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俗人應避雅人
關燈
小
中
大
藝冠一時……唐與正守台日,酒邊嘗命賦紅白桃花……與正賞之雙缣……其後朱晦庵(按即朱熹)以使節行部至台,欲摭與正之罪,遂指其嘗與蕊為濫,系獄月餘,蕊雖備受筍楚,而一語不及唐,然猶不免受杖,移籍紹興,且複就越置獄鞫之,久不得其情……于是再痛杖之,仍系于獄。
兩月之間,一再受杖,委頓幾死。
” 〔3〕指梁實秋等對作者的謾罵攻擊。
梁實秋在發表于《新月》第二卷第八号(一九二九年十月)的(“不滿于現狀”,便怎樣呢?》一文中說:“有一種人,隻是一味的‘不滿于現狀’,今天說這裡有毛病,明天說那裡有毛病,有數不清的毛病,于是也有無窮盡的雜感,等到有些個人開了藥方,他格外的不滿:這一副藥太冷,那一到藥太熱,這一副藥太猛,那—副藥太慢。
把所有的藥方都褒貶得一文不值,都挖苦得不留餘地,好像惟恐一旦現狀令他滿意起來,他就沒有雜感可作的樣子。
”又說:“‘不滿于現狀’,便怎樣呢?我們要的是積極的一個診斷,使得現狀漸趨(或突變)于良善。
現狀如此之令人不滿,有心的人恐怕不忍得再專事嘲罵隻圖一時口快筆快了罷?”參看《三閑集·新月社批評家的任務》。
〔4〕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作家。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回國後任北京大學等校教授,三十年代在上海主編《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雜志,提倡所謂性靈幽默文學。
“費厄潑賴”,英語Fairplay的音譯,意譯為公正的比賽,原為體育比賽和其他競技所用的術語,意思是光明正大的比賽,不要用不正當的手段。
英國資産階級曾有人提倡将這種精神用于社會生活和黨派鬥争。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林語堂在《語絲》第五十七期發表《插論語絲的文體——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一文,提倡所謂“費厄潑賴”精神。
參看《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及其有關注釋。
〔5〕林語堂在《論語》第五十五期(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六日)《遊杭再記》中說:“見有二青年,口裡含一支蘇俄香煙,手裡夾一本什麼斯基的譯本,于是防他們看見我‘有閑’賞菊,又加一亡國罪狀,乃假作無精打采,愁眉不展,憂國憂家似的隻是走錯路而并非在賞菊的樣子走出來。
” 〔6〕“相反而實相成”語出《漢書·藝文志》:“其言雖殊,譬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7〕曹孟德(155—220)曹操,字孟德,沛國谯縣(今安徽亳縣)人。
東漢末官至丞相,封魏王,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帝。
他處世待人,一般比較放達,不拘小節。
通侻,即此意。
〔8〕祢正平(173—198)即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漢末文學家。
據《後漢書·祢衡傳》,祢衡屢次辱罵曹操,曹操想殺他而有所顧忌,就将他遣送與荊州刺史劉表;後因侮慢劉表又被送與江夏太守黃祖,終于為黃祖所殺。
〔9〕古“幽默”書清代倪鴻的《桐陰清話》卷一載有這首詩,其中“低首”作“忽地”。
〔10〕盧布學說指反動派誣蔑進步文化工作者受蘇俄收買,接受盧布津貼的謠言。
參看《二心集·序言》。
〔11〕“賢者避世”孔丘的話,見《論語·憲問》。
據朱熹《集注》,“避世”是“天下無道而隐”的意思。
212魯迅全集·且介亭雜文
兩月之間,一再受杖,委頓幾死。
” 〔3〕指梁實秋等對作者的謾罵攻擊。
梁實秋在發表于《新月》第二卷第八号(一九二九年十月)的(“不滿于現狀”,便怎樣呢?》一文中說:“有一種人,隻是一味的‘不滿于現狀’,今天說這裡有毛病,明天說那裡有毛病,有數不清的毛病,于是也有無窮盡的雜感,等到有些個人開了藥方,他格外的不滿:這一副藥太冷,那一到藥太熱,這一副藥太猛,那—副藥太慢。
把所有的藥方都褒貶得一文不值,都挖苦得不留餘地,好像惟恐一旦現狀令他滿意起來,他就沒有雜感可作的樣子。
”又說:“‘不滿于現狀’,便怎樣呢?我們要的是積極的一個診斷,使得現狀漸趨(或突變)于良善。
現狀如此之令人不滿,有心的人恐怕不忍得再專事嘲罵隻圖一時口快筆快了罷?”參看《三閑集·新月社批評家的任務》。
〔4〕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作家。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回國後任北京大學等校教授,三十年代在上海主編《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雜志,提倡所謂性靈幽默文學。
“費厄潑賴”,英語Fairplay的音譯,意譯為公正的比賽,原為體育比賽和其他競技所用的術語,意思是光明正大的比賽,不要用不正當的手段。
英國資産階級曾有人提倡将這種精神用于社會生活和黨派鬥争。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林語堂在《語絲》第五十七期發表《插論語絲的文體——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一文,提倡所謂“費厄潑賴”精神。
參看《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及其有關注釋。
〔5〕林語堂在《論語》第五十五期(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六日)《遊杭再記》中說:“見有二青年,口裡含一支蘇俄香煙,手裡夾一本什麼斯基的譯本,于是防他們看見我‘有閑’賞菊,又加一亡國罪狀,乃假作無精打采,愁眉不展,憂國憂家似的隻是走錯路而并非在賞菊的樣子走出來。
” 〔6〕“相反而實相成”語出《
”〔7〕曹孟德(155—220)曹操,字孟德,沛國谯縣(今安徽亳縣)人。
東漢末官至丞相,封魏王,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帝。
他處世待人,一般比較放達,不拘小節。
通侻,即此意。
〔8〕祢正平(173—198)即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漢末文學家。
據《後漢書·祢衡傳》,祢衡屢次辱罵曹操,曹操想殺他而有所顧忌,就将他遣送與荊州刺史劉表;後因侮慢劉表又被送與江夏太守黃祖,終于為黃祖所殺。
〔9〕古“幽默”書清代倪鴻的《桐陰清話》卷一載有這首詩,其中“低首”作“忽地”。
〔10〕盧布學說指反動派誣蔑進步文化工作者受蘇俄收買,接受盧布津貼的謠言。
參看《二心集·序言》。
〔11〕“賢者避世”孔丘的話,見《論語·憲問》。
據朱熹《集注》,“避世”是“天下無道而隐”的意思。
212魯迅全集·且介亭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