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 昭公十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經】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須卒。
夏五月壬午,宋、衛、陳、鄭災。
六月,邾人入鄅。
秋,葬曹平公。
冬,許遷于白羽。
【傳】十八年春,王二月乙卯,周毛得殺毛伯過而代之。
苌弘曰:“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侈故之以。
而毛得以濟侈于王都,不亡何待!” 三月,曹平公卒。
夏五月,火始昏見。
丙子,風。
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
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風甚。
壬午,大甚。
宋、衛、陳、鄭皆火。
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曰:“宋、衛、陳、鄭也。
”數日,皆來告火。
裨竈曰:“不用吾言,鄭又将火。
”鄭人請用之,子産不可。
子大叔曰:“寶,以保民也。
若有火,國幾亡。
可以救亡,子何愛焉?”子産曰:“天道遠,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竈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遂不與,亦不複火。
鄭之未災也,裡析告子産曰:“将有大祥,民震動,國幾亡。
吾身泯焉,弗良及也。
國遷其可乎?”子産曰:“雖可,吾不足以定遷矣。
”及火,裡析死矣,未葬,子産使輿三十人,遷其柩。
火作,子産辭晉公子、公孫于東門。
使司寇出新客,禁舊客勿出于宮。
使子寬、子上巡群屏攝,至于大宮。
使公孫登徙大龜。
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廟,告于先君。
使府人、庫人各儆其事。
商成公儆司宮,出舊宮人,置諸火所不及。
司馬、司寇列居火道,行火所□欣。
城下之人,伍列登城。
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征。
郊人助祝史除于國北,禳火于玄冥、回祿,祈于四鄘。
書焚室而寬其征,與之材。
三日哭,國不市。
使行人告于諸侯。
宋、衛皆如是。
陳不救火,許不吊災,君子是以知陳、許之先亡也。
六月,鄅人藉稻。
邾人襲鄅,鄅人将閉門。
邾人羊羅攝其首焉,遂入之,盡俘以歸。
鄅子曰:“餘無歸矣。
”從帑于邾,邾莊公反鄅夫人,而舍其女。
秋,葬曹平公。
往者見周原伯魯焉,與之語,不說學。
歸以語闵子馬。
闵子馬曰:“周其亂乎?夫必多有是說,而後及其大人。
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無學,無學不害。
’不害而不學,則苟而可。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夫學,殖也,不學将落,原氏其亡乎?” 七月,鄭子産為火故,大為社祓禳于四方,振除火災,禮也。
乃簡兵大蒐,将為蒐除。
子大叔之廟在道南,其寝在道北,其庭小。
過期三日,使除徒陳于道南廟北,曰:“子産過女而命速除,乃毀于而鄉。
”子産朝,過而怒之,除者南毀。
子産及沖,使從者止之曰:“毀于北方。
” 火之作也,子産授兵登陴。
子大叔曰:“晉無乃讨乎?”子産曰:“吾聞之,小國忘守則危,況有災乎?國之不可小,有備故也。
”既,晉之邊吏讓鄭曰:“鄭國有災,晉君、大夫不敢甯居,蔔筮走望,不愛牲玉。
鄭之有災,寡君之憂也。
今執事手間然授兵登陴,将以誰罪?邊人恐懼不敢不告。
”子産對曰:“若吾子之言,敝邑之災,君之憂也。
敝邑失政,天降之災,又懼讒慝之間謀之,以啟貪人,薦為弊邑不利,以重君之憂。
幸而不亡,猶可說也。
不幸而亡,君雖憂之,亦無及也。
鄭有他竟,望走在晉。
既事晉矣,其敢有二心?” 楚左尹王子勝言于楚子曰:“許于鄭,仇敵也,而居楚地,以不禮于鄭。
晉、鄭方睦,鄭若伐許,而晉助之,楚喪地矣。
君盍遷許?許不專于楚。
鄭方有令政。
許曰:‘餘舊國也。
’鄭曰:‘餘俘邑也。
’葉在楚國,方城外之蔽也。
土不可易,國不可小,許不可俘,仇不可啟,君其圖之。
”楚子說。
冬,楚子使王子勝遷許于析,實白羽。
譯文 十八年春季,周王朝曆法的二月十五日,周朝的毛得殺死毛伯過,取代了他。
苌弘說:“毛得必然逃亡。
這一天正好是昆吾惡貫滿盈的日子,這是由于驕橫的緣故。
而毛得在天子的都城以驕橫成事,不逃亡,還等待什麼?” 三月,曹平公去世。
夏季,五月,大火星開始在黃昏出現。
初七日,刮風。
梓慎說:“這就叫做融風,是火災的開始,七天以後,恐怕要發生火災吧!”初九日,風刮得很大。
十四日,風刮得更大。
宋國、衛國、陳國、鄭國都發生火災。
梓慎登上大庭氏的庫房遠望,說:“這是在宋國、衛國、陳國、鄭國。
”幾天以後,四國都來報告火災。
裨竈說:“不采納我的意見,鄭國還要發生火災。
