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推薦序</strong>
關燈
小
中
大
許還是洋溢于全書的一種對天下衆生的“無邊大愛”。
赫拉利無疑是痛恨“人類中心主義”的。
在他看來,正是這種罪惡的人類中心主義,把具有神一般的能力、本來應該成為宇宙間“正能量”的智人,變成了一種不負責任、貪得無厭又極具破壞力的怪獸,結果給地球生态帶來了一場“毀天滅地的人類洪水”。
他對人類完全無視家禽家畜的感受、用種種變态的養殖方法獲取美味的行為提出的幾乎聲淚俱下的控訴,顯然也不是故作矯情,而純粹是出于一種大慈大悲。
正由于有這樣一副關愛弱者的菩薩心腸,赫拉利在說起曆史上和現實中隻對強者有利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消費主義、男性霸權,以及總是在為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服務的科學時,自然也沒有好氣,基本上都是揶揄和批判。
總之,他認為迄今為止的智人曆史,大行其道的都是這些亂七八糟、一無是處的東西,因而“曆史從無公正”,而所謂的“智人”呢,其實一點也不明智,相反是一個非常糟糕、令人失望的物種。
不過,如果把智人曆史整個地斥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顯然也有失偏頗。
實際上,赫拉利也沒有這樣做。
譬如對于今天的人類社會正在向“全球帝國”演進這一發展趨勢,他還是相當肯定的,因為他覺得非此不能消弭戰争、實現環保和保障人權。
當然他也沒忘記特别強調了一下,說這種“全球帝國”是一種“不受任何特定國家或族群管轄的”世界政治秩序——這種強調,在“新帝國論”甚嚣塵上的當下,自然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讀者也會看到,盡管對智人的行為有許多不滿,赫拉利内心裡還是“愛人”的。
他對智人的所有批評,說到底隻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埋怨,而深藏于其中的,其實還是一種對人類命運的深深憂慮,以及對智人幡然悔悟、痛改前非的殷切期待。
赫拉利對當下基因工程學“改良”人類的種種做法的尖刻抨擊,便充分顯示了他的這種“愛人”情懷。
他把打着“治病救人、延長生命”的旗号改造人類基因的科學活動,恰切地比作追求長生不老的“吉爾伽美什計劃”和創造科學怪人的“弗蘭肯斯坦博士”這兩種傳說的結合。
而這種結合,在他看來是極其危險的,因為首先,在當今貧富差距已經極為懸殊的情況下,這種隻有一小撮富人能夠消費得起的永生大法必然嚴重加劇社會不公;其次,如果人類真的被升級為另一個物種,實際上是升級為一種“永遠年輕的生化人”,那麼随之發生的就隻能是人類的本質乃至“人”的定義的根本改變,就隻能是智人曆史的終幕。
人類有可能以這樣的方式自我毀滅,想來令人毛骨悚然。
赫拉利自然也無法接受這樣的結局。
他試圖做點兒什麼來阻止這種看來已“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的演進,而他所能做的,也不過就是弱弱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人類究竟想要什麼?”實際上,關于這個問題,他已經在本書的倒數第二章中,通過對“快樂”問題的某種曆史哲學式的探究,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他發現,“快樂”這種情緒的曆史,是曆史學家從來不感興趣的問題,而那絕對是一個極大的失誤:因為一旦人們發現曆史能證明樂無常态而知足常樂,發現我們過去對快樂的曆史認知可能都是錯的,發現對快感的執着追求可能隻會适得其反地導緻痛苦,那麼我們就有可能走向對自己的真正理解,也就可能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了。
當然,對于這種高深莫測的人生哲學問題,赫拉利的回答離真正的答案可能還很遙遠。
然而,他的努力是可貴的。
我相信,讀了他的這本書之後,一定會有更多的人來參與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而一旦傳說中的“人生真谛”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感悟,智人的曆史或許就不僅能長久地繼續下去,而且還能呈現出更健康的樣貌。
是為序。
---高毅[高毅,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
