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二部 勇士</strong>
關燈
小
中
大
跨越國境去巴基斯坦避難。
這支小小的逃難隊伍在旅途上需要一位男性的陪護,将他們一路護送到巴基斯坦并留在白沙瓦,可能要一直待到戰争結束。
作為村長,他指定了他的父親,一位年過六十、腿腳不便的老人。
旅途上要用的毛驢和騾子已經備妥了。
八歲的伊茲瑪特·汗要被遣送出去了。
他強忍淚水,與父兄擁抱告别,牽上他母親騎着的騾子,轉身走向高山,走向巴基斯坦。
他這一去就是七年,當他返回時,他要向蘇聯人發起猛烈的反擊。
為在世人眼裡顯得合法化,阿富汗商定每個軍閥或遊擊隊都要成立一個政黨。
尤尼斯·哈利斯的黨派叫伊斯蘭真主黨,他手下的每個人都要加入。
在白沙瓦郊外,一座龐大的帳篷城已經匆忙搭建起來了,還标着聯合國“UN”的字樣,伊茲瑪特·汗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組織。
聯合國已經同意,每個軍閥——現在已經搖身一變成了政黨領袖,都應該有他們自己的難民營,不是這個黨派的人不得進入。
除了聯合國,還有另一個組織在分發食品和毯子,它的标記是一個粗短的紅色十字。
伊茲瑪特·汗之前也從來沒有見過。
但他見過熱湯,經過艱苦的翻山越嶺,他喝了滿滿一碗熱湯。
對于難民營的難民和通過聯合國接受西方捐助的人,還有一項要求:男孩子必須在各自的難民營裡上古蘭經學校。
不是學習數學、科學、曆史和地理,而是無休止地誦讀《古蘭經》。
除此之外,他們學到的隻有這場戰争。
這些學校的伊瑪目大多是沙特人,主要是由沙特阿拉伯提供資金。
他們帶來了伊斯蘭教在沙特阿拉伯唯一許可的經文版本:瓦哈比教派版本,這是伊斯蘭世界最嚴格、最苛刻的經文。
這樣,在分發食品和藥品的紅十字标記底下,阿富汗整個年輕一代将要接受狂熱主義的洗腦。
努裡·汗盡可能來難民營探望家人,一年兩到三次,他不在時,義勇軍由他的長子領導。
旅程很艱辛,努裡·汗看上去一次比一次見老。
一九八七年他過來的時候,看上去滿臉皺紋、神情疲憊。
伊茲瑪特的兄長在一次空襲時組織義勇軍戰士去山洞隐蔽,結果自己卻被炸身亡。
那年伊茲瑪特十五歲,當父親讓他回去參加抵抗運動,當一名穆斯林戰士時,他心中充滿了自豪感。
當然,女人們哭得很傷心,還有說話含糊不清的祖父,在白沙瓦郊區的平原上已經活不過冬天了。
于是,努裡·汗帶上他唯一健在的兒子,以及另外八個他帶過來探視家人的族人,向西邊進發。
他們要翻越崇山峻嶺進入阿富汗的楠格哈爾省,再次投身戰争。
伊茲瑪特回到阿富汗後,發現他的祖國已經面目全非,千瘡百孔。
所有的山谷裡,幾乎沒有一座完整的小石屋。
蘇軍的“蘇霍伊”戰鬥轟炸機和“雌鹿”武裝直升機已經摧毀了從潘傑希爾以北的衆多山谷,那正是沙阿·馬蘇德的戰區——帕克蒂亞省和興凱山脈。
平原上的人們已被阿富汗軍隊控制,或被經蘇聯克格勃調教過的秘密警察馴服。
但山裡人,以及那些從平原和城裡逃出來加入抵抗的人,仍是倔強的,不好對付的。
後來,時間證明他們也是不可征服的。
雖然現在有空中掩護——以前英軍入侵時沒有過——但從喀布爾到賈拉拉巴德的一路上,蘇軍正在遭受着當初英國人的同樣命運,經常被炸得人仰馬翻。
這一帶道路很不安全,因為有遊擊隊的埋伏;山區無法接近,除非有空中掩護。
自從一九八六年九月穆斯林戰士裝備了美國的“毒刺”導彈以後,蘇軍的戰機被迫到高空去飛行,但太高了又會影響對地攻擊的準确性,而太低了則有被擊落的危險。
蘇軍的損失正在不斷攀升,再加上傷病減員,即使在蘇聯這麼一個有序的國家,士氣也大大下降了。
這是一場野蠻、殘酷的戰争。
很少有俘虜活着被抓,蘇軍戰士能很快死去算是很幸運了。
