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筆名
關燈
小
中
大
。
學校讓丹尼留級一年,所以他比班上的多數同學大一歲。
七年級時,未來的作家頭一次向英文老師利裡先生提起凱奇姆建議他到埃克塞特上學,那時候,這位愛爾蘭人已經把丹尼·巴恰加盧波視為自己最優秀的學生了。
等到男孩學習八年級的英文課程時,丹尼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利裡先生的寵兒。
利裡先生的幾位以前的學生後來去了波士頓拉丁語學校就讀,還有幾個去了羅克斯伯裡拉丁語學校——這位愛爾蘭老人認為,這所盎格魯式的學校有點狂妄自大。
利裡先生教過的兩個男孩一個去了米爾頓,另一個去了安多弗,但利裡先生的英語班上還沒出過去埃克塞特讀書的學生——與其他好學校相比,那兒離波士頓更遠,但利裡先生知道,那是一所非常好的學校。
如果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被埃克塞特錄取,這件事是否也會成為利裡先生衆多榮譽中值得誇耀的一項呢? 米奇中學的其他七八年級的男生多半沒有不讓利裡先生感到頭疼的,值得注意的是,丹尼從不參與捉弄老師的行為,因為這樣做——以及其他更過分的調皮搗蛋——會讓男孩想起他在巴黎學校的經曆。
利裡先生有一張愛喝酒的人常有的紅臉膛,鼻子是土豆形狀的,證實了他的同胞以土豆為主食的傳言。
他的耳朵上方伸出一簇簇猶如獸毛的白發,盡管如此,利裡先生卻是個秃頂——頭頂還有個明顯的凹痕,看起來像一隻斑秃的貓頭鷹。
“小時候,”利裡先生告訴所有學生,“我被一本大字典的未删節本砸到了腦袋,就是它激發了我對詞語的熱愛。
” 七年級和八年級的男生都叫他“奧”,因為利裡先生删掉了他姓氏裡的“奧”[O’,常見于愛爾蘭姓氏。
],這些表現差勁的男孩就趁他不在教室時,在黑闆上寫下一長串的“奧”。
他們也喊他“奧”,不過隻在他轉過身去的時候才敢。
丹尼不理解,為什麼這點小事會讓原來姓“奧利裡”的利裡先生如此痛苦,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覺得,老師放棄姓氏裡的“奧”沒什麼大不了的。
(瞧瞧安吉爾·波普吧,還有他放棄的一切——這些意大利孩子是不是覺得,隻有愛爾蘭人才會偶爾淡化自己的外族特色?) 利裡先生之所以認為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是個優秀學生,是因為男孩熱愛寫作,不停地寫。
在米奇中學的七年級和八年級,利裡先生從來沒見過類似的學生。
這孩子就像着了魔——至少可以說是鬼迷心竅。
誠然,每次讀到小丹尼寫的東西,利裡先生多少都會有些困擾,那些故事有不少都挺牽強,多半涉及暴力,而且全部含有色情成分,叙述過于清晰,文筆出色,完全不像青少年寫的。
這孩子有講故事的天賦,利裡先生想幫他掌握語法,以及所有其他寫作技巧。
利裡先生聽說,埃克塞特中學對語法要求嚴格,十分重視寫作,學生每天都要寫點東西。
利裡先生給埃克塞特的招生人員寫信,沒有提及小丹尼喜好何種創作主題,反正埃克塞特中學對所謂的創意寫作不怎麼感興趣。
利裡先生猜測,那裡隻看重說明議論題材的文章。
他在信中指出,在米開朗琪羅中學,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是出類拔萃的學生,這所學校坐落于一個意大利裔聚居區。
(利裡先生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移民”這個詞,盡管他想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
)他想讓埃克塞特的人知道,雖說這個社群的人有懶惰的傾向,性格小題大做,但巴恰加盧波這孩子是“與衆不同”的。
利裡先生表示,跟多數這樣的意大利移民交流之後,你可能會留下這樣的印象:他們坐船來美國時,都住在有老鼠的二等艙(其他方面的條件也很聳人聽聞),他們要麼是孤兒,要麼隻身一人背井離鄉,除了自己的名字,身上隻有幾個可憐的裡拉。
雖然許多少女美麗動人,但長大後都會變成無可救藥的胖女人,這是因為她們嗜食意面,毫無節制。
利裡先生懷疑,她們放縱的不隻是食欲。
老實說,這些意大利人并不像早期的移民——愛爾蘭人——那樣勤奮工作,任勞任怨。
雖然這些并非利裡先生對埃克塞特的招生人員所說的原話,但他在贊揚丹尼爾的同時,确實表達了不少偏見。
無論如何,他在信中對丹尼爾·巴恰加盧波的才華和品格大為肯定,還提到男孩“在家裡”面對并克服了“許多困難”。
