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拉差車故事
關燈
小
中
大
家裡土地不多,在村裡卻享有很高威望。
老清正在門口接套繩,他結的核桃疙瘩四楞四正,又結實又好看。
海騾子走過來說:“老清叔,收拾套繩啊!”老清擡頭一看他領着兩個國民黨兵來,忙站起來搓了搓手說:“哎,一件舊牛套。
到家裡坐吧。
”騾子說:“不用了。
跟你說個事,這是十四軍的弟兄們,要往漯河開拔,要一輛車。
你準備準備跟他們去吧!” 老清老漢一昕忙說:“哎喲,騾子,我倒糊塗了,上半月我才拉了一次長差,去許昌送軍稂。
怎麼沒過半個月,又輪到我的車了?”海騾子說:“如今事多差稠,早輪過一遍了。
”老清沉思了一下說:“騾子,你們是辦公事的人,我是個莊稼老土,按車牌,你家是十三号,我是十四号,這兩天我也沒見你家車出什麼差,怎麼就輪到我了?” 海騾子笑着說:“你不知道,今天早上才出了一趟差。
去劉集。
” “那是送你閨女回婆家,我見了,一輛轎車子。
’“學校陸老師也在裡邊坐着。
他放麥假回家。
” 老清說:“哦!這五六裡地送閨女捎個教員,也算一趟差?這号差事怎麼老輪不到我的頭上,苦差、長差卻總是輪到我!” 海騾子沉着臉說:“這是按号排的,各憑運氣。
…老清說:“運氣怎麼光認識你家那個大門?……”他正說着,那崔副官早就不耐煩了,他兇煞惡神似地跳過來說:“你這個老家夥!我問你,你抗日不抗日?”老清蛻:“老總,這說不上抗日不抗日,出軍糧、槍款我們沒少交一分!常言說:不患貧而患不均,我們這小農戶吃虧快吃死了!他大騾子大馬十幾條,我就一頭牛犍子。
難道說撩住鼻子往水裡浸,還不叫說話嗎!老天爺長的有眼,這不公道!” 騾子也跳着說:“老清,你嫌不公道,這保長你幹好了!”海老清說:“我沒那臉面!我屁股下沒有那兩頃地!” 兩個人起了高腔,老清老伴和兩個閨女也從家裡趕快跑出來了。
老清嬸勸着海騾子說:“騾子,你别跟他一般見識,他老了,糊塗了。
”大閨女愛愛也推着老清說:“爹!你不會少說一句嗎?你不知道人家有勢力!”小閨女雁雁才十四歲,她還不懂勸架,隻噘着個小嘴暗暗罵着:“死鬼保長!死鬼保長!明天你走路,掉進河裡淹死你!” 兩個人吵了一陣。
藍五、王跑幾個人昕他們越吵越兇,怕老清吃虧,也跑過來拉架。
海騾子臨走時說:“這差車今天是派定了,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吃罷晌午飯套車。
”崔副官也罵着說:“老家夥!我告訴你,你要誤了我們的軍情,我可叫你吃不兜着走!” 兩個人說罷揚長去。
海老清在地下蹲着,這些話他全聽見。
臉紅漲得像霜柿葉一樣,腦子裡嗡嗡直響,他一口氣沒歎出來,一滴淚沒掉出來,像泥胎一樣呆呆地蹲在地上。
晌午,老伴給他端出一碗綠豆面條,拿了兩個大麥面烙餅。
他仍然悶着不吭聲。
老伴說:“你吃吧!你不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有啥理可說哩!你吃吧,後晌還得上路,我去給你烙點馍做幹糧。
”老伴說着進家了,海老清在筐上坐着,仍然沒有吭聲。
“啤——哞——”那條小牡牛的叫聲,吸引了他的目光。
他慢慢地站了起來,輕輕地走近小牡牛,用手撫摸着小牡牛的脊背……這條牛有四尺四、五寸高,長川身子大項領。