山民們尤其痛恨蘇軍的飛行員。
山民們如果活捉了飛行員,會把他們用釘子釘在太陽底下,再在他們肚子上輕輕地劃上一刀,讓腸子流出來,在太陽底下暴曬,直至最後活活痛死。
或者把他們交給手持尖刀的婦女們。
蘇軍的報複是對一切活動目标——男人、女人、孩子和動物,實施狂轟濫炸和瘋狂掃射。
他們漫山遍野撒下了數以百萬計的空投地雷,最終開創了一個遍布拐杖和假肢的國度。
截至戰争結束,有一百萬阿富汗人喪生,一百萬人緻殘,還産生了五百萬難民。
伊茲瑪特·汗在難民營期間懂得了槍械知識,當然,他最喜歡的是“卡拉什尼科夫”AK-47沖鋒槍。
這真是好槍。
這種蘇聯制造的武器,世界上持不同政見分子和恐怖分子所廣泛使用的攻擊性武器,現在被用來反擊蘇聯人自己了。
美國人提供這種槍支給遊擊隊是有理由的:每一個阿富汗人都可以在打死的蘇聯人身上找到彈盒來補充子彈,免得在彈藥供應不上時還需要翻山越嶺運送進來。
除了槍支,其他可選擇的武器有火箭助推榴彈發射器,俗稱火箭筒或火箭彈,簡單易學,裝彈方便,中短程距離殺傷力很強。
這也是西方提供的。
伊茲瑪特·汗已經十五歲了,他長大了,渴望着能在下巴周圍蓄上胡子,山區很快就把他磨煉得無比堅強。
普什圖山民在他們自己的地盤上健步如飛,跑得像山羊一般快,雙腿似乎不知疲倦,在其他人氣喘籲籲時他們仍能保持正常的呼吸。
在他回到家裡一年後的某一天,父親把他叫了過去。
父親身邊有個陌生人:臉曬得黑黑的,留着一把黑胡子,身上穿着一件短短的無袖緊身皮衣,足下蹬着一雙結實的行軍靴。
在他身後的地上,放着一隻這男孩從來沒有見過的最大的背包,還有兩根用羊皮包裹起來的管子。
陌生人頭上戴着普什圖人的頭巾。
“這是一位客人,也是我們的朋友,”努裡·汗說,“他來這裡幫助我們,還要與我們一起戰鬥。
他要把這兩根管子帶到潘傑希爾山谷,交給沙阿·馬蘇德。
你作向導,陪同他去那裡。
”
這支小小的逃難隊伍在旅途上需要一位男性的陪護,将他們一路護送到巴基斯坦并留在白沙瓦,可能要一直待到戰争結束。
作為村長,他指定了他的父親,一位年過六十、腿腳不便的老人。
旅途上要用的毛驢和騾子已經備妥了。
八歲的伊茲瑪特·汗要被遣送出去了。
他強忍淚水,與父兄擁抱告别,牽上他母親騎着的騾子,轉身走向高山,走向巴基斯坦。
他這一去就是七年,當他返回時,他要向蘇聯人發起猛烈的反擊。
為在世人眼裡顯得合法化,阿富汗商定每個軍閥或遊擊隊都要成立一個政黨。
尤尼斯·哈利斯的黨派叫伊斯蘭真主黨,他手下的每個人都要加入。
在白沙瓦郊外,一座龐大的帳篷城已經匆忙搭建起來了,還标着聯合國“UN”的字樣,伊茲瑪特·汗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組織。
聯合國已經同意,每個軍閥——現在已經搖身一變成了政黨領袖,都應該有他們自己的難民營,不是這個黨派的人不得進入。
除了聯合國,還有另一個組織在分發食品和毯子,它的标記是一個粗短的紅色十字。
伊茲瑪特·汗之前也從來沒有見過。
但他見過熱湯,經過艱苦的翻山越嶺,他喝了滿滿一碗熱湯。
對于難民營的難民和通過聯合國接受西方捐助的人,還有一項要求:男孩子必須在各自的難民營裡上古蘭經學校。
不是學習數學、科學、曆史和地理,而是無休止地誦讀《古蘭經》。
除此之外,他們學到的隻有這場戰争。
這些學校的伊瑪目大多是沙特人,主要是由沙特阿拉伯提供資金。
他們帶來了伊斯蘭教在沙特阿拉伯唯一許可的經文版本:瓦哈比教派版本,這是伊斯蘭世界最嚴格、最苛刻的經文。
這樣,在分發食品和藥品的紅十字标記底下,阿富汗整個年輕一代将要接受狂熱主義的洗腦。
努裡·汗盡可能來難民營探望家人,一年兩到三次,他不在時,義勇軍由他的長子領導。