利裡先生指出,男孩出身單親家庭,隻有一位做廚師的家長——利裡先生說,這位“不善交際的廚師”跟一個女人同居,她是個“經曆過多次悲劇的寡婦”。
換言之,假如埃克塞特要招收一位令人羨慕、有資格獲得全額獎學金的學生的話,那麼非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莫屬!利裡先生的精明之處在于,他不但清楚自己的信裡全是偏頗之詞,還想确保埃克塞特的人也意識到他的偏頗之處。
他打算把波士頓北區說成水深火熱之地,需要有人把丹尼從這裡救出去。
利裡先生希望埃克塞特的人過來看看米開朗琪羅中學,即使這意味着他們會發現利裡先生在這裡多麼不受尊重。
隻要負責審批獎學金的人看到丹尼爾·巴恰加盧波和米奇中學的那些不學無術的男孩在一起——同樣重要的是,還要看到這個未來的作家不得不在父親和那個悲慘的寡婦工作的廉價餐館打工,身處喧嚷雜亂的環境——男孩的優秀就不言自明了,既然在北區這種地方都能如此出色,可見無論到了哪裡,小丹尼都會脫穎而出,盡管利裡先生沒有說得這麼明白,但那封信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他的信産生了預期的效果。
“瞧瞧這家夥!”埃克塞特招生辦公室裡,第一個讀到它的人肯定是這麼說的(他指的是充滿偏見的利裡先生)。
這封信在埃克塞特傳閱開來,很多人可能都讀過,其中就有利裡先生心心念念的那個“負責審批獎學金的人”。
那個人的反應必定是:“我得去看看。
”他指的不僅是去看看米奇中學和利裡先生,還有丹尼爾·巴恰加盧波困窘的意大利裔美國人生活。
還有許多事,利裡先生沒有說。
有必要告訴埃克塞特人這個男孩的想象力是多麼不得了嗎?他寫過一個故事,裡面的那個父親被熊弄成了殘廢(腿永遠瘸了),熊吃掉了他的一隻腳,但這個瘸子居然用煎鍋打跑了熊!還是這個跛腳,他在一次跳方塊舞發生的意外中,失去了妻子。
那是一場在碼頭舉行的戶外舞會,碼頭塌了,所有舞者都被淹死了。
腳被熊咬掉的男人幸免于難,因為他不能跳舞!(如果利裡先生沒記錯的話,男人當時站在遠處看别人跳——雖然是個從頭到尾都很荒謬的故事,但寫得很好,棒極了。
) 這個虛構出來的家庭還有個朋友,被一個壞警察打壞了腦袋。
他是個伐木工,但利裡先生覺得這不太可能,因為伐木工竟然酷愛讀書,更不可能的是,他被警察打得太狠,竟然忘記了該怎麼讀書!至于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故事裡的那些女人——上帝行行好吧!利裡先生想。
有一個當地印第安部落的土著女人——那個跛腳男人的故事發生在新罕布什爾州北部的荒野地帶,那裡有個舞廳,但沒人進去跳舞。
(這又是怎麼回事?利裡先生想,這話是什麼意思?)但這篇故事像往常一樣寫得很好,那個印第安女人體重足有三四百磅,頭發長得超過了腰,所以有個智障男孩(被熊襲擊的那位父親的孩子)誤以為她是一頭熊!這個不幸的智障真心覺得這是當年吃掉父親的腳的那頭熊,現在又回來吃其他部分。
實際上,那個印第安女人隻是在和跛腳男人做愛——對于做愛,利裡先生隻能想象出男上女下這種體位。
然而當老師把這一點告訴丹尼時(“我猜,這個印第安女人應該是……啊……嗯……在下面的吧?”),巴恰加盧波這孩子滿臉困惑,看來年輕的作家沒聽明白。
“不,她在上面。
”丹尼回答利裡先生。
老師溺愛地笑了起來,在他眼中,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是個成長中的天才,這個奇迹男孩不可能出錯。
可超重的印第安女人遭遇的事情驚掉了人的下巴,智障男孩竟然把她殺了,用父親當年打熊的煎鍋打了她!小巴恰加盧波的描寫能力在這裡發揮到了極緻:赤身裸體死去的印第安女人姿态安詳,細心的父親連忙拿來一個枕頭,遮住她的胯部,免得已經飽受刺激的兒子再發生什麼誤解。
但是智障男孩已經看到了他那有限的智力無法理解的景象。
此後的許多年裡,死去的女人那對巨大的乳房——以及它們是如何了無生氣地滑進她的腋窩裡的——時常在男孩腦海中浮現。
這孩子是怎麼連續不斷地想象出這樣的細節的?利裡先生疑惑不解。
(那個赤裸着死去的印第安女人也會時常出現在利裡先生的腦海中。
) 可是,何必要把男孩想象力之中的那些成問題的部分告訴埃克塞特的人呢?就連利裡先生也對那些部分感到不安。
這些極端的細節不過是更為成熟的作家偏愛描述的東西。
比如,有個女人穿着男人的羊毛法蘭絨襯衫,沒戴胸罩,喝了整整六罐啤酒之後,她強奸了這個智障男孩。
沒必要讓埃克塞特人知道這個女人(利裡先生也希望自己能把她忘掉)。
還有住在澡堂和科普斯山墓地附近的憲章街冷水公寓裡的那個女人——利裡先生記得,她也有一對漂亮的大乳房。
