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宋衛策 衛人迎新婦

關燈
這是《戰國策》中少有的寫普通老百姓言語問題的篇章。話語的價值不在修辭的華美上,而貴在說得恰到時候。有些人為進一句言而等了好幾年,而那些無社會閱曆的人說話時根本不考慮時機、處境和身份,從而隻能引起他人嗤笑。

    衛人迎新婦,婦上車,問:“骖馬,誰馬也?”禦曰:“借之。”新婦謂仆曰:“拊骖,無笞服。”車至門,扶,教送母:“滅竈,将失火。”入室見臼,曰:“徙之牖下,妨往來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為笑者,蚤晚之時失也。

    【譯文】

    衛國有個人迎娶新媳婦。新娘子上車就問道:“兩邊拉套的馬是誰家的?”車夫說:“借的。”新娘子就對車夫說:“打兩邊的馬,别打中間駕轅的馬。”車子到了夫家門口,新娘子剛被扶下車,就囑咐伴娘說:“快去滅掉竈膛裡的火,小心火災。”她走進屋裡,看見地上有塊石臼,就說:“快把它搬到窗外去,放在這裡妨礙人來回走路。”夫家的人聽了,都禁不住笑她。這三句話本來都是很要緊的話,然而卻不免被人恥笑,那是因為當時還不是該說這些話的時候呀。

    【評析】

    新媳婦話雖要緊,但她隻是一個正在過門的新人,根本沒有對他人指手畫腳、處處逞能的資格,也沒有指點他人的話語權。所以她說的話不僅别人不聽,而且會遭到人們的恥笑。話不擇時、不合時宜,就會顯得膚淺、幼稚和不穩重。話從口出,但口是由大腦來控制的。話不擇時的根本原因是個性中的逞能、虛榮和對人情的無知造成的。所以我們切忌說話脫口而出,在說話之前一定要仔細考量一番,免得引起他人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