旅程很艱辛,努裡·汗看上去一次比一次見老。
一九八七年他過來的時候,看上去滿臉皺紋、神情疲憊。
伊茲瑪特的兄長在一次空襲時組織義勇軍戰士去山洞隐蔽,結果自己卻被炸身亡。
那年伊茲瑪特十五歲,當父親讓他回去參加抵抗運動,當一名穆斯林戰士時,他心中充滿了自豪感。
當然,女人們哭得很傷心,還有說話含糊不清的祖父,在白沙瓦郊區的平原上已經活不過冬天了。
于是,努裡·汗帶上他唯一健在的兒子,以及另外八個他帶過來探視家人的族人,向西邊進發。
他們要翻越崇山峻嶺進入阿富汗的楠格哈爾省,再次投身戰争。
伊茲瑪特回到阿富汗後,發現他的祖國已經面目全非,千瘡百孔。
所有的山谷裡,幾乎沒有一座完整的小石屋。
蘇軍的“蘇霍伊”戰鬥轟炸機和“雌鹿”武裝直升機已經摧毀了從潘傑希爾以北的衆多山谷,那正是沙阿·馬蘇德的戰區——帕克蒂亞省和興凱山脈。
平原上的人們已被阿富汗軍隊控制,或被經蘇聯克格勃調教過的秘密警察馴服。
但山裡人,以及那些從平原和城裡逃出來加入抵抗的人,仍是倔強的,不好對付的。
後來,時間證明他們也是不可征服的。
雖然現在有空中掩護——以前英軍入侵時沒有過——但從喀布爾到賈拉拉巴德的一路上,蘇軍正在遭受着當初英國人的同樣命運,經常被炸得人仰馬翻。
這一帶道路很不安全,因為有遊擊隊的埋伏;山區無法接近,除非有空中掩護。
自從一九八六年九月穆斯林戰士裝備了美國的“毒刺”導彈以後,蘇軍的戰機被迫到高空去飛行,但太高了又會影響對地攻擊的準确性,而太低了則有被擊落的危險。
蘇軍的損失正在不斷攀升,再加上傷病減員,即使在蘇聯這麼一個有序的國家,士氣也大大下降了。
這是一場野蠻、殘酷的戰争。
很少有俘虜活着被抓,蘇軍戰士能很快死去算是很幸運了。
山民們尤其痛恨蘇軍的飛行員。
山民們如果活捉了飛行員,會把他們用釘子釘在太陽底下,再在他們肚子上輕輕地劃上一刀,讓腸子流出來,在太陽底下暴曬,直至最後活活痛死。
或者把他們交給手持尖刀的婦女們。
蘇軍的報複是對一切活動目标——男人、女人、孩子和動物,實施狂轟濫炸和瘋狂掃射。
他們漫山遍野撒下了數以百萬計的空投地雷,最終開創了一個遍布拐杖和假肢的國度。
截至戰争結束,有一百萬阿富汗人喪生,一百萬人緻殘,還産生了五百萬難民。
伊茲瑪特·汗在難民營期間懂得了槍械知識,當然,他最喜歡的是“卡拉什尼科夫”AK-47沖鋒槍。
這真是好槍。
這種蘇聯制造的武器,世界上持不同政見分子和恐怖分子所廣泛使用的攻擊性武器,現在被用來反擊蘇聯人自己了。
美國人提供這種槍支給遊擊隊是有理由的:每一個阿富汗人都可以在打死的蘇聯人身上找到彈盒來補充子彈,免得在彈藥供應不上時還需要翻山越嶺運送進來。
除了槍支,其他可選擇的武器有火箭助推榴彈發射器,俗稱火箭筒或火箭彈,簡單易學,裝彈方便,中短程距離殺傷力很強。
這也是西方提供的。
伊茲瑪特·汗已經十五歲了,他長大了,渴望着能在下巴周圍蓄上胡子,山區很快就把他磨煉得無比堅強。
普什圖山民在他們自己的地盤上健步如飛,跑得像山羊一般快,雙腿似乎不知疲倦,在其他人氣喘籲籲時他們仍能保持正常的呼吸。
在他回到家裡一年後的某一天,父親把他叫了過去。
父親身邊有個陌生人:臉曬得黑黑的,留着一把黑胡子,身上穿着一件短短的無袖緊身皮衣,足下蹬着一雙結實的行軍靴。
在他身後的地上,放着一隻這男孩從來沒有見過的最大的背包,還有兩根用羊皮包裹起來的管子。
陌生人頭上戴着普什圖人的頭巾。
“這是一位客人,也是我們的朋友,”努裡·汗說,“他來這裡幫助我們,還要與我們一起戰鬥。
他要把這兩根管子帶到潘傑希爾山谷,交給沙阿·馬蘇德。
你作向導,陪同他去那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