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死神的藥劑
關燈
小
中
大
液裡也有了毒素;昆蟲會因為植物散發的蒸汽而死亡;蜜蜂會帶着有毒的花蜜回巢,釀出的蜂蜜也必然帶毒。
應用昆蟲學領域的人們意識到,他們可以從自然界獲得靈感:他們發現在含有硒酸鈉的土壤裡生長的麥子對蚜蟲或紅蜘蛛的攻擊免疫。
因此,昆蟲學家産生了内部植入殺蟲劑的想法。
硒是一種自然生成的元素,少量藏于世界很多地方的岩石和土壤中,是第一種内吸殺蟲劑。
能夠滲透進植物或動物組織并使之有毒的化學品就是内吸殺蟲劑。
一些氯化烴類化學品以及一些有機磷類化學品具備這種屬性,它們都是人工合成的。
一些自然生成的物質也具備這種屬性。
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大部分内吸殺蟲劑産自有機磷類化學物質,因為藥物殘留問題相對不是很嚴重。
内吸殺蟲劑還會以别的迂回方式發生作用。
通過浸泡或與碳混合的包衣施用在種子上,它們的藥力會延伸到下一代植物内,長出的幼苗會毒死蚜蟲和其他吮吸式昆蟲。
類似豌豆、蠶豆、甜菜的蔬菜就是這樣受到保護的。
帶内吸殺蟲劑塗層的棉花籽已經在加利福尼亞種植了一段時間。
1959年,加州聖華金河谷的25個農場工人在種棉花的時候突然發病,原因是他們接觸了裝藥劑處理種子的袋子。
在英格蘭,有人想知道蜜蜂在經内吸殺蟲劑處理過的植物上采蜜會發生什麼情況。
在使用過八甲磷藥物的地區,人們進行了調查。
雖然在花開之前就噴灑了農藥,生産的花蜜仍會有毒。
不出所料,蜜蜂生産的蜂蜜也被八甲磷污染了。
動物内吸劑主要是用來對付牛蛆——牲畜身上的一種破壞性寄生蟲。
為了在動物血液和組織中發揮殺蟲效果而不産生緻命的毒性,必須倍加小心地使用。
這種平衡極其微妙,而且政府機構的獸醫們已經發現,反複的小劑量用藥會逐漸耗盡動物體内的保護性膽堿酯酶。
因此,如果沒有事先警告,極小的劑量也會引起中毒。
很多迹象表明,與我們生活聯系更為密切的領域正在打開。
如今,你可以給你的狗喂一片藥,這種藥會使狗的血液含毒,進而消除虱子的困擾。
在牲畜身上發生的危害也有可能發生在狗的身上。
就目前看來,還沒有人建議研制人類内吸劑來讓我們對付蚊子。
也許,這就是下一步要發生的事情。
到目前為止,本章内容一直在讨論人類在對抗昆蟲的戰争中使用的緻命化學物質。
那麼,我們與野草的戰争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呢? 人們想快速而簡便地除掉不需要的植物,催生了一批叫作除莠劑的化學品,或者簡單點稱作除草劑。
關于這些藥劑是如何使用以及如何誤用的,我會在第六章中講述。
現在我們要關心的問題是,除草劑是否是毒藥,除草劑的使用是否加重了環境污染。
除草劑隻對植物有毒、對動物不構成威脅的概念廣為流傳,但是不幸的是,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除草劑中含有許多化學品,對動植物都會産生影響。
它們在生物體内産生的作用變化很大。
有的是一般的毒藥;有的是新陳代謝的強力刺激物,會使體溫升高而緻死;有的會引發惡性腫瘤,可能單獨作用,也可能與其他化學品聯合作用;有的會導緻基因變異,破壞遺傳物質。
所以,除草劑與殺蟲劑一樣,包含一些非常危險的化學物質。
并且,因錯誤地以為它們是“安全的”而濫用除草劑,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盡管實驗室裡不停地産出新的化學物質,砷化合物仍然在殺蟲劑(如上文所提)和除草劑中大量使用,這裡它們通常以亞砷酸鈉的形式出現。
使用砷化合物的曆史并不令人寬慰。
用作路旁除草劑時,它們讓很多農夫的奶牛死去,還殺死難以數計的野生動物。
用作湖泊、水庫中使用的除草劑時,它們使公共水域不宜飲用,甚至不宜遊泳。
在馬鈴薯地裡使用以除掉藤蔓時,它們已經造成人類和動物的死亡案例。
