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關燈
小
中
大
阿怡今早8點離家上班時并沒有想過,今天會是改變她人生的一天。
她本來以為,面對一年以來不絕的苦難,隻要咬緊牙關、安分守己,總有一天會否極泰來。
她深信運氣是個公平的使者,一個人遇上壞事,将來自然會遇上好事。
然而現實卻是反複無常,上天喜歡跟世人開玩笑,開很殘酷的玩笑。
黃昏6點多,阿怡拖着疲憊的身體,一邊盤算着家中冰箱裡剩餘的材料還夠不夠弄成二人份的飯菜,一邊從專線小巴站步行至屋邨大樓。
近年物價漲得教人吃不消,阿怡還記得,以前一斤豬肉不過賣二十多元,今天付相同的金額卻隻能買半斤。
那個“以前”,也不過是七八年前,這幾年間菜市場裡不管菜還是肉通通漲價了一倍以上,可是普羅大衆的薪水卻沒變過。
阿怡很明白,食材價格飙漲不是批發價上升那麼簡單,她曾聽過一位上了年紀的鄰居戲言,說“香港人吃的不是糧而是磚”——自從屋邨的商場和菜市場被政府賣給私營企業後,商戶便面臨加租的壓力,商販為了增加收入付昂貴的租金,自然将負擔轉嫁到顧客身上。
冰箱裡應該還有幾兩豬肉和菠菜——阿怡想。
将它們弄成姜燒肉片炒菠菜,另外加一盤蒸水蛋,正好是一頓簡單又富營養的晚飯。
跟阿怡相差八歲的妹妹小雯自小喜歡吃蒸水蛋,每逢家中材料不足,阿怡便會用兩個雞蛋蒸出一盤又軟又滑的水蛋。
撒點蔥花、加點醬油,端上餐桌毫不失禮。
而最重要的是這菜色夠便宜,過去阿怡一家經濟拮據之時,雞蛋幫助她們渡過不少難關。
雖然家裡夠材料做晚餐,可是阿怡仍在盤算該不該去菜市場碰運氣。
阿怡不喜歡家裡冰箱半點儲糧也沒有,大概是家庭環境使然,她做事總是有備無患、精打細算。
而且,不少菜販會在收攤前減價,現在去逛逛,說不定能撿便宜,明天不用再為這問題傷腦筋。
“嗚——” 一輛警車赫然從阿怡身邊疾馳而過,在尖刺的警笛聲提醒下,阿怡的思緒從菜市場某半價攤販回到現實。
她放眼向前一看,才察覺居住的奂華樓前方聚集了一群市民。
是發生了什麼事嗎?阿怡暗自想道。
她仍保持原來的步調,慢慢往前走。
阿怡不是個喜歡湊熱鬧的人,念中學時就被不少同學暗罵她離群、孤僻、書呆子。
阿怡從來沒為此感到不快,她認為每個人都有選擇前路的自由,勉強自己配合旁人的看法,隻是另一種愚昧。
“阿、阿怡!阿怡——”在為數十餘人的人群中,一個頭發鬈曲、身材略胖、年齡五十上下的大嬸慌張地向阿怡招手。
阿怡認得對方,那位姓陳的大嬸是跟她一樣住在二十二樓的住客,平日在走廊碰面會點頭打招呼,可是除了知道彼此的稱呼、偶爾寒暄幾句外,兩人沒有什麼來往。
雖然二人相距不遠,陳大嬸仍向阿怡跑過來,伸手抓住阿怡胳臂,往大樓的方向拉過去。
阿怡聽不清楚陳大嬸說的話,除了聽懂自己的名字外,阿怡覺得對方嘴巴吐出來的,似是某國的方言,又像是一串串梵文咒語。
阿怡花了好幾秒才明白陳大嬸是因為恐慌而令說話含糊不清,而當她了解這一點後,她從對方的話中聽到“妹妹”兩個字。
在夕陽餘光映照下,阿怡走到人群旁邊,看到那怪異的光景。
衆人圍住的,是平時空無一物的水泥地,就在奂華樓正門前方十數米外。
可是今天那位置上,有一個穿白色校服、十來歲的女孩仰卧着,散亂的頭發半蓋着臉龐,暗紅色的液體在脖子旁形成一
