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西周策 蘇厲謂周君曰

關燈
以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問題,是最能說服人的。尤其對那些文化不高的武将,用他人的故事更能打動他。說話要看對象,應對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說話方式。對文化層次高的人說話就要理性色彩重一些,對文化層次低就應該用感性的比喻方式。我們看看蘇秦之弟蘇厲是怎麼說服百勝将軍白起,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的。

    蘇厲謂周君曰:“敗韓、魏,殺犀武,攻趙,取蔺、離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則周危,君不若止之。謂白起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養由基曰:‘人皆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葉者,百發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鈎,一發不中,前功盡矣。’今公破韓、魏,殺犀武,而北攻趙,取蔺、離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譯文】

    說客蘇厲對周王說:“戰勝韓、魏國,殺死韓将犀武,攻陷趙國的蔺、離石、祁等地,都是秦将白起。白起善于用兵,而且也有天助。如今白起率軍攻梁國,梁也必然會一敗塗地,假如梁戰敗,那西周就危在旦夕了。所以君王一定要勸阻制止他,應該派使者去見白起,可以對他說:‘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善于射箭,百步之内射柳葉能夠百發百中,因此人們都極力贊美他。這時有一個從他身旁經過的人對養由基說:既然如此善于射箭,就可以訓練他人箭術了。養由基聽到後說,人人都說我專門射箭好,你卻偏要叫我去訓練他人箭術,那麼你為什麼不代替我射箭呢?過路人說,我當然不會教你出左手屈右手的等各種各樣的射法,我隻是想向你建議:既使你射柳葉能百發百中,而不會适時休息,過段時間你肯定會氣力衰退,弓拉不開,箭鋒偏彎,到時一箭射不中,那麼你的所有前功盡棄了。将軍你過去擊破韓、魏,殺死犀武,往北攻下趙國蔺、離石、祁等城,戰功累累。如今将軍又率兵東出伊闊邊塞,大軍經過東西兩周,踏進韓國來攻打梁國,長途跋涉,萬一一戰而失利,将軍豈不是前功盡棄了嗎?!所以将軍您不如稱病不出,不去攻打魏都大梁。’”

    【評析】

    中國人善于形象思維,對直觀、具體的事物領會得較快,這一點尤其表現在非知識分子的普通大衆身上。所以戰國諸子如孟子、莊子等在著述中常用形象化的比喻、故事來闡釋哲理、說明事理。不象幾乎同一時期的古希臘哲人,所有的論述幾乎都是抽象的理論,不見具體事物。用西方的抽象思維、理性推演的方法來說明問題的話,在中國人當中傳播,傳播面積會受到限制。

    白起應該明白“物極必反”“盛極則衰”“亢龍有悔”的道理,人作事千萬不能做得太滿,要留有回旋餘地,榮譽欲、貪利欲太盛或者太匮乏人情,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當年曾國藩攻克天京後,處于他事業的鼎盛時期,包括左宗棠在内的幾乎所有友人和部下都慫恿他借機北伐、推翻滿清、建立曾氏王朝。然而曾國藩思考、謀劃再三,沒有采納部下的“放肆”妄想。如果曾國藩的功名心更進一步的話,那麼曆史上就不可能有他這樣功德圓滿的人臣典範,他就不會受後人如此的推崇,如果他真的造反了,說不定命運就跟吳三桂一樣。曾國藩的偉大之處,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