛抗金始末》,《中華文化複興月刊》3卷7期,18—20頁。
汪聖铎《宋朝禮與道教》,《國際宋代文化研讨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
——《兩宋财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代政教關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年。
王建秋《宋代太學與太學生》,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王明荪《談宋代的宦官》,《東方雜志》15卷5期(1981),57—60頁。
王平川、趙孟林編《宋徽宗書法全集》,北京:朝華出版社,2002年。
王瑞來《論宋代皇權》,《曆史研究》1989年第1期,144—160頁。
王育濟《論宋代末年的“禦筆行事”》,《山東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54—62頁。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北宋晚期政治簡論》,《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4期,82—87頁。
翁同文《王诜生平考略》,《南洋大學學報》1968年第2期,172—182頁。
重刊于《宋史研究集》第五集(1970),135—168頁。
謝稚柳《趙佶聽琴圖和他的真筆問題》,《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3期,20—21頁。
——《宋徽宗趙佶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熊鳴琴《曾布與北宋後期政治》,載張其凡主編《北宋中後期政治探索》,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177—316頁。
徐邦達《宋徽宗趙佶親筆畫與代筆畫的考辨》,《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1期,62—67、50頁。
——《古書畫僞訛考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徐玉虎《宋金海上聯盟的概觀》,載《宋史研究集》第一卷,台北:“國立編譯館”,227—242頁。
燕永成《北宋宰輔朝政筆記研究》,《文獻》2001年第3期,105—119頁。
楊世利《論北宋诏令中的内降、手诏、禦筆手诏》,《中州學刊》2007年第6期,186—188頁。
楊渭生《關于方臘起義若幹問題的再探讨》,《文史》1980年第3期,59—72頁。
楊小敏、張自福《論北宋晚期徽宗君臣收複燕雲之國策》,《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99—104頁。
耀生《耀縣石刻文字略志》,《考古》1965年第3期,134—151頁。
衣若芬《宣和畫譜與蘇轼繪畫思想》,載李曾坡主編《中國第十屆蘇轼研究會議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209—238頁。
——《“昏君”與“奸臣”的對話——談宋徽宗〈文會圖〉題詩》,《文與哲》2006年第8期,253—278頁。
——《天祿千秋——宋徽宗〈文會圖〉及其題詩》,載王耀庭主編《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讨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347—368頁。
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英嚴《宋代宮廷的供給制度》,《河北學刊》1991年第5期,82—87頁。
遊彪《宋朝的邸報與時政》,《河北學刊》2004年第6期,108—111頁。
餘輝《畫裡江山猶勝:百年藝術家族之趙宋家族》,台北:石頭出版社,2008年。
詹凱琦《蔡京與徽宗朝新書風研究》,《中華弘道書學會會刊》9,第6期,17—29頁。
張邦炜《宋代皇親與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關于建中之政》,《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99—108頁。
——《宋代政治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光賓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法書篇》,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84年。
張其風《宋徽宗與文人畫》,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
張天佑《宋金海上聯盟的研究》,載《宋史研究集》第12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80年,185—245頁。
趙永春《宋金關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鄭振滿、丁荷生編《福建宗教碑銘彙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九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
