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利害六一
關燈
小
中
大
利與害,相輔相成,彼此依存。
能化害為利者,必是智者、勇者。
韓信“背水一戰”,大獲全勝,就是化害為利的典範。
沒有卓絕的膽識,沒有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深入充分了解,是不敢也不會采用如此戰術的。
孫子曰:“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
”又曰:“雜于利而務可伸,雜于害而患可解。
”何以明之? 漢将韓信攻趙,趙盛兵井陉口。
信乃引兵未至井陉口三十裡,止舍。
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草山而望見趙軍。
誡之曰:“趙見吾走,必空壁逐吾,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令其裨将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
”諸将皆莫信,佯應曰:“諾。
”信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我大将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
” 信乃使萬人出行,倍水陣。
趙軍望見大笑之。
[太公曰:“智與衆同,非人師也;伎與衆同,非國士也。
動莫神于不意,勝莫大于不識。
”使趙軍識韓信之勢,安得敗哉?故笑之而敗也。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趙開壁攻擊下,大戰良久。
于是信與張耳棄旗鼓,走水上。
水上軍開壁入之,複疾戰。
趙空壁争漢旗鼓,逐韓信、張耳。
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
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幟,立漢赤幟兩千。
趙軍不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太公曰: “夫兩陣之間,出俾陣矣。
縱卒亂行者,所以為變。
”此之謂矣],以為漢皆已得趙主将矣,遂亂,遁走,趙将雖擊斬之,不能禁也[孫子曰:“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
”夫衆心己亂,雖有良将,亦不能為之計矣]。
于是漢兵夾擊,大破之,斬成安君泜水上,擒趙王歇。
諸将效首虜,留賀,因問信曰:“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澤。
今者将軍令臣等反背水陣,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
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 “此在兵法之中,顧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夫處死地者,謂力均勢敵,以死地取勝可也。
若以至弱當至強,投弱兵于死地,自贻陷矣。
故孫子曰:“兵恐不可效。
”又《經》曰:“大衆陷于害,然後能為勝敗。
是知死地之機,必用大衆矣。
”]且信非能素撫循士大夫也,所謂‘驅市人而戰’,使人人自為戰,今與之生地,皆走,甯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将曰:“善。
非所及也。
” [孫子曰:“兵甚陷,則不懼,不得已,則鬥。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投之無往者,諸将之勇也。
此之謂矣。
] 魏太祖征繡,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
賈诩曰:“不可追也。
”繡不從,果敗而還。
诩謂繡曰:“促更追之,戰必勝”。
繡收散卒,赴追太祖,戰果勝。
還,問诩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
皆如公之言,何其反而皆驗也。
”诩曰:“此易知耳。
軍勢百途,事不一也。
将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
魏軍新退,曹公必自斷其後,追兵雖精,将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
曹公攻将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還,必國内有故也。
既破将軍,必輕軍速進,留諸将斷後,諸将雖勇,亦非将軍敵也。
故雖用敗兵而勝也。
”繡乃服其能。
此利害之變,故曰:“陷之死地而後生,雜于害而患可解。
”此之謂也。
【譯文】 孫子說:“讓士卒陷入‘不疾戰則亡’的‘死地’然後可以得生;把士卒投入危亡之地,然後可以保存。
”又說:“在有利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進行;在不利的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面,禍患就可以解除。
” 為什麼這樣說呢? 漢朝大将韓信攻打趙國,趙國在井陉口列兵。
韓信于是率軍在距離井陉口三十裡的地方,停止前進,安營住下。
到了半夜,下達命令,準備出發。
韓信選拔了兩千名輕裝騎兵,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紅旗,從小道上山,隐蔽在山中,窺望趙軍。
他告誡說:“趙軍望見我軍逃走,一定會全軍出營追趕,這時,你們就迅速撲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把我軍的紅旗插上。
” 他又讓他的副将給戰士們送去幹糧,并說:“今天打敗趙軍後開飯。
”各部将領都不相信會這麼容易就取得勝利,嘴上卻答應說:“好。
”韓信又對軍吏說:“趙軍已經搶先占據了有利的地勢,并築起了壁壘。