”鄭國人請求采納他的意見,子産不同意。
子太叔說:“寶物是用來保護百姓的。
如果有了火災,國家差不多會
夏五月壬午,宋、衛、陳、鄭災。
六月,邾人入鄅。
秋,葬曹平公。
冬,許遷于白羽。
【傳】十八年春,王二月乙卯,周毛得殺毛伯過而代之。
苌弘曰:“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侈故之以。
而毛得以濟侈于王都,不亡何待!” 三月,曹平公卒。
夏五月,火始昏見。
丙子,風。
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
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風甚。
壬午,大甚。
宋、衛、陳、鄭皆火。
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曰:“宋、衛、陳、鄭也。
”數日,皆來告火。
裨竈曰:“不用吾言,鄭又将火。
”鄭人請用之,子産不可。
子大叔曰:“寶,以保民也。
若有火,國幾亡。
可以救亡,子何愛焉?”子産曰:“天道遠,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竈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遂不與,亦不複火。
鄭之未災也,裡析告子産曰:“将有大祥,民震動,國幾亡。
吾身泯焉,弗良及也。
國遷其可乎?”子産曰:“雖可,吾不足以定遷矣。
”及火,裡析死矣,未葬,子産使輿三十人,遷其柩。
火作,子産辭晉公子、公孫于東門。
使司寇出新客,禁舊客勿出于宮。
使子寬、子上巡群屏攝,至于大宮。
使公孫登徙大龜。
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廟,告于先君。
使府人、庫人各儆其事。
商成公儆司宮,出舊宮人,置諸火所不及。
司馬、司寇列居火道,行火所□欣。
城下之人,伍列登城。
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征。
郊人助祝史除于國北,禳火于玄冥、回祿,祈于四鄘。
書焚室而寬其征,與之材。
三日哭,國不市。
使行人告于諸侯。
宋、衛皆如是。
陳不救火,許不吊災,君子是以知陳、許之先亡也。
六月,鄅人藉稻。
邾人襲鄅,鄅人将閉門。
邾人羊羅攝其首焉,遂入之,盡俘以歸。
鄅子曰:“餘無歸矣。
”從帑于邾,邾莊公反鄅夫人,而舍其女。
秋,葬曹平公。
往者見周原伯魯焉,與之語,不說學。
歸以語闵子馬。
闵子馬曰:“周其亂乎?夫必多有是說,而後及其大人。
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無學,無學不害。
’不害而不學,則苟而可。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夫學,殖也,不學将落,原氏其亡乎?” 七月,鄭子産為火故,大為社祓禳于四方,振除火災,禮也。
乃簡兵大蒐,将為蒐除。
子大叔之廟在道南,其寝在道北,其庭小。
過期三日,使除徒陳于道南廟北,曰:“子産過女而命速除,乃毀于而鄉。
”子産朝,過而怒之,除者南毀。
子産及沖,使從者止之曰:“毀于北方。
” 火之作也,子産授兵登陴。
子大叔曰:“晉無乃讨乎?”子産曰:“吾聞之,小國忘守則危,況有災乎?國之不可小,有備故也。
”既,晉之邊吏讓鄭曰:“鄭國有災,晉君、大夫不敢甯居,蔔筮走望,不愛牲玉。
鄭之有災,寡君之憂也。
今執事手間然授兵登陴,将以誰罪?邊人恐懼不敢不告。
”子産對曰:“若吾子之言,敝邑之災,君之憂也。
敝邑失政,天降之災,又懼讒慝之間謀之,以啟貪人,薦為弊邑不利,以重君之憂。
幸而不亡,猶可說也。
不幸而亡,君雖憂之,亦無及也。
鄭有他竟,望走在晉。
既事晉矣,其敢有二心?” 楚左尹王子勝言于楚子曰:“許于鄭,仇敵也,而居楚地,以不禮于鄭。
晉、鄭方睦,鄭若伐許,而晉助之,楚喪地矣。
君盍遷許?許不專于楚。
鄭方有令政。
許曰:‘餘舊國也。
’鄭曰:‘餘俘邑也。
’葉在楚國,方城外之蔽也。
土不可易,國不可小,許不可俘,仇不可啟,君其圖之。
”楚子說。
冬,楚子使王子勝遷許于析,實白羽。
譯文 十八年春季,周王朝曆法的二月十五日,周朝的毛得殺死毛伯過,取代了他。
苌弘說:“毛得必然逃亡。
這一天正好是昆吾惡貫滿盈的日子,這是由于驕橫的緣故。
而毛得在天子的都城以驕橫成事,不逃亡,還等待什麼?” 三月,曹平公去世。
夏季,五月,大火星開始在黃昏出現。
初七日,刮風。
梓慎說:“這就叫做融風,是火災的開始,七天以後,恐怕要發生火災吧!”初九日,風刮得很大。
十四日,風刮得更大。
宋國、衛國、陳國、鄭國都發生火災。
梓慎登上大庭氏的庫房遠望,說:“這是在宋國、衛國、陳國、鄭國。
”幾天以後,四國都來報告火災。
裨竈說:“不采納我的意見,鄭國還要發生火災。
”鄭國人請求采納他的意見,子産不同意。
子太叔說:“寶物是用來保護百姓的。
如果有了火災,國家差不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