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月是故鄉明

關燈
我走了。

    我到西安去。

    你不用找我。

    這幾天的事情,我全想過了。

    怨我,不怨你!” 兩滴淚水落在這張紙條上,鳳英的眼前一陣陣地發黑,她倒了下來…… 李麥是個生活能力極強的人。

    在西安住了不到一個月,左鄰右舍,老鄉朋友認識了一大堆。

    用她的話說就是:“在家靠爹娘,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甜水井街有一家河南人開的帽店,字号叫“老連升”。

    這家帽店專門作當時流行的黑緞子帽襯,這種帽襯像半個西瓜皮,有緞子面子,皂布面子和平絨面子三種,頂上都綴一個絲绉挽的疙瘩。

    “老連升”是老字号,店裡有十幾部縫紉機,縫帽裡子和帽面子全部用機器,就是結絲绉疙瘩,非用手工不可。

    李麥通過一個老鄉認識了這家帽店一個夥計,聽說他們入冬以來要趕春節的一批活,就是結絲绉疙瘩人手不夠。

    李麥是個心靈手巧的人,她看那帽襯上的絲绉疙瘩,和平常作衣服結的布扣子差不多,就把徐秋齋戴的舊帽襯疙瘩拆下來,和梁晴試着結兩次就學會了。

     她到街上買了兩架絲線,先結了兩個樣品,送到“老連升”店裡,“老連升”的董掌櫃是個明眼人,一看李麥結的這疙瘩,端正瓷實,有角有楞,眼下又正缺人手,就一口答應讓她加工五千個。

     攬下這批活以後,梁晴不到車站去上襪底了,連徐秋齋也忙着給她們領料送活,不再去擺他的‘代書’攤子。

     婆媳倆整整幹了一冬,單點燈的煤油就熬了十幾斤。

    梁晴的十指尖上全都磨出了繭子。

    到了臘月結賬,領了幾百塊錢,徐秋齋高興了,走起路來呼呼響,好像年輕了十幾歲。

    他感歎地對梁晴說:“晴,真是‘事在人為’。

    咱們來到西安七八年了,什麼時候有這麼多錢?你媽這個人哪,真可惜生成了個女人了,要是個男人啊,她能發明飛機大炮!” 李麥笑着說:“女的也一樣啊,人家新四軍裡邊就有女幹部,可惜我就是不識字。

    ” 徐秋齋說:“不管怎麼說,今年咱們過年時候,可得買個大豬頭!我想吃豬頭糕,想了五六年了。

    ”老頭說着,嘴裡涎水都流出來了。

    李麥知道他這個毛病,又痛快地說:“大叔,再給你買一瓶酒!” 過“春節”時,徐秋齋終于吃上了豬頭糕。

    李麥還給他打了一斤“西鳳酒”。

    酒買回來後,徐秋齋舍不得喝。

    他去雜貨店買了半張梅紅紙,一裁兩開,寫了兩張祖宗牌位,一張上寫着:“供奉颍州徐氏三代宗親之神位”,另一張寫着:“供奉陳州海氏三代宗親之神位”。

    寫好後,一個屋子裡貼了一張,把燒好的豬頭一分兩半,擺在兩個牌位前,又倒了三杯酒,上了一炷香,然後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叩了四個頭,嘴裡還說着:“老爺、老奶奶,多年沒有敬你們了,委屈點吧!雖然是半個豬頭,還怪肥哩!……” 徐秋齋在嘟嘟哝哝地說着,把梁晴笑得捂住嘴跑到門外邊,她不看他那樣子。

    李麥也故意說:“徐大叔,咱出來逃難,咱的老祖宗也沒有買火車票,他們怎麼也來了?” 徐秋齋解嘲地說:“這祭祀祖宗,就是個心意。

    俗話說:‘敬神如神在,不敬不妨礙!’水有源,樹有根,人不能忘本。

    ”說着他又讓李麥和梁晴到海氏牌位前,也叩了幾個頭,上了一炷香。

     過罷新年,李麥帶了點錢,到寶雞找嫦娥去了。

    到寶雞火車站下了車,又聽到一片河南口音。

    賣湯元的,賣芝麻糖的,連賣琉璃喇叭的,也都是黃泛區逃出來的難民。

     李麥買了四個元宵,啃了一個窩窩頭,就向賣元宵的打問“工業合作社”的地址。

    賣元宵的說:“是外國人辦的織襪子、織手巾的工廠吧?不在寶雞,在雙石鋪山裡邊。

    離這兒還有一百多裡。

    ” 李麥又問:“這些工廠裡有沒有女孩子?”賣元宵的說:“男孩子女孩子都有,大部分都是咱們那一帶的孤兒,有些小閨女都學會手藝了。

    ” 李麥想着,既然到了寶雞,錢也花了,還能空着回去?一百多裡路也不過兩天路程。

    當晚她在寶雞住了一宿。

    第二天一大早,雞子剛叫過頭遍,她就掂着一根棍子,趁着寒冷的月光,朝西南方向上路了。

     頭一天走了八十裡,住在草涼驿。

    第二天中午趕到了雙石鋪。

    到了雙石鋪北關,遇到一個河南做白鐵活的匠人。

    李麥向他打問“工業合作社”的地址,那人看了看她問:“你是才從河南來吧?” 李麥說:“是的,我有個閨女在裡邊做工。

    來五六年了。

    ” 那人看了看周圍沒有人,小聲說:“大嫂,你來晚了。

    ‘工業合作社’的三個工廠連學校,去年全被趕跑了。

    寶雞憲兵隊下的命令……” 李麥聽到這個消息,像冷水澆頭一般:“為啥把他們趕走?” 白鐵匠又神秘地說:“說他們通這一家。

    ……”他說着,用手指比了個“八”字。

     “裡邊的人都到哪裡去了?” “哪裡都有。

    有的去了延安,有的搬到了甘肅山丹縣。

    ” “山丹縣離這兒有多遠?” “山丹縣遠着哩!少說也有一千多裡。

    在蘭州西邊,快到口外了。

    ” “謝謝您,大叔!我總算問到個真信兒了。

    你那小凳子讓我坐一會兒。

    ” 李麥忽然覺得全身的勁兒全散了。

    她無法再挪動自己的腳步。

     第二天,李麥還是找到了“工業合作社”的舊址,隻見一片殘破泥屋,牆倒屋塌,枯草荒棘,渺沒人迹。

    李麥默默地看着這一片斷牆殘壁,想起自己的女兒嫦娥,就是在這裡吃钣長大的,由不得灑下幾滴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