四條又粗又短的腿,前胸脯足有一尺半寬,能放下個糧食鬥。
看着它個子這麼大,其實才長一對牙,還不到四歲口。
兩隻眼睛像銅鈴一樣大,兩隻彎角青裡透亮,特别是那一身黃膘毛色,像綢子一樣光亮,最近才脫罷毛,更顯得滾瓜流油,像泥捏面塑一樣的漂亮精神。
兩年前,海老清在三關廟廟會上買這條牛時,它還是個牛犢子,當時又瘦又醜好像骨架沒長在一塊,松松垮垮,走起路來晃晃當當。
老清一到牛市上就注意這個牛犢子,它的前胸脯那麼寬,脖項又那麼長,知道它将來一定是個大胎兒,有力氣,再看看那一雙大而有神的眼睛,也是個好德性兒。
就是腿短一點,不過牛腿短不算病。
常言說:買牛要買抓地虎。
喂上兩年一定能拉張犁獨耙。
就這樣,海老清賣了一季收的四石糧食,再加上平常的積攢,把這個侉牛犢買回家了。
為這條牛,他一家人整整吃了一冬紅芋幹。
牽進村後,街坊們看着它又瘦又醜的樣子,都說海老清這一回失了跟,怎麼把個大鴨子牽回來?可是老清任他們說,隻是笑而不答。
從春天起,春風第一次吹醒了嫩草芽,老清就每天給它割新鮮青草吃。
夏天,圪巴草、抓地龍、圪針芽都是它的好飼料。
每天幹活再累,老清總要給它捎回來一筐。
熱天怕牛上火,自己吃飯做萊都舍不得放鹽,卻總要給牛灑一把。
每年種半畝黑豆,家裡連發一次豆芽都不叫吃,牛卻每天少不了兩大碗豆料。
小牡牛就這樣過了兩個春秋。
經過老清的辛勤照料,小牡牛就像吹糖人吹的那樣,一天一個樣子。
它每天看見老清,也總要親呢地用奶腔“哞!哞!”地叫兩聲,老清樂得心裡像熨鬥熨了一樣。
他眼裡的這條牛簡直成了他的大孩子。
他把一杆白銅水煙袋和銅匠換了一個響銅牛鈴。
每天夜裡牛吃罷草,倒着沫,牛鈴均勻地叮哨叮哨地響着。
在老清聽來,這就是最好的音樂c這條牛去
老清正在門口接套繩,他結的核桃疙瘩四楞四正,又結實又好看。
海騾子走過來說:“老清叔,收拾套繩啊!”老清擡頭一看他領着兩個國民黨兵來,忙站起來搓了搓手說:“哎,一件舊牛套。
到家裡坐吧。
”騾子說:“不用了。
跟你說個事,這是十四軍的弟兄們,要往漯河開拔,要一輛車。
你準備準備跟他們去吧!” 老清老漢一昕忙說:“哎喲,騾子,我倒糊塗了,上半月我才拉了一次長差,去許昌送軍稂。
怎麼沒過半個月,又輪到我的車了?”海騾子說:“如今事多差稠,早輪過一遍了。
”老清沉思了一下說:“騾子,你們是辦公事的人,我是個莊稼老土,按車牌,你家是十三号,我是十四号,這兩天我也沒見你家車出什麼差,怎麼就輪到我了?” 海騾子笑着說:“你不知道,今天早上才出了一趟差。
去劉集。
” “那是送你閨女回婆家,我見了,一輛轎車子。
’“學校陸老師也在裡邊坐着。
他放麥假回家。
” 老清說:“哦!這五六裡地送閨女捎個教員,也算一趟差?這号差事怎麼老輪不到我的頭上,苦差、長差卻總是輪到我!” 海騾子沉着臉說:“這是按号排的,各憑運氣。
…老清說:“運氣怎麼光認識你家那個大門?……”他正說着,那崔副官早就不耐煩了,他兇煞惡神似地跳過來說:“你這個老家夥!我問你,你抗日不抗日?”老清蛻:“老總,這說不上抗日不抗日,出軍糧、槍款我們沒少交一分!常言說:不患貧而患不均,我們這小農戶吃虧快吃死了!他大騾子大馬十幾條,我就一頭牛犍子。
難道說撩住鼻子往水裡浸,還不叫說話嗎!老天爺長的有眼,這不公道!” 騾子也跳着說:“老清,你嫌不公道,這保長你幹好了!”海老清說:“我沒那臉面!我屁股下沒有那兩頃地!” 兩個人起了高腔,老清老伴和兩個閨女也從家裡趕快跑出來了。