這是巴恰加盧波的另一篇故事,住在憲章街的這個女人據說是智障男孩的繼母——就是前一個故事裡的那個孩子,但他在這裡并非智障。
(新的故事說,男孩“隻是受了點普通的傷害”。
) 那位腳被熊吃掉的父親經常做亂七八糟的夢——夢裡既有熊,也有慘遭殺害的印第安女人。
鑒于男孩的繼母非常性感,利裡先生懷疑,那個父親對超重的女性有着異乎尋常的愛好,自然,這很可能是年輕的作家對大塊頭女人的愛好的投射。
(利裡先生自己也開始體會到了這種并非廣受歡迎的女人的魅力所在。
) 男孩的繼母是意大利人,這激發了利裡先生的偏見,他有意識地尋覓着這個女人的懶惰和小題大做的迹象,進而(非常滿意地)發現了她“放縱無度”的證據。
利裡先生長期以來一直覺得意大利女人放縱無度。
這個女人太喜歡洗澡了。
她對于洗澡這件事近乎癡迷,在冷水公寓的小廚房裡裝了個超大的浴缸,它成了小廚房的核心裝飾品,煤氣竈上總是熱着四意面鍋的水——那是她的洗澡水。
浴缸的布置給這個放縱的女人的受傷的繼子帶來了很大的隐私問題,他在連通卧室和廚房的門上鑽了一個洞。
至于偷窺繼母的裸體給這個男孩造成了哪些進一步的傷害——利裡先生隻能自己想象!小巴恰加盧波編造細節的能力體現在字裡行間:性感的繼母刮腋毛時,會(在某一側腋窩)留下一小片黑桃形狀的腋毛,故意不把它刮掉,“就像小精靈精心修剪的山羊胡”。
“哪一邊的腋窩?”利裡先生問新手作家。
“左邊的那個。
”丹尼毫不猶豫地回答。
“為什麼是左邊的而不是右邊的?”英語老師問。
巴恰加盧波這孩子若有所思,仿佛在努力回憶某些複雜事件的先後順序。
“她是右利手,”丹尼回答,“用左手剃毛時,不像右手那麼靈活,給右邊腋窩剃毛用的是左手。
”他對老師說。
“這些細節也很好,”利裡先生告訴他,“我覺得你應該把它們也加進故事裡。
” “好的,我會的。
”小丹尼說。
他喜歡利裡先生,他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英語老師,讓他免受其他男孩的捉弄。
其他男孩沒人招惹丹尼。
當然,米奇中學也有惡霸,但他們不如巴黎制造公司附屬學校的那些惡霸強悍。
在北區,如果某個惡霸敢找丹尼·巴恰加盧波的麻煩,男孩隻要把這事告訴自己的表兄,總會有某個卡羅傑洛或者塞埃塔家的人把那個欺負人的惡棍踢出屎來,他的表兄們也能把西達默爾的那些笨蛋踢出屎來。
丹尼隻給利裡先生看過自己的作品,當然,男孩還會給凱奇姆寫長信,但這些信不是虛構的。
凡是腦子正常的人,都不會嘗試說服凱奇姆相信他們編的故事是真的,況且小丹尼還需要對凱奇姆傾吐心事。
他給凱奇姆寫的許多信,都是以“你知道我有多愛我爸爸,我真的很愛他,可是……”這樣的話開頭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廚師有事瞞着兒子,丹尼(尤其是在七年級和八年級時)也有事瞞着父親。
他升上七年級,第一次見到利裡先生時是十三歲,讀完八年級時十五歲。
在十四到十五歲的時候,他把自己在日益增長的沖動驅使下寫出的故事拿給英文老師看。
盡管利裡先生對故事的主題——主要在性的方面——有所擔憂,但這個如同老貓頭鷹那樣睿智的愛爾蘭人從來不會對心愛的學生說一句批評的話。
利裡先生認為,巴恰加盧波毫無疑問會成為作家。
英文老師衷心期待丹尼能被埃克塞特錄取。
如果這孩子被錄取了,利裡先生希望埃克塞特對他的要求能嚴格一些。
這樣也許會把小巴恰加盧波的想象力裡面那些不太合适的地方糾正過來,也許埃克塞特對寫作技法的要求很高,練習寫作需要投入的時間也很多,因此丹尼會變成一個更理智的作家。
(這究竟是什麼意思?是說要把他變得不那麼有創意嗎?) 利裡先生本人并不完全确定自己這種莫名其妙的想法究竟是什麼意思,“成為更理智的作家”也許會損害丹尼的創造力——假如這就是利裡先生的設想的話,但他的本意是好的。
利裡先生一心隻為巴恰加盧波這孩子好,盡管他從來不會批評小丹尼寫的任何一個字,但這位英文老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
(其實這個建議并不算多麼大膽,隻是利裡先生覺得大膽而已。
)當時丹尼正處于八年級的“泥濘時節”——一九五七年三月,丹尼剛滿十五歲,正跟老師一起等候埃克塞特的回信。
利裡先生提出的“大膽建議”将會促使丹尼爾·巴恰加盧波(多年以後)把凱奇姆的口頭禅用自己的方式寫出來。
“所有的破事好像都發生在泥濘時節!”凱奇姆經常這樣抱怨,似乎為了駁斥這句話,廚師和他心愛的羅茜表姐就是在泥濘時節結的婚,小丹尼也是在泥濘時節來臨之際出生的。
(當然,波士頓不存在真正的泥濘時節。
) “丹尼?”利裡先生試探性地問——仿佛不确定男孩叫什麼名字,“以後你要是成了作家,也許會想着起一個nomdeplume。
