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哥der
關燈
小
中
大
爺跟着。
李家花園是天津有名的李善人家的,他家每到冬天都在門口擺一口大缸,施粥,當然還做其他的善事。
李家花園好大,裡面有水面很大的水塘,要不就是有小河,冬天結冰,就成了溜冰的地方。
我哥到了上面不知所措,潘爺就怕他摔着,那還得了?就弄了把椅子來叫他扶着。
這還怎麼滑?他幹脆就一屁股坐在冰面上,這也讓他開心。
我們是帶了照相機去的,他就伸直了腿坐着讓我給他照,還說照片洗出來要拿給娘和母親看,就說是摔倒了。
其實并不是摔倒,他故意要我那麼說,是淘氣,也是他對家裡成天管着他的一種反抗吧。
後來果真我就拿給母親和娘看了,都照他說的。
這下壞了,她們問我怎麼搞的,還把用人找去問。
都說沒摔跤,我也“招供”了,說是我哥讓我那麼說的。
沒摔跤怎麼坐地下了呢?大冷天,凍着了怎麼辦?就這樣,以後再不許他溜冰了。
溜冰鞋是定做的,挺貴的,就用了這麼一次,再沒穿過。
他念書,起先也是請先生到家裡教的,不讓他上學,怕路上遇到壞人,怕在學校裡磕着碰着。
到他十歲,總算讓進學校了,他很興奮。
每天早上上學前,母親都要檢視一番才讓走,天冷的時候,給他戴上厚厚的帽子,再圍上圍巾,穿上大衣,最後還要拿手絹給他抹一下眉毛,而後說,去吧。
這是她的習慣,像個儀式似的。
捂得那麼嚴實,是怕他着涼。
其實哪會?後來我們也是坐黃包車上學,車上有車毯,搭在身上,一點也不冷,他是車毯之外還有條狗皮褥子,暖和着哩。
在學校,他裹成那樣都被同學笑話,他煩這些,又拗不過大人,後來每次往學校去,在門房那兒就把帽子、圍巾、大衣都給甩了而後再上車。
黃包車在外院門口等,母親是在内院送他,不會到外院,所以也不知道。
等放學回到家,他重新穿好了再進屋裡見母親和娘。
上高中時,他看同學打籃球,躍躍欲試的,但家裡不讓,怕撞着碰着,說要打的話在家裡打。
很快買了籃球架,豎在院裡。
籃球幾個人一起玩才有意思,家裡沒别的男孩,他一個人玩很無聊,四哥、五哥來了,他就很興奮。
有一次他們在院裡玩,天氣好,娘好興緻,讓用人端椅子到外面,坐着看他們打球,丫頭端來水煙什麼的在邊上伺候。
她才看一下,就讓四哥他們别跟我哥搶。
看他們互相傳球,又急了,怕球扔過來打着我哥,要打在臉上還得了?就讓不要扔,要走過來把球遞給他。
這球還打個什麼勁呢?我哥就是這樣被重點照顧,常被管得垂頭喪氣的。
老被管,又沒人玩,我倒是受益者。
我姐隻比他小兩歲,比較嚴肅,不愛玩,又有自己的主意,經常不聽他的,我就不同了,聽話,他說什麼是什麼,所以他喜歡帶我玩。
四哥、五哥來和他玩,我也跟在後面。
有次他們來,讓我騎在四哥腿上,五哥掏出一把指甲鉗,作勢要夾我,那時候指甲鉗還是新鮮的洋玩意兒,我沒見過,吓得直往後躲,他們就笑個不停。
好像就是那次,他們又問我會不會用英語叫我哥。
他們都在上中學,又都在外國人的學校,我還沒上學,當然不會。
他們就教我,要我喊楊憲益dearbrother,我不會。
他們說,那就中西合璧,叫“dear哥”吧,我怎麼也發不出dear的音來,一說就說成der,他們笑得不行。
後來要捉弄我,說,幹脆你就喊“哥der”。
北方話裡是常有兒化音的,這發音和“咯噔”很像,“咯噔”本是象聲詞,說上樓梯的腳步聲,就會說“咯噔咯噔”,還有“心裡咯噔一下”之類的。
他們覺着這麼叫好玩得不得了,我哥也覺得有趣,後來我當真經常就這麼叫了,一直叫到老。
寫信給楊憲益,擡頭也會寫“親愛的哥der”,就為這麼寫好玩兒。
他過九十歲生日,我給他的生日賀卡上也是這麼寫的。
我對我哥是有些依賴性的,不光是老跟着他,還崇拜他,有什麼事都問他,覺得他什麼都懂,是天底下最好的哥哥。
三四年他去英國留學後,我老想他,在家裡覺得越發的寂寞。
我母親都看出來了,要安慰我,給我買了桌上高爾夫球,很貴的。
以前哪會專門給我買那麼貴的東西呢?那是因為我和我哥有次到國民飯店,在樓上玩過室内高爾夫,玩得很開心,回家興奮地跟母親講過。
但是哥哥不在身邊了,哪有什麼東西能替代得了呢?
