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韋素園君
關燈
小
中
大
怎麼能夠持久呢。
自然,這僅僅是小憂患,但在認真而激烈的個人,卻也相當的大的。
不久,未名社就被封〔7〕,幾個人還被捕。
也許素園已經咯血,進了病院了罷,他不在内。
但後來,被捕的釋放,未名社也啟封了,忽封忽啟,忽捕忽放,我至今還不明白這是怎麼的一個玩意。
我到廣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8〕仍舊陸續的接到他幾封信,是在西山病院裡,伏在枕頭上寫就的,因為醫生不允許他起坐。
他措辭更明顯,思想也更清楚,更廣大了,但也更使我擔心他的病。
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書,是布面裝訂的素園翻譯的《外套》〔9〕。
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個寒噤:這明明是他送給我的一個紀念品,莫非他已經自覺了生命的期限了麼? 我不忍再翻閱這一本書,然而我沒有法。
我因此記起,素園的一個好朋友也咯過血,一天竟對着素園咯起來,他慌張失措,用了愛和憂急的聲音命令道:“你不許再吐了!”我那時卻記起了伊孛生的《勃蘭特》〔10〕。
他不是命令過去的人,從新起來,卻并無這神力,隻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麼?…… 我在空中看見了勃蘭特和素園,但是我沒有話。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為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園談了天。
他為了日光浴,皮膚被曬得很黑了,精神卻并不萎頓。
我們和幾個朋友都很高興。
但我在高興中,又時時夾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愛人,已由他同意之後,和别人訂了婚;忽而想到他竟連紹介外國文學給中國的一點志願,也怕難于達到;忽而想到他在這裡靜卧着,不知道他自以為是在等候全愈,還是等候滅亡;忽而想到他為什麼要寄給我一本精裝的《外套》?……壁上還有一幅陀思妥也夫斯基〔11〕的大畫像。
對于這先生,我是尊敬,佩服的,但我又恨他殘酷到了冷靜的文章。
他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一個個拉了不幸的人來,拷問給我們看。
現在他用沉郁的眼光,凝視着素園和他的卧榻,好像在告訴我:這也是可以收在作品裡的不幸的人。
自然,這不過是小不幸,但在素園個人,是相當的大的。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時半,素園終于病殁在北平同仁醫院裡了,一切計畫,一切希望,也同歸于盡。
我所抱憾的是因為避禍,燒去了他的信劄,〔12〕我隻能将一本《外套》當作唯一的紀念,永遠放在自己的身邊。
自素園病殁之後,轉眼已是兩年了,這其間,對于他,文壇上并沒有人開口。
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傑,活的時候,既不過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後,當然也隻好在默默中泯沒。
但對于我們,卻是值得記念的青年,因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現在是幾乎消滅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長久。
然而自素園經營以來,紹介了果戈理(NGogol),陀思妥也夫斯基(FDostoevsky),安特列夫(LAndreev),紹介了望·藹覃(FvanEeden),紹介了愛倫堡(IEhrenburg)的《煙袋》和拉夫列涅夫(BLavrenev)的《四十一》。
〔13〕還印行了《未名新集》〔14〕,其中有叢蕪的《君山》,靜農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華夕拾》,在那時候,也都還算是相當可看的作品。
事實不為輕薄陰險小兒留情,曾幾何年,他們就都已煙消火滅,然而未名社的譯作,在文苑裡卻至今沒有枯死的。
是的,但素園卻并非天才,也非豪傑,當然更不是高樓的尖頂,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他多。
他不入于觀賞者的眼中,隻有建築者和栽植者,決不會将他置之度外。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擊和被冷落,一瞑之後,言行兩亡,于是無聊之徒,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又以賣錢,連死屍也成了他們的沽名獲利之具,這倒是值得悲哀的。
現在我以這幾千字紀
自然,這僅僅是小憂患,但在認真而激烈的個人,卻也相當的大的。
不久,未名社就被封〔7〕,幾個人還被捕。
也許素園已經咯血,進了病院了罷,他不在内。
但後來,被捕的釋放,未名社也啟封了,忽封忽啟,忽捕忽放,我至今還不明白這是怎麼的一個玩意。
我到廣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8〕仍舊陸續的接到他幾封信,是在西山病院裡,伏在枕頭上寫就的,因為醫生不允許他起坐。
他措辭更明顯,思想也更清楚,更廣大了,但也更使我擔心他的病。
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書,是布面裝訂的素園翻譯的《外套》〔9〕。
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個寒噤:這明明是他送給我的一個紀念品,莫非他已經自覺了生命的期限了麼? 我不忍再翻閱這一本書,然而我沒有法。
我因此記起,素園的一個好朋友也咯過血,一天竟對着素園咯起來,他慌張失措,用了愛和憂急的聲音命令道:“你不許再吐了!”我那時卻記起了伊孛生的《勃蘭特》〔10〕。
他不是命令過去的人,從新起來,卻并無這神力,隻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麼?…… 我在空中看見了勃蘭特和素園,但是我沒有話。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為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園談了天。
他為了日光浴,皮膚被曬得很黑了,精神卻并不萎頓。
我們和幾個朋友都很高興。
但我在高興中,又時時夾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愛人,已由他同意之後,和别人訂了婚;忽而想到他竟連紹介外國文學給中國的一點志願,也怕難于達到;忽而想到他在這裡靜卧着,不知道他自以為是在等候全愈,還是等候滅亡;忽而想到他為什麼要寄給我一本精裝的《外套》?……壁上還有一幅陀思妥也夫斯基〔11〕的大畫像。
對于這先生,我是尊敬,佩服的,但我又恨他殘酷到了冷靜的文章。
他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一個個拉了不幸的人來,拷問給我們看。
現在他用沉郁的眼光,凝視着素園和他的卧榻,好像在告訴我:這也是可以收在作品裡的不幸的人。
自然,這不過是小不幸,但在素園個人,是相當的大的。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時半,素園終于病殁在北平同仁醫院裡了,一切計畫,一切希望,也同歸于盡。
我所抱憾的是因為避禍,燒去了他的信劄,〔12〕我隻能将一本《外套》當作唯一的紀念,永遠放在自己的身邊。
自素園病殁之後,轉眼已是兩年了,這其間,對于他,文壇上并沒有人開口。
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傑,活的時候,既不過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後,當然也隻好在默默中泯沒。
但對于我們,卻是值得記念的青年,因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現在是幾乎消滅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長久。
然而自素園經營以來,紹介了果戈理(NGogol),陀思妥也夫斯基(FDostoevsky),安特列夫(LAndreev),紹介了望·藹覃(FvanEeden),紹介了愛倫堡(IEhrenburg)的《煙袋》和拉夫列涅夫(BLavrenev)的《四十一》。
〔13〕還印行了《未名新集》〔14〕,其中有叢蕪的《君山》,靜農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華夕拾》,在那時候,也都還算是相當可看的作品。
事實不為輕薄陰險小兒留情,曾幾何年,他們就都已煙消火滅,然而未名社的譯作,在文苑裡卻至今沒有枯死的。
是的,但素園卻并非天才,也非豪傑,當然更不是高樓的尖頂,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他多。
他不入于觀賞者的眼中,隻有建築者和栽植者,決不會将他置之度外。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擊和被冷落,一瞑之後,言行兩亡,于是無聊之徒,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又以賣錢,連死屍也成了他們的沽名獲利之具,這倒是值得悲哀的。
現在我以這幾千字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