” “一個什麼?”十五歲的男孩問。
“筆名。
有些作家會用自己起的名字發表作品,而不是用本名。
在法語裡,這叫nomdeplume。
”男孩的老師解釋道。
利裡先生感到自己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為小巴恰加盧波看起來突然像是挨了一巴掌。
“你是說,放棄‘巴恰加盧波’這個姓。
”丹尼說。
“有些姓名更好讀,也好記,”利裡先生告訴自己最喜歡的學生,“我還以為,既然你父親改了姓——寡婦德爾波波洛沒跟着你父親姓巴恰加盧波,對吧?——嗯,我隻是覺得,可能你也不太喜歡巴恰加盧波這個姓。
” “我非常喜歡它。
”小丹尼說。
“沒錯,我能看出來——既然如此,你一定要保留這個名字!”利裡先生誠懇而熱情地說。
(他覺得很尴尬,他并沒有侮辱這個孩子的意思。
) “我覺得,對于作家來說,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是個好名字,”十五歲男孩堅定地說,“如果我寫出好書,讀者們就不會怕麻煩,願意記住我的名字。
” “他們當然願意,丹尼!”利裡先生叫道,“對不起,跟你提起筆名這件事,是我欠缺考慮了。
” “沒關系,我知道您隻是想幫助我。
”男孩告訴他。
“現在埃克塞特該給我們回複了,我們随時可能收到他們的消息。
”利裡先生不安地說,他急于轉移關于筆名的失禮話題。
“但願如此。
”丹尼·巴恰加盧波一本正經地說。
深思熟慮的表情回到了小丹尼臉上,他再也不愁眉苦臉了。
利裡先生為自己的越界之舉深感不安,他知道,男孩幾乎每天下午放學後都會去“那不勒斯附近”幹活,好心的英文老師沒有阻攔丹尼打工。
平時下班之後,利裡先生會在學校周圍處理些雜事。
他依然住在東北大學附近,他在那裡讀研究生時認識了自己的妻子。
每天早晨,他搭地鐵在幹草市場站下車,晚上再搭地鐵回家,不過,他都是在北區買東西(雖然買得很少)。
他已經在米開朗琪羅中學任教很長時間,附近幾乎每個人都認識他,他們要麼是他的學生,要麼是學生的家長。
學生們捉弄利裡先生——他畢竟是個愛爾蘭人——但并不意味着不喜歡他,他的怪癖讓他們覺得開心。
提出欠缺考慮的“大膽建議”的那天下午,利裡先生去聖倫納德教堂(St.LeonardChurch)的庭院裡站了一會兒,他再次為教堂的名字裡少了“’s”感到不滿。
顯然,這位老英文教師認為,這座教堂的名字應該是St.Leonard’sChurch。
利裡先生在聖史蒂芬教堂(St.Stephen’s)做告解,這座教堂的名字裡就有個恰如其分的“’s”。
其實,他隻是更喜歡聖史蒂芬教堂,它更接近于别處的天主教堂,聖倫納德教堂更意大利化,就連教堂庭院裡的那段熟悉的禱文也被翻譯成了意大利語。
“Orasonoqui.Preghiamoinsieme.Diotiaiuta.”(“現在我來了。
讓我們一起禱告。
上帝會幫助你的。
”) 利裡先生祈求上帝幫助丹尼爾·巴恰加盧波獲得埃克塞特中學的全額獎學金。
他沒進教堂的門就走出院子,心想,自己不喜歡聖倫納德教堂,還有一個原因——教堂裡有座聖佩裡格林的石膏像,右腿纏着繃帶,他總覺得這座雕像有些低俗。
他更喜歡聖史蒂芬教堂,也有另一個原因,老愛爾蘭人沉思着——那座教堂就在普拉多公園對面,天氣好的時候,老頭子們會聚集在那邊下跳棋,利裡先生偶爾也會停下來和他們一起玩跳棋。
有幾個老家夥的确不錯,但那些沒學過英語的老人令他惱火——不學英語的人要麼不夠美國化,要麼意大利習氣太重,跟他合不來。
利裡先生從前的一個學生(現在是消防員)在漢諾威街和憲章街拐角處的消防站門口,跟這位老教師打招呼,于是老人停下腳步,和這個健壯的家夥聊了幾句。
然後,利裡先生順路到巴龍藥店配了一份處方藥,逛了逛旁邊的托斯蒂唱片行,他偶爾會在那兒買一張新專輯。
歌劇是利裡先生喜歡的一項“放縱的”意大利式消遣——老實說,他還喜歡維多利亞咖啡館的濃縮咖啡,還有丹尼·巴恰加盧波的父親在“那不勒斯附近”做的西西裡肉餡糕。
利裡先生在漢諾威街上的“現代”糕餅店買了點芝士卷,準備帶回家當早餐,這種圓柱形的點心裡有甜兮兮的意大利乳清幹酪、堅果和蜜餞。
利裡先生不得不承認,自己就是喜歡這些令人放縱的意大利小點心。
他不喜歡往漢諾威街的斯科雷廣場那個方向看,盡管他每天都要朝那邊走,從幹草市場坐地鐵回家。
幹草市場南邊是“賭場”劇院,斯科雷廣場地鐵站附近還有一家“老霍華德”劇院。
利裡先生總會搶先去這兩個劇院看新推出的脫衣舞表演,免得以後審查人員看到表演後,對其中的内容做出“修剪”。
利裡先生經常光顧脫衣舞場,自己也覺得害臊,盡管他的妻子早已去世,也許妻子不會介意他去看脫衣舞——至少不會像對他再婚那麼介意。
其實利裡先生倒也并沒有再婚,但他看過許多遍其