她本來以為,面對一年以來不絕的苦難,隻要咬緊牙關、安分守己,總有一天會否極泰來。
她深信運氣是個公平的使者,一個人遇上壞事,将來自然會遇上好事。
然而現實卻是反複無常,上天喜歡跟世人開玩笑,開很殘酷的玩笑。
黃昏6點多,阿怡拖着疲憊的身體,一邊盤算着家中冰箱裡剩餘的材料還夠不夠弄成二人份的飯菜,一邊從專線小巴站步行至屋邨大樓。
近年物價漲得教人吃不消,阿怡還記得,以前一斤豬肉不過賣二十多元,今天付相同的金額卻隻能買半斤。
那個“以前”,也不過是七八年前,這幾年間菜市場裡不管菜還是肉通通漲價了一倍以上,可是普羅大衆的薪水卻沒變過。
阿怡很明白,食材價格飙漲不是批發價上升那麼簡單,她曾聽過一位上了年紀的鄰居戲言,說“香港人吃的不是糧而是磚”——自從屋邨的商場和菜市場被政府賣給私營企業後,商戶便面臨加租的壓力,商販為了增加收入付昂貴的租金,自然将負擔轉嫁到顧客身上。
冰箱裡應該還有幾兩豬肉和菠菜——阿怡想。
将它們弄成姜燒肉片炒菠菜,另外加一盤蒸水蛋,正好是一頓簡單又富營養的晚飯。
跟阿怡相差八歲的妹妹小雯自小喜歡吃蒸水蛋,每逢家中材料不足,阿怡便會用兩個雞蛋蒸出一盤又軟又滑的水蛋。
撒點蔥花、加點醬油,端上餐桌毫不失禮。
而最重要的是這菜色夠便宜,過去阿怡一家經濟拮據之時,雞蛋幫助她們渡過不少難關。
雖然家裡夠材料做晚餐,可是阿怡仍在盤算該不該去菜市場碰運氣。
阿怡不喜歡家裡冰箱半點儲糧也沒有,大概是家庭環境使然,她做事總是有備無患、精打細算。
而且,不少菜販會在收攤前減價,現在去逛逛,說不定能撿便宜,明天不用再為這問題傷腦筋。
“嗚——” 一輛警車赫然從阿怡身邊疾馳而過,在尖刺的警笛聲提醒下,阿怡的思緒從菜市場某半價攤販回到現實。
她放眼向前一看,才察覺居住的奂華樓前方聚集了一群市民。
是發生了什麼事嗎?阿怡暗自想道。
她仍保持原來的步調,慢慢往前走。
阿怡不是個喜歡湊熱鬧的人,念中學時就被不少同學暗罵她離群、孤僻、書呆子。
阿怡從來沒為此感到不快,她認為每個人都有選擇前路的自由,勉強自己配合旁人的看法,隻是另一種愚昧。
“阿、阿怡!阿怡——”在為數十餘人的人群中,一個頭發鬈曲、身材略胖、年齡五十上下的大嬸慌張地向阿怡招手。
阿怡認得對方,那位姓陳的大嬸是跟她一樣住在二十二樓的住客,平日在走廊碰面會點頭打招呼,可是除了知道彼此的稱呼、偶爾寒暄幾句外,兩人沒有什麼來往。
雖然二人相距不遠,陳大嬸仍向阿怡跑過來,伸手抓住阿怡胳臂,往大樓的方向拉過去。
阿怡聽不清楚陳大嬸說的話,除了聽懂自己的名字外,阿怡覺得對方嘴巴吐出來的,似是某國的方言,又像是一串串梵文咒語。
阿怡花了好幾秒才明白陳大嬸是因為恐慌而令說話含糊不清,而當她了解這一點後,她從對方的話中聽到“妹妹”兩個字。
在夕陽餘光映照下,阿怡走到人群旁邊,看到那怪異的光景。
衆人圍住的,是平時空無一物的水泥地,就在奂華樓正門前方十數米外。
可是今天那位置上,有一個穿白色校服、十來歲的女孩仰卧着,散亂的頭發半蓋着臉龐,暗紅色的液體在脖子旁形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