老清嬸勸着海騾子說:“騾子,你别跟他一般見識,他老了,糊塗了。
”大閨女愛愛也推着老清說:“爹!你不會少說一句嗎?你不知道人家有勢力!”小閨女雁雁才十四歲,她還不懂勸架,隻噘着個小嘴暗暗罵着:“死鬼保長!死鬼保長!明天你走路,掉進河裡淹死你!” 兩個人吵了一陣。
藍五、王跑幾個人昕他們越吵越兇,怕老清吃虧,也跑過來拉架。
海騾子臨走時說:“這差車今天是派定了,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吃罷晌午飯套車。
”崔副官也罵着說:“老家夥!我告訴你,你要誤了我們的軍情,我可叫你吃不兜着走!” 兩個人說罷揚長去。
海老清在地下蹲着,這些話他全聽見。
臉紅漲得像霜柿葉一樣,腦子裡嗡嗡直響,他一口氣沒歎出來,一滴淚沒掉出來,像泥胎一樣呆呆地蹲在地上。
晌午,老伴給他端出一碗綠豆面條,拿了兩個大麥面烙餅。
他仍然悶着不吭聲。
老伴說:“你吃吧!你不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有啥理可說哩!你吃吧,後晌還得上路,我去給你烙點馍做幹糧。
”老伴說着進家了,海老清在筐上坐着,仍然沒有吭聲。
“啤——哞——”那條小牡牛的叫聲,吸引了他的目光。
他慢慢地站了起來,輕輕地走近小牡牛,用手撫摸着小牡牛的脊背……這條牛有四尺四、五寸高,長川身子大項領。
四條又粗又短的腿,前胸脯足有一尺半寬,能放下個糧食鬥。
看着它個子這麼大,其實才長一對牙,還不到四歲口。
兩隻眼睛像銅鈴一樣大,兩隻彎角青裡透亮,特别是那一身黃膘毛色,像綢子一樣光亮,最近才脫罷毛,更顯得滾瓜流油,像泥捏面塑一樣的漂亮精神。
兩年前,海老清在三關廟廟會上買這條牛時,它還是個牛犢子,當時又瘦又醜好像骨架沒長在一塊,松松垮垮,走起路來晃晃當當。
老清一到牛市上就注意這個牛犢子,它的前胸脯那麼寬,脖項又那麼長,知道它将來一定是個大胎兒,有力氣,再看看那一雙大而有神的眼睛,也是個好德性兒。
就是腿短一點,不過牛腿短不算病。
常言說:買牛要買抓地虎。
喂上兩年一定能拉張犁獨耙。
就這樣,海老清賣了一季收的四石糧食,再加上平常的積攢,把這個侉牛犢買回家了。
為這條牛,他一家人整整吃了一冬紅芋幹。
牽進村後,街坊們看着它又瘦又醜的樣子,都說海老清這一回失了跟,怎麼把個大鴨子牽回來?可是老清任他們說,隻是笑而不答。
從春天起,春風第一次吹醒了嫩草芽,老清就每天給它割新鮮青草吃。
夏天,圪巴草、抓地龍、圪針芽都是它的好飼料。
每天幹活再累,老清總要給它捎回來一筐。
熱天怕牛上火,自己吃飯做萊都舍不得放鹽,卻總要給牛灑一把。
每年種半畝黑豆,家裡連發一次豆芽都不叫吃,牛卻每天少不了兩大碗豆料。
小牡牛就這樣過了兩個春秋。
經過老清的辛勤照料,小牡牛就像吹糖人吹的那樣,一天一個樣子。
它每天看見老清,也總要親呢地用奶腔“哞!哞!”地叫兩聲,老清樂得心裡像熨鬥熨了一樣。
他眼裡的這條牛簡直成了他的大孩子。
他把一杆白銅水煙袋和銅匠換了一個響銅牛鈴。
每天夜裡牛吃罷草,倒着沫,牛鈴均勻地叮哨叮哨地響着。
在老清聽來,這就是最好的音樂c這條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