] ---2014年10月27日 ---北京海澱藍旗營
赫拉利無疑是痛恨“人類中心主義”的。
在他看來,正是這種罪惡的人類中心主義,把具有神一般的能力、本來應該成為宇宙間“正能量”的智人,變成了一種不負責任、貪得無厭又極具破壞力的怪獸,結果給地球生态帶來了一場“毀天滅地的人類洪水”。
他對人類完全無視家禽家畜的感受、用種種變态的養殖方法獲取美味的行為提出的幾乎聲淚俱下的控訴,顯然也不是故作矯情,而純粹是出于一種大慈大悲。
正由于有這樣一副關愛弱者的菩薩心腸,赫拉利在說起曆史上和現實中隻對強者有利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消費主義、男性霸權,以及總是在為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服務的科學時,自然也沒有好氣,基本上都是揶揄和批判。
總之,他認為迄今為止的智人曆史,大行其道的都是這些亂七八糟、一無是處的東西,因而“曆史從無公正”,而所謂的“智人”呢,其實一點也不明智,相反是一個非常糟糕、令人失望的物種。
不過,如果把智人曆史整個地斥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顯然也有失偏頗。
實際上,赫拉利也沒有這樣做。
譬如對于今天的人類社會正在向“全球帝國”演進這一發展趨勢,他還是相當肯定的,因為他覺得非此不能消弭戰争、實現環保和保障人權。
當然他也沒忘記特别強調了一下,說這種“全球帝國”是一種“不受任何特定國家或族群管轄的”世界政治秩序——這種強調,在“新帝國論”甚嚣塵上的當下,自然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讀者也會看到,盡管對智人的行為有許多不滿,赫拉利内心裡還是“愛人”的。
他對智人的所有批評,說到底隻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埋怨,而深藏于其中的,其實還是一種對人類命運的深深憂慮,以及對智人幡然悔悟、痛改前非的殷切期待。
赫拉利對當下基因工程學“改良”人類的種種做法的尖刻抨擊,便充分顯示了他的這種“愛人”情懷。
他把打着“治病救人、延長生命”的旗号改造人類基因的科學活動,恰切地比作追求長生不老的“吉爾伽美什計劃”和創造科學怪人的“弗蘭肯斯坦博士”這兩種傳說的結合。
而這種結合,在他看來是極其危險的,因為首先,在當今貧富差距已經極為懸殊的情況下,這種隻有一小撮富人能夠消費得起的永生大法必然嚴重加劇社會不公;其次,如果人類真的被升級為另一個物種,實際上是升級為一種“永遠年輕的生化人”,那麼随之發生的就隻能是人類的本質乃至“人”的定義的根本改變,就隻能是智人曆史的終幕。
人類有可能以這樣的方式自我毀滅,想來令人毛骨悚然。
赫拉利自然也無法接受這樣的結局。
他試圖做點兒什麼來阻止這種看來已“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的演進,而他所能做的,也不過就是弱弱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人類究竟想要什麼?”實際上,關于這個問題,他已經在本書的倒數第二章中,通過對“快樂”問題的某種曆史哲學式的探究,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他發現,“快樂”這種情緒的曆史,是曆史學家從來不感興趣的問題,而那絕對是一個極大的失誤:因為一旦人們發現曆史能證明樂無常态而知足常樂,發現我們過去對快樂的曆史認知可能都是錯的,發現對快感的執着追求可能隻會适得其反地導緻痛苦,那麼我們就有可能走向對自己的真正理解,也就可能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了。
當然,對于這種高深莫測的人生哲學問題,赫拉利的回答離真正的答案可能還很遙遠。
然而,他的努力是可貴的。
我相信,讀了他的這本書之後,一定會有更多的人來參與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而一旦傳說中的“人生真谛”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感悟,智人的曆史或許就不僅能長久地繼續下去,而且還能呈現出更健康的樣貌。
是為序。
---高毅[高毅,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
] ---2014年10月27日 ---北京海澱藍旗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