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秦策五 謂秦王

關燈
邀集十二家諸侯朝天子于孟津(地名),最後太子死于馬陵(地名)一役,自己為形勢所迫,素衣布冠為秦所囚。

    這三人當初都建有赫赫戰功,隻因不能将謹慎貫徹于始終,才招緻後來的慘敗。

     如今秦國攻破宜陽,占領三川,使得天下策士惶恐震懼、閉口無言;隔絕諸侯之間的呼應,使東、西二周疆界因秦兵的進逼而屢屢更改,使各路諸侯不敢聚合策劃圖謀秦國;還奪取了黃棘這地,使韓、楚之兵不敢西進。

    既已取得這樣的成就,大王如果兢兢業業,謹慎到底,王霸之業可指日而待。

    假如慎始而不能克終,就會後患無窮。

    臣擔心諸侯之君,河、濟一帶的有識之士會認為大王步夫差、智伯之後塵。

     《詩經》上說:‘走一百裡路,即使走了九十裡還隻是一半。

    ’着重指出走最後一段道路是十分艱難的。

    如今大王常常有驕傲的情緒,臣曾經留心觀察,方今天下之事,根據諸侯的心意,不是聯合對付楚國,就是并力收拾秦國。

    何以見得?秦人援魏抗楚,楚人援韓抗秦,隻因勢均力敵,正處在相恃不下的局面。

    而宋、齊兩國置身四國之外,就顯得舉足輕重。

    因此可以斷言秦、楚兩國誰先争取到宋、齊,誰就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秦國如果争得兩家外援,就能遏制削弱韓國;韓國受到遏制,那麼楚國便孤立無援而遭到打擊;假如楚國先得到齊國的援助,魏國就會衰敗,魏國衰敗之後,秦國就會陷入孤立,飽受戰禍。

    如果按這條路走下去的話,那麼秦、楚兩國必然有一方遭受敗亡之辱。

    ” 【評析】 善于納谏有無窮的功效,作為身居高位者,可以通過忠谏大臣這面“人鏡”來看到自己的缺陷,使自己能反省進取,作為大臣,看到君王虛心納谏就會在欣慰之餘,更加有積極性為君王出謀劃策甚至肝腦塗地。

    古往今來,能夠直言進谏者無一不是忠心為國的正直之人,而那些說好話或者不說話的大臣,實際上都是自私自利、不為國家着想的平庸、奸猾之輩。

    我們要想使自己進步,使自己的事業發展壯大,就一定要虛懷若谷、善于聽取他人的批評和忠告。

     這位無名說客指責秦王外交政策失誤,并指出秦王在個性上的缺陷,要求其應該“勝而不驕、敗而不忿”,并且指出謙虛謹慎、貫徹始終尤其是堅持住後半段、堅持到底才是真正的勝者本色、英雄本色。

    在進谏之後,又給秦王的外交政策獻上良謀,指出秦楚之争其實最終取決于第三國,第三國才是政治決勝的砝碼。

    這一良謀實際上也充分運用在現代外交上,以前“冷戰”時代所謂的“大三角”關系,其實就是兩個超級大國在争取第三國,誰争取到了第三國,誰就可以勝券在握。

    所以,我們平時處世時一定要籠絡人心、廣施恩德,就是最普通的人,也要與其和睦相處,因為說不定什麼時候,那些平時不起眼的人,才是你最後成功取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