學校讓丹尼留級一年,所以他比班上的多數同學大一歲。
七年級時,未來的作家頭一次向英文老師利裡先生提起凱奇姆建議他到埃克塞特上學,那時候,這位愛爾蘭人已經把丹尼·巴恰加盧波視為自己最優秀的學生了。
等到男孩學習八年級的英文課程時,丹尼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利裡先生的寵兒。
利裡先生的幾位以前的學生後來去了波士頓拉丁語學校就讀,還有幾個去了羅克斯伯裡拉丁語學校——這位愛爾蘭老人認為,這所盎格魯式的學校有點狂妄自大。
利裡先生教過的兩個男孩一個去了米爾頓,另一個去了安多弗,但利裡先生的英語班上還沒出過去埃克塞特讀書的學生——與其他好學校相比,那兒離波士頓更遠,但利裡先生知道,那是一所非常好的學校。
如果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被埃克塞特錄取,這件事是否也會成為利裡先生衆多榮譽中值得誇耀的一項呢? 米奇中學的其他七八年級的男生多半沒有不讓利裡先生感到頭疼的,值得注意的是,丹尼從不參與捉弄老師的行為,因為這樣做——以及其他更過分的調皮搗蛋——會讓男孩想起他在巴黎學校的經曆。
利裡先生有一張愛喝酒的人常有的紅臉膛,鼻子是土豆形狀的,證實了他的同胞以土豆為主食的傳言。
他的耳朵上方伸出一簇簇猶如獸毛的白發,盡管如此,利裡先生卻是個秃頂——頭頂還有個明顯的凹痕,看起來像一隻斑秃的貓頭鷹。
“小時候,”利裡先生告訴所有學生,“我被一本大字典的未删節本砸到了腦袋,就是它激發了我對詞語的熱愛。
” 七年級和八年級的男生都叫他“奧”,因為利裡先生删掉了他姓氏裡的“奧”[O’,常見于愛爾蘭姓氏。
],這些表現差勁的男孩就趁他不在教室時,在黑闆上寫下一長串的“奧”。
他們也喊他“奧”,不過隻在他轉過身去的時候才敢。
丹尼不理解,為什麼這點小事會讓原來姓“奧利裡”的利裡先生如此痛苦,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覺得,老師放棄姓氏裡的“奧”沒什麼大不了的。
(瞧瞧安吉爾·波普吧,還有他放棄的一切——這些意大利孩子是不是覺得,隻有愛爾蘭人才會偶爾淡化自己的外族特色?) 利裡先生之所以認為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是個優秀學生,是因為男孩熱愛寫作,不停地寫。
在米奇中學的七年級和八年級,利裡先生從來沒見過類似的學生。
這孩子就像着了魔——至少可以說是鬼迷心竅。
誠然,每次讀到小丹尼寫的東西,利裡先生多少都會有些困擾,那些故事有不少都挺牽強,多半涉及暴力,而且全部含有色情成分,叙述過于清晰,文筆出色,完全不像青少年寫的。
這孩子有講故事的天賦,利裡先生想幫他掌握語法,以及所有其他寫作技巧。
利裡先生聽說,埃克塞特中學對語法要求嚴格,十分重視寫作,學生每天都要寫點東西。
利裡先生給埃克塞特的招生人員寫信,沒有提及小丹尼喜好何種創作主題,反正埃克塞特中學對所謂的創意寫作不怎麼感興趣。
利裡先生猜測,那裡隻看重說明議論題材的文章。
他在信中指出,在米開朗琪羅中學,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是出類拔萃的學生,這所學校坐落于一個意大利裔聚居區。
(利裡先生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移民”這個詞,盡管他想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
)他想讓埃克塞特的人知道,雖說這個社群的人有懶惰的傾向,性格小題大做,但巴恰加盧波這孩子是“與衆不同”的。
利裡先生表示,跟多數這樣的意大利移民交流之後,你可能會留下這樣的印象:他們坐船來美國時,都住在有老鼠的二等艙(其他方面的條件也很聳人聽聞),他們要麼是孤兒,要麼隻身一人背井離鄉,除了自己的名字,身上隻有幾個可憐的裡拉。
雖然許多少女美麗動人,但長大後都會變成無可救藥的胖女人,這是因為她們嗜食意面,毫無節制。
利裡先生懷疑,她們放縱的不隻是食欲。
老實說,這些意大利人并不像早期的移民——愛爾蘭人——那樣勤奮工作,任勞任怨。
雖然這些并非利裡先生對埃克塞特的招生人員所說的原話,但他在贊揚丹尼爾的同時,确實表達了不少偏見。
無論如何,他在信中對丹尼爾·巴恰加盧波的才華和品格大為肯定,還提到男孩“在家裡”面對并克服了“許多困難”。
利裡先生指出,男孩出身單親家庭,隻有一位做廚師的家長——利裡先生說,這位“不善交際的廚師”跟一個女人同居,她是個“經曆過多次悲劇的寡婦”。