英國大約在1951年開始在馬鈴薯地使用含砷農藥,因為先前用于燒掉馬鈴薯藤蔓的硫酸出現短缺。
農業部認為,有必要對進入噴過含砷農藥的田地加以警示,但是牲畜看不懂這樣的警示(我們必須假定,野生動物和鳥類也不會懂)。
關于牲畜因含砷農藥中毒的報道屢屢傳出。
直到一個農夫的妻子因砷污染水而中毒死亡後,英國一家大型化學公司于1959年停止生産含砷農藥,并召回經銷商手中的存貨。
不久後,農業部宣布,由于對人類和牲畜造成嚴重威脅,決定限制亞砷酸鹽的使用。
1961年,澳大利亞政府也出台了類似的禁令。
然而,美國卻沒有這種規定來阻止這些毒藥的使用。
有的“二硝基”化合物也被用作除草劑。
它們被列入了美國在用同類型藥物中最危險的名單。
二硝基酚是一種強力新陳代謝刺激物。
鑒于此,它曾經被當作減肥藥來使用,但是瘦身用的劑量與中毒或緻死的劑量之間的界限太小。
所以,在完全停用藥物之前,一些病人已經死去,還有很多人遭受了永久性的傷害。
一種相關的化學物質——五氯苯酚,有時稱作“五氯酚”,既可用作除草劑,又可用作殺蟲劑,常常在鐵軌沿線以及荒地噴灑。
從細菌到人類,五氯酚對很多生物有很強的毒性。
與二硝基藥物一樣,它會幹擾(通常緻命)體内能量的來源。
于是受影響的生物幾乎是耗盡了自己的生命。
最近加利福尼亞衛生署報告的緻命事故證明了它可怕的毒性。
一名油罐車司機正在用柴油和五氯苯酚配制棉花脫葉劑。
在他從大桶裡抽出這種濃縮化學品時,塞子意外地落了下去。
他赤着手把塞子拿回來,随即洗了手,但還是急性發病,第二天就死去了。
諸如亞砷酸鈉或苯酚類物質的除草劑造成的後果大都顯而易見;而另外一些除草劑的影響卻隐伏得更深。
例如,現在流行的紅莓除草劑——氨基三唑(俗稱除草強),被認定為相對毒性較輕。
但是,長遠看來,它引發甲狀腺惡性腫瘤的可能,與野生動物甚至人類自身的關系更為密切。
衆多除草劑中,有一些屬于“突變劑”,或者說可以改變遺傳物質——基因。
我們為輻射的基因效應感到震驚,那麼,對于我們在環境中散播的化學物質造成的相同後果,我們又怎能漠然置之?
應用昆蟲學領域的人們意識到,他們可以從自然界獲得靈感:他們發現在含有硒酸鈉的土壤裡生長的麥子對蚜蟲或紅蜘蛛的攻擊免疫。
因此,昆蟲學家産生了内部植入殺蟲劑的想法。
硒是一種自然生成的元素,少量藏于世界很多地方的岩石和土壤中,是第一種内吸殺蟲劑。
能夠滲透進植物或動物組織并使之有毒的化學品就是内吸殺蟲劑。
一些氯化烴類化學品以及一些有機磷類化學品具備這種屬性,它們都是人工合成的。
一些自然生成的物質也具備這種屬性。
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大部分内吸殺蟲劑産自有機磷類化學物質,因為藥物殘留問題相對不是很嚴重。
内吸殺蟲劑還會以别的迂回方式發生作用。
通過浸泡或與碳混合的包衣施用在種子上,它們的藥力會延伸到下一代植物内,長出的幼苗會毒死蚜蟲和其他吮吸式昆蟲。
類似豌豆、蠶豆、甜菜的蔬菜就是這樣受到保護的。
帶内吸殺蟲劑塗層的棉花籽已經在加利福尼亞種植了一段時間。
1959年,加州聖華金河谷的25個農場工人在種棉花的時候突然發病,原因是他們接觸了裝藥劑處理種子的袋子。
在英格蘭,有人想知道蜜蜂在經内吸殺蟲劑處理過的植物上采蜜會發生什麼情況。
在使用過八甲磷藥物的地區,人們進行了調查。
雖然在花開之前就噴灑了農藥,生産的花蜜仍會有毒。
不出所料,蜜蜂生産的蜂蜜也被八甲磷污染了。
動物内吸劑主要是用來對付牛蛆——牲畜身上的一種破壞性寄生蟲。
為了在動物血液和組織中發揮殺蟲效果而不産生緻命的毒性,必須倍加小心地使用。
這種平衡極其微妙,而且政府機構的獸醫們已經發現,反複的小劑量用藥會逐漸耗盡動物體内的保護性膽堿酯酶。
因此,如果沒有事先警告,極小的劑量也會引起中毒。
很多迹象表明,與我們生活聯系更為密切的領域正在打開。
如今,你可以給你的狗喂一片藥,這種藥會使狗的血液含毒,進而消除虱子的困擾。
在牲畜身上發生的危害也有可能發生在狗的身上。
