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在一個信息爆炸卻多半無用的世界,清晰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

    從理論上講,人人都能參與這場以“人類未來”為主題的辯論并發表高見,但想要保持清晰的認識并不容易。

    而通常的情形是,我們根本沒注意到有這場辯論,或者根本不清楚關鍵問題何在。

    很多人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好好研究這件事,因為手邊總有更緊急的事:上班、照顧孩子或者侍奉年邁的雙親。

    可是,曆史不會因此就對你更寬容。

    就算你因為忙着讓孩子吃飽穿暖而缺席這場有關人類未來的辯論,你還是躲不過最後的結果。

    這實在太不公平了。

    但是,誰又能說曆史是公平的呢? 我隻是個曆史學家,并沒辦法供人衣服、給人食物,但希望能提出一些清晰的見解,盡量讓人們能夠公平地參與這場辯論。

    隻要有人,哪怕是極少數人,因此而加入關于人類未來的辯論,我也就對得起這份工作了。

     我的第一本書《人類簡史》概述了人類的過去,審視一種幾乎微不足道的猿類怎樣成了地球的統治者。

     第二本書《未來簡史》則讨論了生命的遠期願景,思考人類最後可能會如何成為神,智能和意識最終又會走向怎樣的命運。

     到了這本書,我希望着眼于此時此地,重點在于當下時事,以及人類社會近期的未來。

    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事?今天最大的挑戰和選擇是什麼?我們該注意什麼?我們該教給孩子們什麼? 當然,有70億人口,就會有70億個想讨論的議題;也正如前面所提,要綜觀全局,其實是一種相當奢侈的想法。

    在孟買貧民窟裡艱難養育兩個孩子的單身媽媽,隻關心下一頓飯何在;地中海難民船上的難民隻會眼巴巴望着海平面,尋找陸地的迹象;而在倫敦某個人滿為患的醫院裡,垂死的病人拼盡全身所有的力量,隻為再吸進下一口氣。

    對這些人來說,他們面臨的議題要比全球變暖或自由民主危機更為迫切。

    但他們的問題絕不是任何一本書所能解答的,我對處于這些情境中的人也提不出什麼高見,反而可能要向他們學習。

     我想讨論的,是全球性的議題。

    我所關注的是塑造全世界各個社會的各種重要力量,這些力量也很可能影響整個地球的未來。

    對于處在生死關頭的人來說,氣候變化可能根本不是他們關心的議題,但是最終,氣候變化可能會讓孟買的貧民窟完全無法住人,讓地中海掀起巨大的新難民潮,并且讓全球的醫療保健陷入危機。

     現實有衆多的構成要素,雖然本書試圖涵蓋全球困境的不同方面,但絕對無法詳盡無遺。

    與《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兩本書不同,這本書并非曆史叙事,而是以一系列議題的形式講述我們今天關注的重點。

    這些議題不會告訴讀者什麼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引發進一步的思考,協助讀者參與到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重要對話中來。

     本書其實是我在與公衆的對話過程中寫成的,許多章節是針對讀者、記者和同事提出的問題而撰寫的。

    某些内容曾以各種形式發表,這讓我有機會聽取意見、打磨觀點。

    有些章節讨論科技,有些讨論政治,有些讨論宗教,有些則讨論藝術。

    一些章節頌揚人類的智慧,另一些章節則聚焦人類的愚蠢。

    但無論如何,首要的問題都是一樣的:今天的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各種事件背後的深層含義又是什麼? 特朗普上台,意味着什麼?假新聞橫行,我們能怎麼辦?自由民主為何陷入危機?上帝回來了嗎?新的世界大戰即将爆發嗎?哪個文明主宰着世界,是西方、中國,還是伊斯蘭?歐洲應該向移民敞開大門嗎?民族主義能否解決不平等和氣候變化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恐怖主義? 雖然本書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