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爺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家的用人中,潘爺的資格是最老的。他是紹興人,一口紹興話,到老不改。他是祖父從紹興帶出來的,後來跟了我父親,父親死後,他就留在我們家伺候。
他的地位在用人中是最高的,沒有管家的名分,實際上卻是用人的頭。大面上的事,都是他管着。起初我對他的印象,是客來的時候他大着嗓門通報誰誰來了。那還是在花園街的時候,客人來了,他從門房那兒就喊“某老爺”,穿過月亮洞的門,一路喊過來。不像有些電影裡讓來人把名片擱在盤子裡,卻是一手高舉着名片,一手撩着長袍的下擺,一溜小跑,一路喊,颠颠的。
廚房裡要問第二天吃什麼菜,也是潘爺領着廚子到上房來,廚子是不能進房間的。來了就站在門口,等主人點菜,都是潘爺問:“太太明天吃點什麼?”娘他們住樓上,從那兒問起。問完了太太問小少爺,後面是大公主、四姐,而後就輪到我們:“大姨太吃點什麼?”“五姑娘吃點什麼?”最後看看點得還不大夠,才會問到我:“六姑娘也點點兒什麼吧。”問的順序是決不會錯的。問時他畢恭畢敬,上身往前,姿勢有點誇張,身後的廚子就站不成那樣。
父親去世後,我們家每況愈下,潘爺一直沒離開,直到快解放時,耀華裡的家跟早先完全不能比了,他還在那裡。關鍵時刻,都會用上他的,比如大公主嫁到廣東時跟去的男用人小田鬧出事了,就隻有派他跑了去接回大公主。抗戰時我們一家都到大後方去了,就是他在照應着娘他們。照過去的說法,他就屬于對主人忠心耿耿的“義仆”了。
其他的用人都是兩人或三人一間屋,潘爺是一人一間,用人都怕他。我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結婚的,他太太我們叫“潘嫂”,南方人,長得小小巧巧的,他自己長得醜。除了在我們家當差,他還當二房東,我們家有一處房産,一個大宅院,叫“春蔭堂”,他管着,由他再往外租。
潘爺愛喝酒,每頓都喝,有人說,他生了個傻兒子,就是他酗酒造成的。
他挺勢利的,每有來客,他都會從上到下把人打量一番。有些人他是不肯往裡帶的,像《詩訊月報》的主編邵冠祥來找我,他就把我叫到門房裡和人家見面,我們說話,他還不走,就站一邊看着。這當然也是因為不能讓小姐和男的單獨相處。同時也是因為對方穿得寒酸。過後他就說:六姑娘,像這樣的人不要跟他來往。若是有錢有地位的人來了,他就很恭敬,還透着興奮,很贊賞的樣子。該和誰來往呢?他說,像顔家了,沈家了,孫家了……這都是些他知道的天津大戶人家。
四九年我離家十一年後回到天津,發現潘爺明顯老了,早沒了早先的殷勤麻利勁兒,當然家敗成那樣,他原來的那套本事也用不上了,但他的神情還是那樣。他對我不大好,大概是我帶着倆孩子投奔母親讓他覺得肯定是落魄了,有一次居然對我說:“六姑娘這麼多年,好像也不怎麼樣嘛。”
滑稽的是,我的地下黨朋友解放後在天津當了官,有天開了吉普車要帶我和趙瑞蕻去起士林吃西餐,他們在下面喊,我在上面應,潘爺看見了。回來之後,他就問起,而後就沖我直豎大拇指。
我回南京,是潘爺去送到火車站的,我帶着倆孩子嘛。臨走前,母親叮囑我,要記着給潘爺賞錢。我惦記着這話,到了火車站就給他,他立馬就單膝跪下,一手觸地,說:“謝謝六姑娘!”清宮戲裡奴才說“嗻”的架勢,吓我一跳。這還是過去領賞錢的一套,已經解放了,車站裡當着那麼多人,這是哪兒跟哪兒呀?!