就目前看來,還沒有人建議研制人類内吸劑來讓我們對付蚊子。
也許,這就是下一步要發生的事情。
到目前為止,本章内容一直在讨論人類在對抗昆蟲的戰争中使用的緻命化學物質。
那麼,我們與野草的戰争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呢? 人們想快速而簡便地除掉不需要的植物,催生了一批叫作除莠劑的化學品,或者簡單點稱作除草劑。
關于這些藥劑是如何使用以及如何誤用的,我會在第六章中講述。
現在我們要關心的問題是,除草劑是否是毒藥,除草劑的使用是否加重了環境污染。
除草劑隻對植物有毒、對動物不構成威脅的概念廣為流傳,但是不幸的是,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除草劑中含有許多化學品,對動植物都會産生影響。
它們在生物體内産生的作用變化很大。
有的是一般的毒藥;有的是新陳代謝的強力刺激物,會使體溫升高而緻死;有的會引發惡性腫瘤,可能單獨作用,也可能與其他化學品聯合作用;有的會導緻基因變異,破壞遺傳物質。
所以,除草劑與殺蟲劑一樣,包含一些非常危險的化學物質。
并且,因錯誤地以為它們是“安全的”而濫用除草劑,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盡管實驗室裡不停地産出新的化學物質,砷化合物仍然在殺蟲劑(如上文所提)和除草劑中大量使用,這裡它們通常以亞砷酸鈉的形式出現。
使用砷化合物的曆史并不令人寬慰。
用作路旁除草劑時,它們讓很多農夫的奶牛死去,還殺死難以數計的野生動物。
用作湖泊、水庫中使用的除草劑時,它們使公共水域不宜飲用,甚至不宜遊泳。
在馬鈴薯地裡使用以除掉藤蔓時,它們已經造成人類和動物的死亡案例。
英國大約在1951年開始在馬鈴薯地使用含砷農藥,因為先前用于燒掉馬鈴薯藤蔓的硫酸出現短缺。
農業部認為,有必要對進入噴過含砷農藥的田地加以警示,但是牲畜看不懂這樣的警示(我們必須假定,野生動物和鳥類也不會懂)。
關于牲畜因含砷農藥中毒的報道屢屢傳出。
直到一個農夫的妻子因砷污染水而中毒死亡後,英國一家大型化學公司于1959年停止生産含砷農藥,并召回經銷商手中的存貨。
不久後,農業部宣布,由于對人類和牲畜造成嚴重威脅,決定限制亞砷酸鹽的使用。
1961年,澳大利亞政府也出台了類似的禁令。
然而,美國卻沒有這種規定來阻止這些毒藥的使用。
有的“二硝基”化合物也被用作除草劑。
它們被列入了美國在用同類型藥物中最危險的名單。
二硝基酚是一種強力新陳代謝刺激物。
鑒于此,它曾經被當作減肥藥來使用,但是瘦身用的劑量與中毒或緻死的劑量之間的界限太小。
所以,在完全停用藥物之前,一些病人已經死去,還有很多人遭受了永久性的傷害。
一種相關的化學物質——五氯苯酚,有時稱作“五氯酚”,既可用作除草劑,又可用作殺蟲劑,常常在鐵軌沿線以及荒地噴灑。
從細菌到人類,五氯酚對很多生物有很強的毒性。
與二硝基藥物一樣,它會幹擾(通常緻命)體内能量的來源。
于是受影響的生物幾乎是耗盡了自己的生命。
最近加利福尼亞衛生署報告的緻命事故證明了它可怕的毒性。
一名油罐車司機正在用柴油和五氯苯酚配制棉花脫葉劑。
在他從大桶裡抽出這種濃縮化學品時,塞子意外地落了下去。
他赤着手把塞子拿回來,随即洗了手,但還是急性發病,第二天就死去了。
諸如亞砷酸鈉或苯酚類物質的除草劑造成的後果大都顯而易見;而另外一些除草劑的影響卻隐伏得更深。
例如,現在流行的紅莓除草劑——氨基三唑(俗稱除草強),被認定為相對毒性較輕。
但是,長遠看來,它引發甲狀腺惡性腫瘤的可能,與野生動物甚至人類自身的關系更為密切。
衆多除草劑中,有一些屬于“突變劑”,或者說可以改變遺傳物質——基因。
我們為輻射的基因效應感到震驚,那麼,對于我們在環境中散播的化學物質造成的相同後果,我們又怎能漠然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