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谷戰

關燈
凡行軍越過山險而陣,必依附山谷,一則利水草,一則附險固,以戰則勝。法曰:“絕山依谷。”①後漢②将馬援③為隴西太守,三降羌④與塞外諸種為寇,殺長吏。援将四千餘人擊之,至氐道縣⑤。羌在山上,援軍據便地⑥,奪其水草,不與戰,羌遂窮困,豪帥數十萬戶亡出塞外,諸種萬餘人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敗焉。⑦

    ①絕山依谷: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意思是:沿着山地行進,依傍溪谷設陣。絕,橫渡,穿越;依,依傍,憑借。

    ②後漢:即東漢。

    ③馬援:東漢名将。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文淵。本戰國時期趙國名将趙奢後裔,其先世以奢封号“馬服君”而改趙姓為馬姓。王莽執政時期,曾任新城太尹(太守),莽敗,依附于割據隴西的隗嚣,後歸劉秀。他在東漢朝廷任将二十二年,曾參加北擊匈奴、烏桓,西平隗嚣、先零羌,南定交趾、武陵等戰争,因功累官伏波将軍,封新息侯。

    ④三降羌:史載原作“參狼羌”,《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朗”),援引時而改“狼”為“降”。參,同“三”。參狼羌,即漢代時羌族的一種,主要分布于武都郡(今甘肅武都地區),故又稱武都羌。

    ⑤氏道縣:西漢置。故址在今甘肅禮縣西北。

    ⑥便地:謂便利之地,亦即有利地形。

    ⑦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馬援傳》。

    【譯文】

    大凡行軍跨越險峻山嶺地帶而安營布陣時,必須依托山澗谷地,一者可得水草之利,一者可以憑險固守。這樣,對敵作戰就能取勝。誠如兵法所說:“部隊在山地行軍作戰,必須沿着山谷行進,依托谷地設陣。”

    東漢将領馬援出任隴西太守期間,居于武都境内的參狼羌與塞外的其它部族寇掠邊民,殺害地方官吏。馬援親率部隊四千餘人進行反擊,抵達氏道縣境。當時,羌兵駐紮在山上,馬援率軍占據山下有利地形,奪取了羌兵的水源草地,采取圍而不打的戰法,迫使羌兵陷于窮困境地,其首領被迫率領數十萬戶羌人逃往塞外,而其它部族萬金人全部歸降馬援。羌兵由于不懂得依托山谷安營布陣的好處,所以遭到了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