換言之,假如埃克塞特要招收一位令人羨慕、有資格獲得全額獎學金的學生的話,那麼非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莫屬!利裡先生的精明之處在于,他不但清楚自己的信裡全是偏頗之詞,還想确保埃克塞特的人也意識到他的偏頗之處。
他打算把波士頓北區說成水深火熱之地,需要有人把丹尼從這裡救出去。
利裡先生希望埃克塞特的人過來看看米開朗琪羅中學,即使這意味着他們會發現利裡先生在這裡多麼不受尊重。
隻要負責審批獎學金的人看到丹尼爾·巴恰加盧波和米奇中學的那些不學無術的男孩在一起——同樣重要的是,還要看到這個未來的作家不得不在父親和那個悲慘的寡婦工作的廉價餐館打工,身處喧嚷雜亂的環境——男孩的優秀就不言自明了,既然在北區這種地方都能如此出色,可見無論到了哪裡,小丹尼都會脫穎而出,盡管利裡先生沒有說得這麼明白,但那封信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他的信産生了預期的效果。
“瞧瞧這家夥!”埃克塞特招生辦公室裡,第一個讀到它的人肯定是這麼說的(他指的是充滿偏見的利裡先生)。
這封信在埃克塞特傳閱開來,很多人可能都讀過,其中就有利裡先生心心念念的那個“負責審批獎學金的人”。
那個人的反應必定是:“我得去看看。
”他指的不僅是去看看米奇中學和利裡先生,還有丹尼爾·巴恰加盧波困窘的意大利裔美國人生活。
還有許多事,利裡先生沒有說。
有必要告訴埃克塞特人這個男孩的想象力是多麼不得了嗎?他寫過一個故事,裡面的那個父親被熊弄成了殘廢(腿永遠瘸了),熊吃掉了他的一隻腳,但這個瘸子居然用煎鍋打跑了熊!還是這個跛腳,他在一次跳方塊舞發生的意外中,失去了妻子。
那是一場在碼頭舉行的戶外舞會,碼頭塌了,所有舞者都被淹死了。
腳被熊咬掉的男人幸免于難,因為他不能跳舞!(如果利裡先生沒記錯的話,男人當時站在遠處看别人跳——雖然是個從頭到尾都很荒謬的故事,但寫得很好,棒極了。
) 這個虛構出來的家庭還有個朋友,被一個壞警察打壞了腦袋。
他是個伐木工,但利裡先生覺得這不太可能,因為伐木工竟然酷愛讀書,更不可能的是,他被警察打得太狠,竟然忘記了該怎麼讀書!至于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故事裡的那些女人——上帝行行好吧!利裡先生想。
有一個當地印第安部落的土著女人——那個跛腳男人的故事發生在新罕布什爾州北部的荒野地帶,那裡有個舞廳,但沒人進去跳舞。
(這又是怎麼回事?利裡先生想,這話是什麼意思?)但這篇故事像往常一樣寫得很好,那個印第安女人體重足有三四百磅,頭發長得超過了腰,所以有個智障男孩(被熊襲擊的那位父親的孩子)誤以為她是一頭熊!這個不幸的智障真心覺得這是當年吃掉父親的腳的那頭熊,現在又回來吃其他部分。
實際上,那個印第安女人隻是在和跛腳男人做愛——對于做愛,利裡先生隻能想象出男上女下這種體位。
然而當老師把這一點告訴丹尼時(“我猜,這個印第安女人應該是……啊……嗯……在下面的吧?”),巴恰加盧波這孩子滿臉困惑,看來年輕的作家沒聽明白。
“不,她在上面。
”丹尼回答利裡先生。
老師溺愛地笑了起來,在他眼中,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是個成長中的天才,這個奇迹男孩不可能出錯。
可超重的印第安女人遭遇的事情驚掉了人的下巴,智障男孩竟然把她殺了,用父親當年打熊的煎鍋打了她!小巴恰加盧波的描寫能力在這裡發揮到了極緻:赤身裸體死去的印第安女人姿态安詳,細心的父親連忙拿來一個枕頭,遮住她的胯部,免得已經飽受刺激的兒子再發生什麼誤解。
但是智障男孩已經看到了他那有限的智力無法理解的景象。
此後的許多年裡,死去的女人那對巨大的乳房——以及它們是如何了無生氣地滑進她的腋窩裡的——時常在男孩腦海中浮現。
這孩子是怎麼連續不斷地想象出這樣的細節的?利裡先生疑惑不解。
(那個赤裸着死去的印第安女人也會時常出現在利裡先生的腦海中。
) 可是,何必要把男孩想象力之中的那些成問題的部分告訴埃克塞特的人呢?就連利裡先生也對那些部分感到不安。
這些極端的細節不過是更為成熟的作家偏愛描述的東西。
比如,有個女人穿着男人的羊毛法蘭絨襯衫,沒戴胸罩,喝了整整六罐啤酒之後,她強奸了這個智障男孩。
沒必要讓埃克塞特人知道這個女人(利裡先生也希望自己能把她忘掉)。
還有住在澡堂和科普斯山墓地附近的憲章街冷水公寓裡的那個女人——利裡先生記得,她也有一對漂亮的大乳房。
這是巴恰加盧波的另一篇故事,住在憲章街的這個女人據說是智障男孩的繼母——就是前一個故事裡的那個孩子,但他在這裡并非智障。
