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關燈
龍舟泊岸,俞菖蒲下船,走上瓦官閣渡口,一頂四人擡的翠蓋紅圍小轎,将他搭到驿館的一座花園小院。

     袁大跑豬的禦膳房,送來十八樣仿膳風味的佳肴,在假山涼亭上擺下接風酒筵,卻沒有一個陪客。

     菖蒲匆匆吃過飯,就在涼亭上憑欄遠眺,觀賞瓦官閣的村景;思索下一步的行動。

     花園小院牆外,一池碧波,荷花滿塘,白鵝戲水;岸上綠楊垂柳,濃蔭中莺啼燕啭,不聞人聲,不見人影。

     菖蒲正要收回目光,忽然牆外一簇柳叢沙啦啦響。

    他一陣心驚,俯身望去,撲噜噜一隻秃尾巴鹌鹑飛出來;芭蕉放了心,轉身回客房作息。

    柳叢裡卻爬出了一個瘦骨伶仃的老頭兒,一溜煙向村東北角跑去。

     村東北角的一座柳籬茅舍中,住着一位九十九歲的孤寡老太太,窮門小戶人人都叫她彭祖奶奶。

    當年,瓦官閣不過是萍水湖畔的一片荒灘;太平天國大将林鳳祥、李開芳和古文元率領北征軍孤軍深人,待到逼近北京,已經内無糧草,外無救兵,最後失敗,有一支死裡逃生的人馬,假扮逃荒的流民,在萍水湖落腳開荒,逐漸形成村鎮。

    這支人馬的首領,便是彭祖奶奶的老爹;彭祖奶奶當時已經十七歲,嫁給北征軍的一員小将,突圍時丈夫戰死,她一直守寡八十二年,眼下,這支北征軍人馬隻剩下彭祖奶奶碩果僅存,後代兒郎卻已經出生四輩人,所以彭祖奶奶是大家的活祖宗。

     他們暗中有個三合會,林、李、吉三姓子弟輩輩當會頭。

    正會頭叫大兩,兩名副會頭分别叫二兩和三兩;這個頭銜,可能來自太平天國的守土鄉官制。

    太平天國的守土鄉官制規定,五家為伍,設伍長,五伍為兩,設兩司馬,瓦官閣三合會的大兩、二兩和三兩,便是從兩司馬這個鄉官頭銜演變而來。

     彭祖奶奶雖不是大兩,但是輩份最高,而且珍藏着北征軍一面血染的軍旗,所以在三合會裡最受尊崇;金口玉言,令出必行,千聲百響,一鑼定音。

    而且,按人頭份兒分攤,三合會裡大人小孩每年一人一升糧,奉養彭祖奶奶;此外,打魚撈蝦,摘瓜下果,挑水拾柴,碾米磨面,晚生下輩孝敬老人家,更是尋常。

     難得的是彭祖奶奶已經九十九歲,算上閏年閏月,百歲挂零了,卻耳不聾,眼不花,三十二顆牙齒一個也不殘缺,雖然嚼不動鐵蠶豆,但是吃起小米炯飯的鍋巴,并不費勁。

     這時,彭祖奶奶正坐在柳籬茅舍外的蔭涼裡,嗡嗡嗡地搖着紡車;一條老狗守在身邊,幾隻母雞在門外啄食蟲子,兩頭山羊在溪邊吃草,鳥兒在樹上叫。

     “老祖宗,大事不好!” 那個從驿館牆外柳叢中跑來的瘦骨伶訂的老頭兒,進門風風火火喊了一聲。

     彭祖奶奶并不停住紡車,連眼皮兒也不擡,皺了一下眉頭,說:“二兩,你撞了黑煞,這麼驚驚咋咋、’ 瘦骨伶仃的老頭兒姓李,是李家的長門長子,所以當上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