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朱鴻《宋代内庫的财政管理述論》,《西北師大學報》1991年第4期,69—74頁。
朱瑞熙《宋代的宮廷制度》,《學術月刊》1994年第期,60—66、26頁。
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朱瑞熙、張邦炜、劉複生、蔡崇榜、王曾瑜《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朱溢《從郊丘之争到天地分合之争——唐至北宋時期郊祀主神位的變化》,《漢學研究》第27卷第2期,2009年,267—300頁。
——《唐至北宋時期的大祀、中祀和小祀》,《清華學報》39卷第2期,2009年,287—324頁。
諸葛憶兵《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徽宗詞壇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日文論著(按漢語音序排列) 闆倉聖哲《皇帝の眼差し—徽宗「瑞鶴図巻」をめぐって》,《アジア遊學》第64期,2004年,128—139頁。
後載入伊原弘編《「清明上河図」と徽宗の時代:そして輝きの殘照》,勉誠出版,2012年。
島田英誠《徽宗朝の畫學について》,載《鈴木敬先生還暦記念中國絵畫史論集》,東京:吉川弘文館,1981年,118—121頁。
徳永洋介《宋代の禦筆手詔》,《東洋史研究》1998年第3期,393—426頁。
冨田孔明《北宋士大夫の皇帝—宰執論》,《東洋文化研究》第四卷(2002年3月),33—60頁。
宮川尚志《林靈素と宋の徽宗》,《東海大學紀要》(文學部)24号,1957年,1—8頁。
——《宋の徽宗と道教》,《東海大學紀要》23号,1975年,1—10頁。
河井荃廬《支那南畫大成》,東京:興文社,1937年。
近藤一成《蔡京の科舉學校政策》,《東洋史研究》1994年第1期,24—49頁。
——《宋代士大夫政治の特色》,樺山紘一編《岩波講座世界歴史9:中華の分裂と再生》,東京:岩波書店,1999年,305—326頁。
久保田和男《北宋徽宗時代と首都開封》,《東洋史研究》第六十三卷第三号,2005年,1—35頁。
——《北宋の皇帝行幸について―首都空間における行幸を中心として》,載平田茂樹、遠藤隆俊、岡元司編《宋代社會の空間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宋代開封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7年。
——《宋代の「畋獵」をめぐって:文治政治確立の一側面》,載《古代東アジアの社會と文化:福井重雅先生古稀・退職記念論集》,東京:汲古書院,2007年。
林大介《蔡京とその政治集団―宋代の皇帝・宰相関係理解のための一考察―》,《史朋》第35卷,2003年,1—28頁。
鈴木敬《畫學を中心とした徽宗畫院の改革と院體山水畫様式の成立》,《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38,1965年,145—184頁。
——《李唐の南渡・復院とその様式変遷についての一試論(上)》,《國華》88卷第6期(1981),5—20頁。
——《李唐の南渡・復院とその様式変遷についての一試論(下)》,《國華》88卷第12期(1982),13—23頁。
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京都:同朋社,1985年。
那波利貞《唐代社會文化史研究》,創文社,1974年。
秦玲子《宋代の後と帝嗣決定権》,載《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中國の伝統社會と家族》,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51—70頁。
松本浩一《宋代の雷法》,《社會文化史學》卷十七,1979年,45—65頁。
——《徽宗と道教政策》,《アジア遊學》64,2004年,110—118頁。
——《宋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藤本猛《北宋末の宣和殿:皇帝徽宗と學士蔡攸》,《東方學報》第81冊(2007年),1—68頁。
王瑞來《宋代の皇帝権力と士大夫政治》,東京:汲古書院,2001年。
——《徽宗と蔡京—権力の絡み合い》,《アジア遊學》第64号,2004年,33—44頁。
小川裕充《「院中名畫」—董羽、巨然、燕肅から郭熙まで—》,《鈴木敬先生還暦記念中國絵畫史論集》,23—85頁。
小島毅《宋代の國家祭祀―『政和五禮新儀』の特徴》,載池田溫主編《中國禮法と日本律令制》,東京:東方書店,1992年,463—484頁。
須江隆《唐宋期における祠廟の賜額·封號の下賜について》,《中國─社會と文化》1994年,96—119頁。
伊原弘《中國開封の生活と歲時:描かれた宋代の都市生活》,東京:山川出版社,1991年。
——編《「清明上河図」と徽宗の時代:そして輝きの殘照》,勉誠出版,2012年。
中嶋敏《東洋史學論集―宋代史研究とその周辺》,東京:汲古書院,1988年。
中田勇次郎《中國書論大系》,東京:二玄社,1977—1995年。
竺沙雅章《中國仏教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