李家花園是天津有名的李善人家的,他家每到冬天都在門口擺一口大缸,施粥,當然還做其他的善事。
李家花園好大,裡面有水面很大的水塘,要不就是有小河,冬天結冰,就成了溜冰的地方。
我哥到了上面不知所措,潘爺就怕他摔着,那還得了?就弄了把椅子來叫他扶着。
這還怎麼滑?他幹脆就一屁股坐在冰面上,這也讓他開心。
我們是帶了照相機去的,他就伸直了腿坐着讓我給他照,還說照片洗出來要拿給娘和母親看,就說是摔倒了。
其實并不是摔倒,他故意要我那麼說,是淘氣,也是他對家裡成天管着他的一種反抗吧。
後來果真我就拿給母親和娘看了,都照他說的。
這下壞了,她們問我怎麼搞的,還把用人找去問。
都說沒摔跤,我也“招供”了,說是我哥讓我那麼說的。
沒摔跤怎麼坐地下了呢?大冷天,凍着了怎麼辦?就這樣,以後再不許他溜冰了。
溜冰鞋是定做的,挺貴的,就用了這麼一次,再沒穿過。
他念書,起先也是請先生到家裡教的,不讓他上學,怕路上遇到壞人,怕在學校裡磕着碰着。
到他十歲,總算讓進學校了,他很興奮。
每天早上上學前,母親都要檢視一番才讓走,天冷的時候,給他戴上厚厚的帽子,再圍上圍巾,穿上大衣,最後還要拿手絹給他抹一下眉毛,而後說,去吧。
這是她的習慣,像個儀式似的。
捂得那麼嚴實,是怕他着涼。
其實哪會?後來我們也是坐黃包車上學,車上有車毯,搭在身上,一點也不冷,他是車毯之外還有條狗皮褥子,暖和着哩。
在學校,他裹成那樣都被同學笑話,他煩這些,又拗不過大人,後來每次往學校去,在門房那兒就把帽子、圍巾、大衣都給甩了而後再上車。
黃包車在外院門口等,母親是在内院送他,不會到外院,所以也不知道。
等放學回到家,他重新穿好了再進屋裡見母親和娘。
上高中時,他看同學打籃球,躍躍欲試的,但家裡不讓,怕撞着碰着,說要打的話在家裡打。
很快買了籃球架,豎在院裡。
籃球幾個人一起玩才有意思,家裡沒别的男孩,他一個人玩很無聊,四哥、五哥來了,他就很興奮。
有一次他們在院裡玩,天氣好,娘好興緻,讓用人端椅子到外面,坐着看他們打球,丫頭端來水煙什麼的在邊上伺候。
她才看一下,就讓四哥他們别跟我哥搶。
看他們互相傳球,又急了,怕球扔過來打着我哥,要打在臉上還得了?就讓不要扔,要走過來把球遞給他。
這球還打個什麼勁呢?我哥就是這樣被重點照顧,常被管得垂頭喪氣的。
老被管,又沒人玩,我倒是受益者。
我姐隻比他小兩歲,比較嚴肅,不愛玩,又有自己的主意,經常不聽他的,我就不同了,聽話,他說什麼是什麼,所以他喜歡帶我玩。
四哥、五哥來和他玩,我也跟在後面。
有次他們來,讓我騎在四哥腿上,五哥掏出一把指甲鉗,作勢要夾我,那時候指甲鉗還是新鮮的洋玩意兒,我沒見過,吓得直往後躲,他們就笑個不停。
好像就是那次,他們又問我會不會用英語叫我哥。
他們都在上中學,又都在外國人的學校,我還沒上學,當然不會。
他們就教我,要我喊楊憲益dearbrother,我不會。
他們說,那就中西合璧,叫“dear哥”吧,我怎麼也發不出dear的音來,一說就說成der,他們笑得不行。
後來要捉弄我,說,幹脆你就喊“哥der”。
北方話裡是常有兒化音的,這發音和“咯噔”很像,“咯噔”本是象聲詞,說上樓梯的腳步聲,就會說“咯噔咯噔”,還有“心裡咯噔一下”之類的。
他們覺着這麼叫好玩得不得了,我哥也覺得有趣,後來我當真經常就這麼叫了,一直叫到老。
寫信給楊憲益,擡頭也會寫“親愛的哥der”,就為這麼寫好玩兒。
他過九十歲生日,我給他的生日賀卡上也是這麼寫的。
我對我哥是有些依賴性的,不光是老跟着他,還崇拜他,有什麼事都問他,覺得他什麼都懂,是天底下最好的哥哥。
三四年他去英國留學後,我老想他,在家裡覺得越發的寂寞。
我母親都看出來了,要安慰我,給我買了桌上高爾夫球,很貴的。
以前哪會專門給我買那麼貴的東西呢?那是因為我和我哥有次到國民飯店,在樓上玩過室内高爾夫,玩得很開心,回家興奮地跟母親講過。
但是哥哥不在身邊了,哪有什麼東西能替代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