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先勝五八

關燈
善于用兵打仗者,要盡可能創造條件,争取主動。

    在條件不成熟時,就要設法避開敵人的鋒芒,而後等待機會,尋求機會,最終戰勝敵人。

     孫子曰:“善用兵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何以明之? 梁州賊王國圍陳倉,乃拜皇甫嵩、董卓,各率二萬人拒之。

    卓欲速進赴陳倉,嵩不聽。

    卓曰:“智者不緩時,勇者不留決。

    速戰則城全,不救則城滅。

    全滅之勢,在于此也。

    ”嵩曰:“不然。

    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

    是以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此,可勝在彼[範蠡曰:“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容,不可強成。

    ”此之謂也。

    ]彼守不足,我攻有餘。

     有餘者,動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

    今陳倉雖小,城守固備,非九地之陷也;王國雖強,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勢也。

    夫勢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

    國今已蹈受害之地,而陳倉保不拔之城。

     我可不煩兵動衆,而取全勝之功,将何救焉?“遂不聽。

    王國圍陳倉,自冬迄春八十餘日,城堅守固,竟不能拔。

    賊衆疲弊,果自解去。

     嵩進兵擊之,卓曰:“不可。

    兵法:窮寇勿迫,歸衆勿追。

    今我追國,是迫歸衆、追窮寇也。

    困獸猶鬥,蜂虿有毒,況大衆乎?”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銳也。

    [實而備之,強而避之,銳卒勿攻,兵之機也]。

    今而擊之,待其衰也。

    所擊疲師,非歸衆也;國衆且走,莫有鬥志。

    以整擊亂,非窮寇也。

    ”遂獨進兵擊之,使卓為後拒。

    連戰,大破。

    國走而死。

    卓大慚恨[孫子曰:“怒而撓之”,言待其衰也。

    又曰:“卑而驕之”,言敵怒而進兵,則當外示屈弱,以高其志,待其歸,随而擊築。

    又曰:“引而勞之”,言因其進退以觀其變,然後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傳也。

    ] 青州黃巾衆百餘萬人,東平劉岱欲擊之。

    鮑永谏曰:“今賊衆百萬,百姓皆震恐,士卒無鬥志,不可敵也。

    觀賊衆,群輩相随,軍無辎重,唯以抄掠為資。

    今若畜士衆之力,先為固守,彼欲戰不得,攻則不能,其勢必離散。

     然後選精銳,既據其害擊之,可破也。

    ”岱不從,果為賊所敗。

     晉代王開攻燕邺城,慕容德拒戰代師,敗績,德又欲攻之,别駕韓潭進曰:“昔漢高祖雲:吾甯鬥智,不能鬥力。

    是以古人先勝廟堂,然後攻戰。

     今代不可擊者四,燕不宜動者三:代懸軍遠入,利在野戰,一不可擊也;深适近畿,頓兵死地,二不可擊也;前鋒既敗,後陣方固,三不可擊也;彼衆我寡,四不可擊也。

    官軍自戰其地,一不宜動;動而不勝,衆心難固,二不宜動;城郭未修,敵來無備,三不宜動。

    比皆兵機也。

    深溝高壘,以逸待勞。

     彼千裡饋糧,野無所掠,久則三軍靡費,攻則衆旅多弊,師老釁生,詳而圖之,可以捷也。

    ”德曰:“韓别駕之言,良、平之策也。

    ”[孫子曰:“以遠待近,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

    ”此先勝而後戰者也。

     【譯文】 孫子說:“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要創造條件,使自己不緻被敵人戰勝,然後等待和尋求敵人可能被我軍戰勝的時機。

    ”為什麼這樣說呢? 梁州賊寇王國圍困陳倉,皇上于是拜皇甫嵩、董卓為将,各率領二萬人去讨伐。

    董卓想迅速領軍奔赴陳倉,皇甫嵩不聽從。

    董卓說:“智者不會放棄時機,勇者不會遲留不決。

    速戰就能保全陳倉,不去援救,陳倉就會被攻占。

    陳倉被保全或被攻占,都在此一舉了。

    ”皇甫嵩說:“不是這樣的。

    百戰百勝,也不如不戰就使敵人屈服。

    所以首先要創造條件,使自己不緻被敵人戰勝,然後等待和尋求機會,戰勝敵人。

    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主動權在于自己;可能戰勝敵人,在于敵人有可乘之機[範蠡說:“節令不到,不可以勉強植物生長;事情不探究清楚,不能勉強成功。

    ”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 采取守勢,是因為取勝條件不足;我們進攻,是因為取勝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