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幽默是生活的靈藥
關燈
小
中
大
再想一下,從小學到大學畢業,我上了一萬多節課,沒有一個老師講過如何處理“沖突”。
這是我2018年的夏天第一次和李新見面,和她喝完一杯咖啡之後,心裡默默生出的感慨。
身為一個學計算機的工科女,我處事長期以來隻有一種方式,就是“正面硬剛”。
日常說話使用最高頻的詞,全是否定詞:“不是”“這個不行”“不對”“我不這麼認為”。
這當然會讓人不開心,所以我極力避免社交,隻在工作場合與人相見,并且形成了自洽,就是我的價值是能把事做成,而不是讓人高興。
其實,我知道這種生硬的方式早已成為我的瓶頸,但是不知道如何改變。
和李新見面,我問她:“你為什麼要研究喜劇?” 李新說的第一句話,就擊中了我。
她說:“喜劇是研究失敗的藝術。
” 我一下愣了。
馬雲曾說過他創辦的湖畔大學和其他大學最大的不同在于,這是一所研究失敗的大學。
這個提法,讓湖畔标新立異,同時操作起來也有困難。
我觀察到的狀況是,一個人隻有在他感到非常安全的氛圍裡,才可能一點點敞開,開始談自己的挫折感和失敗。
在我們過去的感知裡,失敗是羞恥,是噩夢,是召喚出無力感的痛苦體驗;失敗是需要用很大的力量來對抗的黑暗面;失敗是一個人隻有徹底走出來,強大了無數倍之後,才能比較坦然地談起的東西。
什麼時候,失敗成了喜劇? 李新說,你回想一下,你看喜劇哈哈大笑的時候,是不是因為主角倒黴了、出醜了、搞砸了? 我好像就是在那一瞬間被點亮了。
原來,我把自己活成了一連串喜劇啊!哈哈! 于是我立刻申請,如果李新開線下課,我一定要去學習。
非常有幸,2019年的11月,我參加了李新的線下課。
三天的課程,就是按照本書的理論、方法和練習來安排的。
這是我2019年上過的最有價值的課程。
課程閃光點實在太多,簡直像盛夏的冰雹一樣密集。
這裡我隻講我們課上做過的三個練習,分别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的練習。
第一天,我們做了“Yes,and”練習。
“Yes,and”是即興喜劇最核心的一個理念,就是不管你的夥伴和你說什麼,你都要先說“Yes”,然後再添加一個信息“and”。
用中文說就是,不論對方說什麼,都要先說“好啊好啊”認可對方,再給出建設性的信息。
對于張嘴的第一反應永遠是“不”的我來說,這不是要我的命嗎?! 陪我練習的夥伴一張嘴就說了一個特别的提議:“咱倆一起出家吧?”我看着她,張大嘴巴:“啊?”得,人家抛的梗,就這麼摔地上了。
這就叫作沒有幽默感啊! 那一天的練習,我努力控制自己不去說“不”,笨拙地去接夥伴抛過來的梗,從艱難地壓下想說“不”的本能反應,到開始有點捕捉到夥伴匪夷所思的提議中的有趣之處。
比如,夥伴說:“來,我把這個瓜子皮送給你。
”這要是平時我肯定火了,會有被冒犯的惱怒,但被李新訓練之後,我可以說:“好啊好啊,正好送給李新剔牙。
” 那一天,我有一個頓悟:這次課程我來對了,“幽默感”的訓練拯救了我的人際關系。
我非常害怕沖突,所以努力不和人交往。
但事實上,把“不”作為口頭禅的我,往往是沖突的發起者。
沖突是什麼?其實沖突的本質是“利益不一緻”。
再往深想,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一個人和你利益完全一緻?深入一想,你就會發現一個都沒有,即使是你的老師、父母、愛人、子女,也有與你利益不一緻的部分。
所以,我們的每個人際連接都有沖突。
沖突無所不在。
這麼顯而易見的真相,我卻從來都選擇忽視,甚至老是一驚一乍地對待不符合我預期的部分。
我說“不”的時候,是對我自己意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