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東周策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關燈
齊國?”齊王說:“寡人準備借道梁國。

    ” 顔率說:“不可以借道梁國,因為梁國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們在晖台和少海一帶謀劃這件事已很長時間了。

    所以九鼎一旦進入梁國,必然很難再出來。

    ”于是齊王又說:“那麼寡人準備借道楚國。

    ”顔率回答說:“這也行不通,因為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葉庭(地方名)進行謀劃。

    假如九鼎進入楚國,也絕對不會再運出來”。

    齊王說:“那麼寡人究竟從那裡把九鼎運到齊國呢?” 顔率說:“我東周君臣也在私下為大王這件事憂慮。

    因為所謂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醬罐子一類的東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懷中就能拿到齊國,也不像群鳥聚集、烏鴉飛散、兔子奔跳、駿馬疾馳那樣飛快地進入齊國。

    當初周武王伐殷纣王獲得九鼎之後,為了拉運一鼎就動用了9萬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萬人。

    士兵、工匠需要的難以計數,此外還要準備相應的搬運工具和被服糧饷等物資,如今大王即使有這種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從哪條路把九鼎運來齊國。

    所以臣一直在私下為大王擔憂。

    ” 齊王說:“賢卿屢次來我齊國,說來說去還是不想把九鼎給寡人了!”顔率趕緊解釋說:“臣怎敢欺騙貴國呢,隻要大王能趕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我東周君臣可遷移九鼎聽候命令。

    ”齊王終于打消了獲得九鼎的念頭。

     【評析】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救國難。

    《戰國策》開篇就以生動的個案顯示了語言的魔力。

    顔率以自己的口舌完成了百萬軍隊也難以完成的事,這完全是運用智慧和口才的結果,他深知作為弱國,自己無力應對強暴,隻有借助外力和他國,才能解救自己,而隻要說服了他國,危機就會化解。

     人們時刻處在各種撲面而來的問題之中,問題的解決不是靠簡單、粗暴和輕率的行為,而是靠人類的頭腦。

    “有話好好說”,言語足以解決問題、化解危機,而戰争、沖突等暴力行為無助于問題的解決。

    會運用謀略和口舌的人,他解決問題的方式就顯得非常輕松,就像“草船借箭”的諸葛亮,他獲得十萬支箭的方式竟是那樣的輕松快捷、匪夷所思。

    換了你在當時的處境,不知會怎麼辦? 無論是戰國時代還是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競争和沖突是永恒的。

    當一個弱者處在利益主體林立的“叢林”中時,他應該象顔率一樣清醒: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主動地幫助弱者;隻有利益的誘惑才能使那些應該幫你的人來幫你。

    天下美譽和九鼎之寶的誘惑永遠強于對弱者的同情心。

    你自己不關聯着他人的利益,他人會資助、借貸給你嗎? 顔率不愧為是個戰略家,他已謀劃好怎樣收場。

    他以道路這樣的小借口,使齊王的非份之想落空。

    他用誇張、鋪陳的語言,渲染運九鼎之難,語言的堆砌在這裡起了強大的心理作用,使齊王望而生畏。

    道路問題确實是無法克服的客觀原因,所以看起來顔率并沒有失信。

    顔率也不是欺騙,因為齊王已得到美譽,而且齊王在道義上就應該救助東周。

    何況,九鼎之寶是小國家随便就能擁有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