潘爺死的時候是孤零零一個人,潘嫂跟女兒到西安去過了,也不知為什麼留下他一人在天津。老了,沒人管他——大公主都沒人管,誰還管他?我們家窮了,他也沒錢,隻剩下一個我父親給的金表,沒事拿出來看看,後來金表也沒了。潘爺死在大公主之後,也很慘,說是從床上掉下來,眼睛睜得很大,表情猙獰。
他的地位在用人中是最高的,沒有管家的名分,實際上卻是用人的頭。大面上的事,都是他管着。起初我對他的印象,是客來的時候他大着嗓門通報誰誰來了。那還是在花園街的時候,客人來了,他從門房那兒就喊“某老爺”,穿過月亮洞的門,一路喊過來。不像有些電影裡讓來人把名片擱在盤子裡,卻是一手高舉着名片,一手撩着長袍的下擺,一溜小跑,一路喊,颠颠的。
廚房裡要問第二天吃什麼菜,也是潘爺領着廚子到上房來,廚子是不能進房間的。來了就站在門口,等主人點菜,都是潘爺問:“太太明天吃點什麼?”娘他們住樓上,從那兒問起。問完了太太問小少爺,後面是大公主、四姐,而後就輪到我們:“大姨太吃點什麼?”“五姑娘吃點什麼?”最後看看點得還不大夠,才會問到我:“六姑娘也點點兒什麼吧。”問的順序是決不會錯的。問時他畢恭畢敬,上身往前,姿勢有點誇張,身後的廚子就站不成那樣。
父親去世後,我們家每況愈下,潘爺一直沒離開,直到快解放時,耀華裡的家跟早先完全不能比了,他還在那裡。關鍵時刻,都會用上他的,比如大公主嫁到廣東時跟去的男用人小田鬧出事了,就隻有派他跑了去接回大公主。抗戰時我們一家都到大後方去了,就是他在照應着娘他們。照過去的說法,他就屬于對主人忠心耿耿的“義仆”了。
其他的用人都是兩人或三人一間屋,潘爺是一人一間,用人都怕他。我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結婚的,他太太我們叫“潘嫂”,南方人,長得小小巧巧的,他自己長得醜。除了在我們家當差,他還當二房東,我們家有一處房産,一個大宅院,叫“春蔭堂”,他管着,由他再往外租。
潘爺愛喝酒,每頓都喝,有人說,他生了個傻兒子,就是他酗酒造成的。
他挺勢利的,每有來客,他都會從上到下把人打量一番。有些人他是不肯往裡帶的,像《詩訊月報》的主編邵冠祥來找我,他就把我叫到門房裡和人家見面,我們說話,他還不走,就站一邊看着。這當然也是因為不能讓小姐和男的單獨相處。同時也是因為對方穿得寒酸。過後他就說:六姑娘,像這樣的人不要跟他來往。若是有錢有地位的人來了,他就很恭敬,還透着興奮,很贊賞的樣子。該和誰來往呢?他說,像顔家了,沈家了,孫家了……這都是些他知道的天津大戶人家。
四九年我離家十一年後回到天津,發現潘爺明顯老了,早沒了早先的殷勤麻利勁兒,當然家敗成那樣,他原來的那套本事也用不上了,但他的神情還是那樣。他對我不大好,大概是我帶着倆孩子投奔母親讓他覺得肯定是落魄了,有一次居然對我說:“六姑娘這麼多年,好像也不怎麼樣嘛。”
滑稽的是,我的地下黨朋友解放後在天津當了官,有天開了吉普車要帶我和趙瑞蕻去起士林吃西餐,他們在下面喊,我在上面應,潘爺看見了。回來之後,他就問起,而後就沖我直豎大拇指。
我回南京,是潘爺去送到火車站的,我帶着倆孩子嘛。臨走前,母親叮囑我,要記着給潘爺賞錢。我惦記着這話,到了火車站就給他,他立馬就單膝跪下,一手觸地,說:“謝謝六姑娘!”清宮戲裡奴才說“嗻”的架勢,吓我一跳。這還是過去領賞錢的一套,已經解放了,車站裡當着那麼多人,這是哪兒跟哪兒呀?!
潘爺死的時候是孤零零一個人,潘嫂跟女兒到西安去過了,也不知為什麼留下他一人在天津。老了,沒人管他——大公主都沒人管,誰還管他?我們家窮了,他也沒錢,隻剩下一個我父親給的金表,沒事拿出來看看,後來金表也沒了。潘爺死在大公主之後,也很慘,說是從床上掉下來,眼睛睜得很大,表情猙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