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關燈
呢?”吉敷自言自語地說着。

    如果全用黑色紙袋的話,即使有血水滲出,也不會太明顯,可以延遲被發現的時間。

     “在同一家報亭裡買六個相同的紙袋太引人注目,恐怕會有危險吧!兇手應該是在不同的報亭分散購買兩種紙袋的。

    鳥取車站的報亭所賣的就有一種以上。

    ” 吉敷突然打斷石田的話說:“等一下,等一下。

    有什麼根據認為紙袋一定是在報亭買的呢?” “因為制造這種紙袋的廠商好像隻供貨給報亭,所以兇手隻能在報亭買到這樣的紙袋。

    ” “什麼?這樣的話不是很奇怪嗎?把屍體裝在從報亭買來的紙袋裡!這種報亭[原文為キオスク,意指車站裡的報亭。

    ]是車站裡才會有的啊!不是嗎?” “是的。

    ” “那在進入車站以前屍體裝在什麼地方呢?” “啊,可以先買紙袋,然後把切割好的屍體裝進紙袋。

    之後再拿到車站就行了。

    ” “是嗎?大概也隻能這麼想了。

    不過為什麼一定要買報亭的紙袋呢?肯定有什麼理由吧!好了,先不管這些。

    紙袋裡除了屍體外還有什麼東西嗎?” “有包裹着屍塊的兩層黑色塑料袋,那是在一般超市就可以買到的垃圾袋……還有塑料膜。

    很像是女人在廚房裡用來包魚或蔬菜的玻璃紙。

    你知道那種東西嗎?單身漢的你大概不清楚吧。

    ” “我知道。

    是一整卷的保鮮膜,對吧?” “不錯。

    屍體的切面被保鮮膜封了起來。

    關于這一點,你有何看法?” “很女性化。

    不是嗎?” “你也這麼認為?好像把廚房用品都拿來用了。

    ” “為什麼要那麼做呢?” “大概擔心氣味引人注意吧。

    畢竟屍體是會腐爛發臭的東西。

    可是,不論是保鮮膜還是黑色塑料袋,都是很容易弄到手的東西,很難成為重要的線索或證據。

    ” “嗯。

    ” “還有報紙。

    把切割好的屍體放進塑料袋裝入紙袋後,再在上面蓋一層報紙。

    那是《G日報》,隻在東京地區發行。

    你知道吧?” “我知道。

    ” “蓋在上面的是晚報,午後出刊,日期是四月二十日。

    ” “二十日?” “是的。

    那好像是《G日報》的作風,十九日下午出刊的晚報上的日期通常是二十日。

    ” “啊,這樣啊。

    ” “由此可見那些報紙是十九日下午在東京買的。

    ” “六個紙袋上的報紙都是那樣嗎?” “是的。

    因為有同樣的版面,所以報紙應該有兩份。

    恐怕是兇手在東京買了兩份這種報紙,然後才來到山陰地區。

    ” “或許是撿到的。

    ” “當然也有那個可能。

    不過,兇手為什麼會用《G日報》呢?可能是因為這個報紙的尺寸比較小,正好可以當紙袋的蓋子,遮掩住裡面的東西。

    如果這樣考慮的話,那麼認為兇手是有計劃地購買《G日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 “的确有道理。

    ” “這就是我的想法。

    ” “那麼,兇手是東京人?” “對。

    ” “還有什麼線索嗎?屍體身上的穿着呢?” “上半身是白色麻質夾克,下半身好像是同樣面料的百褶裙。

    就是下擺可以拉得很寬的那種。

    白色夾克的裡面是藍色的罩衫,罩衫下的内衣似乎相當高級,可以說死者原本是一個時髦的女性。

    ” “她身上穿的是成衣嗎?” “沒錯。

    可是衣服上的商标或制造商之類的标記全部被剪掉了。

    ” “果然是個細心的家夥。

    ” “如今麻料的衣服到處都有,所以大概很難從衣着這條線索去追查死者的身份。

    連是哪家服裝公司的産品都無法得知。

    ” “嗯。

    哪一家公司的産品都不知道的話更别想知道是賣給誰的了。

    ” “可不是嗎。

    如果是非常貴的高級品或許可以另當别論,可是死者身上的衣服很普通,很難由此推論出死者的出身或職業。

    ” “沒有飾品、身份證明、錢包或所有物之類的東西嗎?” “完全沒有。

    兇手沒有留下任何線索。

    ” “連衣服上的商标都會剪掉的人肯定不會留下可以讓人追查的線索。

    從如此細心這點看來,越來越讓人覺得這是女人的行為了。

    ” “屍體身上沒有受到暴力迫害的痕迹。

    從這點來看,也是。

    ” “嗯。

    對了,死者身上有什麼特征嗎?例如痣、疣、胎記、手術疤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