(新的故事說,男孩“隻是受了點普通的傷害”。
) 那位腳被熊吃掉的父親經常做亂七八糟的夢——夢裡既有熊,也有慘遭殺害的印第安女人。
鑒于男孩的繼母非常性感,利裡先生懷疑,那個父親對超重的女性有着異乎尋常的愛好,自然,這很可能是年輕的作家對大塊頭女人的愛好的投射。
(利裡先生自己也開始體會到了這種并非廣受歡迎的女人的魅力所在。
) 男孩的繼母是意大利人,這激發了利裡先生的偏見,他有意識地尋覓着這個女人的懶惰和小題大做的迹象,進而(非常滿意地)發現了她“放縱無度”的證據。
利裡先生長期以來一直覺得意大利女人放縱無度。
這個女人太喜歡洗澡了。
她對于洗澡這件事近乎癡迷,在冷水公寓的小廚房裡裝了個超大的浴缸,它成了小廚房的核心裝飾品,煤氣竈上總是熱着四意面鍋的水——那是她的洗澡水。
浴缸的布置給這個放縱的女人的受傷的繼子帶來了很大的隐私問題,他在連通卧室和廚房的門上鑽了一個洞。
至于偷窺繼母的裸體給這個男孩造成了哪些進一步的傷害——利裡先生隻能自己想象!小巴恰加盧波編造細節的能力體現在字裡行間:性感的繼母刮腋毛時,會(在某一側腋窩)留下一小片黑桃形狀的腋毛,故意不把它刮掉,“就像小精靈精心修剪的山羊胡”。
“哪一邊的腋窩?”利裡先生問新手作家。
“左邊的那個。
”丹尼毫不猶豫地回答。
“為什麼是左邊的而不是右邊的?”英語老師問。
巴恰加盧波這孩子若有所思,仿佛在努力回憶某些複雜事件的先後順序。
“她是右利手,”丹尼回答,“用左手剃毛時,不像右手那麼靈活,給右邊腋窩剃毛用的是左手。
”他對老師說。
“這些細節也很好,”利裡先生告訴他,“我覺得你應該把它們也加進故事裡。
” “好的,我會的。
”小丹尼說。
他喜歡利裡先生,他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英語老師,讓他免受其他男孩的捉弄。
其他男孩沒人招惹丹尼。
當然,米奇中學也有惡霸,但他們不如巴黎制造公司附屬學校的那些惡霸強悍。
在北區,如果某個惡霸敢找丹尼·巴恰加盧波的麻煩,男孩隻要把這事告訴自己的表兄,總會有某個卡羅傑洛或者塞埃塔家的人把那個欺負人的惡棍踢出屎來,他的表兄們也能把西達默爾的那些笨蛋踢出屎來。
丹尼隻給利裡先生看過自己的作品,當然,男孩還會給凱奇姆寫長信,但這些信不是虛構的。
凡是腦子正常的人,都不會嘗試說服凱奇姆相信他們編的故事是真的,況且小丹尼還需要對凱奇姆傾吐心事。
他給凱奇姆寫的許多信,都是以“你知道我有多愛我爸爸,我真的很愛他,可是……”這樣的話開頭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廚師有事瞞着兒子,丹尼(尤其是在七年級和八年級時)也有事瞞着父親。
他升上七年級,第一次見到利裡先生時是十三歲,讀完八年級時十五歲。
在十四到十五歲的時候,他把自己在日益增長的沖動驅使下寫出的故事拿給英文老師看。
盡管利裡先生對故事的主題——主要在性的方面——有所擔憂,但這個如同老貓頭鷹那樣睿智的愛爾蘭人從來不會對心愛的學生說一句批評的話。
利裡先生認為,巴恰加盧波毫無疑問會成為作家。
英文老師衷心期待丹尼能被埃克塞特錄取。
如果這孩子被錄取了,利裡先生希望埃克塞特對他的要求能嚴格一些。
這樣也許會把小巴恰加盧波的想象力裡面那些不太合适的地方糾正過來,也許埃克塞特對寫作技法的要求很高,練習寫作需要投入的時間也很多,因此丹尼會變成一個更理智的作家。
(這究竟是什麼意思?是說要把他變得不那麼有創意嗎?) 利裡先生本人并不完全确定自己這種莫名其妙的想法究竟是什麼意思,“成為更理智的作家”也許會損害丹尼的創造力——假如這就是利裡先生的設想的話,但他的本意是好的。
利裡先生一心隻為巴恰加盧波這孩子好,盡管他從來不會批評小丹尼寫的任何一個字,但這位英文老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
(其實這個建議并不算多麼大膽,隻是利裡先生覺得大膽而已。
)當時丹尼正處于八年級的“泥濘時節”——一九五七年三月,丹尼剛滿十五歲,正跟老師一起等候埃克塞特的回信。
利裡先生提出的“大膽建議”将會促使丹尼爾·巴恰加盧波(多年以後)把凱奇姆的口頭禅用自己的方式寫出來。
“所有的破事好像都發生在泥濘時節!”凱奇姆經常這樣抱怨,似乎為了駁斥這句話,廚師和他心愛的羅茜表姐就是在泥濘時節結的婚,小丹尼也是在泥濘時節來臨之際出生的。
(當然,波士頓不存在真正的泥濘時節。
) “丹尼?”利裡先生試探性地問——仿佛不确定男孩叫什麼名字,“以後你要是成了作家,也許會想着起一個nomdeplume。
” “一個什麼?”十五歲的男孩問。
“筆名。
有些作家會用自己起的名字發表作品,而不是用本名。
