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眼還眼”

關燈
他的叛徒勃魯都斯的辯才所惑,其次又贊成安東尼的攻擊,要求着剛才的紅人勃魯都斯的頭了。

    人往往憤慨着群衆之不可靠。

    但其實,豈不是正有适用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古來的正義的法則的事在這裡嗎?劈開底來看,群衆原是輕蔑着彭貝,凱撒,安東尼,辛那〔11〕之輩的,他們那一面,也輕蔑着群衆。

    今天凱撒握着權力,凱撒萬歲。

    明天輪到安東尼了,那就跟在他後面罷。

    隻要他們給飯吃,給戲看,就好。

    他們的功績之類,是用不着想到的。

    他們那一面也很明白,施與些像個王者的寬容,借此給自己收得報答。

    在擁擠着這些滿是虛榮心的人們的連串裡,間或夾雜着勃魯都斯那樣的廉直之士,是事實。

    然而誰有從山積的沙中,找出一粒珠子來的閑工夫呢?群衆,是英雄的大炮的食料,而英雄,從群衆看來,不過是餘興。

    在其間,正義就占了勝利,而幕也垂下來了。

    ”(《莎士比亞〔劇〕中的倫理的問題》) 這當然也未必是正确的見解,顯斯妥夫就不很有人說他是哲學家或文學家。

    不過便是這一點點,就很可以看見雖然同是從《凱撒傳》來看它所表現的群衆,結果卻已經和杜衡先生有這麼的差别。

    而且也很可以推見,正不會如杜衡先生所豫料,“将使作者大大地開罪于許多把群衆底理性和感情用另一方式來估計的朋友們”了。

     所以,杜衡先生大可以不必替莎士比亞發愁。

    彼此其實都很明白:“陰險而卑鄙的卡西烏斯,和表面上顯得那麼麻木而糊塗的安東尼”,就是在那時候的群衆,也“不過是餘興”而已。

     九月三十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文學》月刊第三卷第五号“文學論壇”欄,署名隼。

    同年九月三十日《魯迅日記》:“夜作《解杞憂》一篇”,即此文。

     “以眼還眼”,見《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八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 〔2〕莎士比亞(WShakespeare,1564—1616)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英國戲劇家、詩人。

    《凱撒傳》,即《攸裡烏斯·凱撒》。

    是一部以凱撒為主角的曆史劇。

    凱撒(GJCaesar,前100—前44),古羅馬将領、政治家。

    公元前四十八年被任為終身獨裁者,公元前四十四年被共和派領袖勃魯都斯(約前85—前42)刺死。

    勃魯都斯刺殺凱撒後,逃到羅馬的東方領土,召集軍隊,準備保衛共和政治;公元前四十二年被凱撒部将安東尼(約前83—前30)擊敗,自殺身死。

    卡西烏斯(?—前42),羅馬地方長官,刺殺凱撒的同謀者,亦為安東尼所敗,自殺。

     〔3〕《文藝風景》月刊,施蟄存編輯,一九三四年六月創刊,僅出二期。

    上海光華書局發行。

     〔4〕“巽語之言,能無說乎”孔丘的話。

    語見《論語·子罕》。

    “巽語”原作“巽與”,據朱熹《集注》:“巽言者,婉而導之也。

    ”“說”同“悅”。

     〔5〕蘇聯将要排演莎劇的“醜态”施蟄存在《現代》第五卷第五期(一九三四年九月)發表的《我與文言文》中說:“蘇俄最初是‘打倒莎士比亞’,後來是‘改編莎士比亞’,現在呢,不是要在戲劇季中‘排演原本莎士比亞’了嗎?……這種以政治方策運用之于文學的醜态,豈不令人齒冷!”《現代》,文藝月刊,施蟄存、杜衡編輯,一九三二年五月創刊于上海,一九三五年五月停刊。

     〔6〕《哈孟雷特》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

    劇中幾次出現被毒死的丹麥國王老哈姆雷特的鬼魂。

     〔7〕“吊民伐罪”舊時學塾初級讀物《千字文》中的句子。

    “吊民”原出《孟子·滕文公》:“誅其君,吊其民。

    ”“伐罪”原出《周禮·夏官·大司馬》:“救無辜,伐有罪。

    ” 〔8〕布魯特奇(Plutarch,約46—約120)通譯普魯塔克,古希臘作家。

    《英雄傳》,即《希臘羅馬名人傳》,是歐洲最早的傳記文學作品後來不少詩人和曆史劇作家都從中選取題材。

    〔9〕顯斯妥夫(UVJHIG,1868—1938)俄國文藝批評家。

    十月革命後流亡國外,寓居巴黎。

    著有《莎士比亞及其批評者勃蘭兌斯》、《陀思妥也夫斯基和尼采》等。

     〔10〕彭貝(GPompeius,前106—前48)古羅馬将軍,公元前七○年任執政;後與凱撒争權,公元前四十八年為凱撒所敗,逃亡埃及,被他的部下所暗殺。

     〔11〕辛那(LCCinna)公元前四十四年任羅馬地方長官。

    凱撒被刺時,他同情并公開贊美刺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