他們在沒有望見我軍主帥的大旗和聽到我軍主帥的鼓聲的時候
能化害為利者,必是智者、勇者。
韓信“背水一戰”,大獲全勝,就是化害為利的典範。
沒有卓絕的膽識,沒有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深入充分了解,是不敢也不會采用如此戰術的。
孫子曰:“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
”又曰:“雜于利而務可伸,雜于害而患可解。
”何以明之? 漢将韓信攻趙,趙盛兵井陉口。
信乃引兵未至井陉口三十裡,止舍。
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草山而望見趙軍。
誡之曰:“趙見吾走,必空壁逐吾,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令其裨将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
”諸将皆莫信,佯應曰:“諾。
”信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我大将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
” 信乃使萬人出行,倍水陣。
趙軍望見大笑之。
[太公曰:“智與衆同,非人師也;伎與衆同,非國士也。
動莫神于不意,勝莫大于不識。
”使趙軍識韓信之勢,安得敗哉?故笑之而敗也。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趙開壁攻擊下,大戰良久。
于是信與張耳棄旗鼓,走水上。
水上軍開壁入之,複疾戰。
趙空壁争漢旗鼓,逐韓信、張耳。
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
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幟,立漢赤幟兩千。
趙軍不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太公曰: “夫兩陣之間,出俾陣矣。
縱卒亂行者,所以為變。
”此之謂矣],以為漢皆已得趙主将矣,遂亂,遁走,趙将雖擊斬之,不能禁也[孫子曰:“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
”夫衆心己亂,雖有良将,亦不能為之計矣]。
于是漢兵夾擊,大破之,斬成安君泜水上,擒趙王歇。
諸将效首虜,留賀,因問信曰:“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澤。
今者将軍令臣等反背水陣,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
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 “此在兵法之中,顧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夫處死地者,謂力均勢敵,以死地取勝可也。
若以至弱當至強,投弱兵于死地,自贻陷矣。
故孫子曰:“兵恐不可效。
”又《經》曰:“大衆陷于害,然後能為勝敗。
是知死地之機,必用大衆矣。
”]且信非能素撫循士大夫也,所謂‘驅市人而戰’,使人人自為戰,今與之生地,皆走,甯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将曰:“善。
非所及也。
” [孫子曰:“兵甚陷,則不懼,不得已,則鬥。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投之無往者,諸将之勇也。
此之謂矣。
] 魏太祖征繡,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
賈诩曰:“不可追也。
”繡不從,果敗而還。
诩謂繡曰:“促更追之,戰必勝”。
繡收散卒,赴追太祖,戰果勝。
還,問诩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
皆如公之言,何其反而皆驗也。
”诩曰:“此易知耳。
軍勢百途,事不一也。
将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
魏軍新退,曹公必自斷其後,追兵雖精,将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
曹公攻将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還,必國内有故也。
既破将軍,必輕軍速進,留諸将斷後,諸将雖勇,亦非将軍敵也。
故雖用敗兵而勝也。
”繡乃服其能。
此利害之變,故曰:“陷之死地而後生,雜于害而患可解。
”此之謂也。
【譯文】 孫子說:“讓士卒陷入‘不疾戰則亡’的‘死地’然後可以得生;把士卒投入危亡之地,然後可以保存。
”又說:“在有利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進行;在不利的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面,禍患就可以解除。
” 為什麼這樣說呢? 漢朝大将韓信攻打趙國,趙國在井陉口列兵。
韓信于是率軍在距離井陉口三十裡的地方,停止前進,安營住下。
到了半夜,下達命令,準備出發。
韓信選拔了兩千名輕裝騎兵,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紅旗,從小道上山,隐蔽在山中,窺望趙軍。
他告誡說:“趙軍望見我軍逃走,一定會全軍出營追趕,這時,你們就迅速撲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把我軍的紅旗插上。
” 他又讓他的副将給戰士們送去幹糧,并說:“今天打敗趙軍後開飯。
”各部将領都不相信會這麼容易就取得勝利,嘴上卻答應說:“好。
”韓信又對軍吏說:“趙軍已經搶先占據了有利的地勢,并築起了壁壘。
他們在沒有望見我軍主帥的大旗和聽到我軍主帥的鼓聲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