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伐交五五

關燈
正面進攻往往會把自己暴露在敵手下,而且費人、費力。于是有些時候,采用迂回、側攻的方式反而能取得料想不到的勝利。

    孫子曰:“善用兵者,使交不得合。”何以明之?

    昔楚莫敖将盟貳、轸[貳、珍二國名也],鄖人軍于蒲騷,将以随、絞、州、蓼伐楚師,莫敖患之。鬥廉曰:“鄖人軍于其郊,必不誡,且日虞四邑之至[虞,度也,四邑,随、絞、州、蓼也]。君次于郊郢,以禦四邑。我以銳師宵加于鄖,鄖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鬥志。若敗鄖師,四邑必離。”莫敖從之,遂敗鄖師于蒲騷。

    漢宣帝時,先零與罕、開、羌解仇,合黨為寇。帝命趙充國行誅罕開,充國守便宜,不從,上書曰:“先零,羌虜,欲有背叛,故與罕開解仇,然其私心不能忘,恐漢兵至而罕開背之也。臣愚以為其計,常欲赴罕開之急,以堅其約。先擊罕、羌,先零必助之,今虜馬肥糧方饒,擊之,恐不能傷害,适使先零得施德于罕羌也,堅其約,合其黨,虜交堅黨合,誅之用力數倍,臣恐國家憂累,由十數年,不二三歲而已。先誅先零,則罕開之屬,不煩兵,服矣。”帝從之,果如策。

    魏太祖伐關中賊,每一部到,太祖辄喜。賊破之後,諸将問其故。太祖曰:“關中道遠,若各依險阻片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皆來集,衆雖多,莫能相服,軍無适主,一舉可滅,為攻羌易,我是以喜。”語曰:連雞不俱栖,可離而解。曹公得之矣。比伐交者也。

    【譯文】

    孫子說:“善于用兵打仗者善将威勢施加于敵國,使其無法與他國結盟。”

    為什麼這樣說呢?

    從前楚國的莫敖要與貳國、轸國結盟,鄖人卻在蒲騷埋伏軍隊,将和随、絞、州、蓼幾國聯合起來讨伐楚軍,莫敖非常擔擾。鬥廉說:“鄖人在其城郊駐軍,一定不會誡備,況且日日候望着随、絞等國軍隊的到來。您在城郊駐軍,以抵禦随、絞等國的軍隊。我率領精銳部隊乘着黑夜攻打鄖人,鄖人有擔擾之心就要依憑其城,因而不會有鬥志。如果能打敗鄖人的軍隊,随、絞等國就會和鄖離異。”莫敖聽從了這個建議,于是在蒲騷打敗了鄖人的軍隊。

    漢宣帝時,先零部落與罕、開、羌解開了仇怨,聯合起來為寇賊。宣帝命令趙充國先去讨伐罕、開,趙充國出于對國事的考慮,因而不聽從,于是上書給宣帝:“先零,是羌的敵人,想背叛,所以和罕、開解開了仇怨,然而其内心卻不能忘記,擔心漢朝軍隊到來,罕、開背叛了它。我以為先零是這樣打算的,它要為罕、開解急,使其約守更堅固。如果先攻擊罕、羌,先零一定要來協助他們,現在敵人正處在馬肥糧足之時,攻擊它,恐怕也不能給罕、羌以緻命打擊,反倒使先零有機會施德惠給罕、羌,使其盟約更牢固,團結更緊密,這樣一來,要想打敗他們,就得花更多的力氣。我擔心國家因此出現困難,會長達十數年,而不是二三年。如果先讨伐先零,那麼罕、開等不用發兵,也會順服。”宣帝聽從了趙充國的建議,果然不出所料。

    魏太祖曹操讨代關中賊寇,每當一個地方的賊寇出來,太祖就非常高興。

    賊寇被消滅之後,各路将領問太祖高興的原因,太祖說:“關中道路遙遠,如果賊寇據守險要地形抵抗,要讨伐它,不用一二年時間是不能平定的。現在他們自動聚集前來,人雖多,但彼此不服氣,使各部沒有統一的指揮,這樣就可以一舉消滅,比攻打羌人容易得多,我因此高興。”諺語說:如果用繩子綁在一起的雞不能一起上架栖息,那就可以分開它們,逐個瓦解。曹操是深得比中道理的。這就是所謂的“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