在法語裡,這叫nomdeplume。
”男孩的老師解釋道。
利裡先生感到自己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為小巴恰加盧波看起來突然像是挨了一巴掌。
“你是說,放棄‘巴恰加盧波’這個姓。
”丹尼說。
“有些姓名更好讀,也好記,”利裡先生告訴自己最喜歡的學生,“我還以為,既然你父親改了姓——寡婦德爾波波洛沒跟着你父親姓巴恰加盧波,對吧?——嗯,我隻是覺得,可能你也不太喜歡巴恰加盧波這個姓。
” “我非常喜歡它。
”小丹尼說。
“沒錯,我能看出來——既然如此,你一定要保留這個名字!”利裡先生誠懇而熱情地說。
(他覺得很尴尬,他并沒有侮辱這個孩子的意思。
) “我覺得,對于作家來說,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是個好名字,”十五歲男孩堅定地說,“如果我寫出好書,讀者們就不會怕麻煩,願意記住我的名字。
” “他們當然願意,丹尼!”利裡先生叫道,“對不起,跟你提起筆名這件事,是我欠缺考慮了。
” “沒關系,我知道您隻是想幫助我。
”男孩告訴他。
“現在埃克塞特該給我們回複了,我們随時可能收到他們的消息。
”利裡先生不安地說,他急于轉移關于筆名的失禮話題。
“但願如此。
”丹尼·巴恰加盧波一本正經地說。
深思熟慮的表情回到了小丹尼臉上,他再也不愁眉苦臉了。
利裡先生為自己的越界之舉深感不安,他知道,男孩幾乎每天下午放學後都會去“那不勒斯附近”幹活,好心的英文老師沒有阻攔丹尼打工。
平時下班之後,利裡先生會在學校周圍處理些雜事。
他依然住在東北大學附近,他在那裡讀研究生時認識了自己的妻子。
每天早晨,他搭地鐵在幹草市場站下車,晚上再搭地鐵回家,不過,他都是在北區買東西(雖然買得很少)。
他已經在米開朗琪羅中學任教很長時間,附近幾乎每個人都認識他,他們要麼是他的學生,要麼是學生的家長。
學生們捉弄利裡先生——他畢竟是個愛爾蘭人——但并不意味着不喜歡他,他的怪癖讓他們覺得開心。
提出欠缺考慮的“大膽建議”的那天下午,利裡先生去聖倫納德教堂(St.LeonardChurch)的庭院裡站了一會兒,他再次為教堂的名字裡少了“’s”感到不滿。
顯然,這位老英文教師認為,這座教堂的名字應該是St.Leonard’sChurch。
利裡先生在聖史蒂芬教堂(St.Stephen’s)做告解,這座教堂的名字裡就有個恰如其分的“’s”。
其實,他隻是更喜歡聖史蒂芬教堂,它更接近于别處的天主教堂,聖倫納德教堂更意大利化,就連教堂庭院裡的那段熟悉的禱文也被翻譯成了意大利語。
“Orasonoqui.Preghiamoinsieme.Diotiaiuta.”(“現在我來了。
讓我們一起禱告。
上帝會幫助你的。
”) 利裡先生祈求上帝幫助丹尼爾·巴恰加盧波獲得埃克塞特中學的全額獎學金。
他沒進教堂的門就走出院子,心想,自己不喜歡聖倫納德教堂,還有一個原因——教堂裡有座聖佩裡格林的石膏像,右腿纏着繃帶,他總覺得這座雕像有些低俗。
他更喜歡聖史蒂芬教堂,也有另一個原因,老愛爾蘭人沉思着——那座教堂就在普拉多公園對面,天氣好的時候,老頭子們會聚集在那邊下跳棋,利裡先生偶爾也會停下來和他們一起玩跳棋。
有幾個老家夥的确不錯,但那些沒學過英語的老人令他惱火——不學英語的人要麼不夠美國化,要麼意大利習氣太重,跟他合不來。
利裡先生從前的一個學生(現在是消防員)在漢諾威街和憲章街拐角處的消防站門口,跟這位老教師打招呼,于是老人停下腳步,和這個健壯的家夥聊了幾句。
然後,利裡先生順路到巴龍藥店配了一份處方藥,逛了逛旁邊的托斯蒂唱片行,他偶爾會在那兒買一張新專輯。
歌劇是利裡先生喜歡的一項“放縱的”意大利式消遣——老實說,他還喜歡維多利亞咖啡館的濃縮咖啡,還有丹尼·巴恰加盧波的父親在“那不勒斯附近”做的西西裡肉餡糕。
利裡先生在漢諾威街上的“現代”糕餅店買了點芝士卷,準備帶回家當早餐,這種圓柱形的點心裡有甜兮兮的意大利乳清幹酪、堅果和蜜餞。
利裡先生不得不承認,自己就是喜歡這些令人放縱的意大利小點心。
他不喜歡往漢諾威街的斯科雷廣場那個方向看,盡管他每天都要朝那邊走,從幹草市場坐地鐵回家。
幹草市場南邊是“賭場”劇院,斯科雷廣場地鐵站附近還有一家“老霍華德”劇院。
利裡先生總會搶先去這兩個劇院看新推出的脫衣舞表演,免得以後審查人員看到表演後,對其中的内容做出“修剪”。
利裡先生經常光顧脫衣舞場,自己也覺得害臊,盡管他的妻子早已去世,也許妻子不會介意他去看脫衣舞——至少不會像對他再婚那麼介意。
其實利裡先生倒也并沒有再婚,但他看過許多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