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法日記(胎記)(明德二辛未三月二十四始之)

關燈
源豪記 一。

    名義事。

    胎者。

    初起所謂如來所起處。

    梵雲羯縛俱舍。

    羯縛胎。

    俱舍藏也。

    又胎者世界義。

    藏者包含義也。

    意胎理性。

    沙汰故。

    萬法理内含藏義也。

    金智體顯形故。

    胎理為面。

    然互理智可具足也青龍軌雲。

    欲結印。

    敬白十方三世諸佛。

    我等下輩愚鈍凡夫持此印事。

    蚊蟻如掌須彌。

    但願諸佛加護我成無上正覺。

    此文總行法住心也。

    古或合掌或捧香呂。

    行法已前誦此文(雲雲) 一。

    建立道場等。

    如十八道 一。

    上廁作法。

    委别作法有之。

    常略作法。

    右拳立大指。

    唵俱噜馱那吽惹明誦。

    加持五處。

    頂上赤色●字觀。

    是烏瑟沙摩明王印明也。

    此明王亦名觸穢金剛。

    亦名除不淨天也。

    佛法行人到廁時。

    鸠盤荼鬼祀不淨行人穢也。

    結誦此印明。

    彼鬼類穢事無之。

    廁口乍立可結誦。

    此尊擔故。

    不着袈裟用之也 一。

    分土洗淨作法。

    是上廁作法一具事也。

    三聚土五聚土等作法有之。

    委律家沙汰之。

    真言方如此。

    作法蘇悉地經疏委見” 一。

    加持衣乃至三部。

    全如十八道 一。

    遣除身中印。

    此印相異說有之。

    二頭指乍叉三遍上下。

    或二頭開印下サクル也。

    現用前說用也。

    文略去雲。

    身中ヒナヤ迦サクル義也。

    文選略去ヲヒヤカスト讀也。

    虎口大指頭指俣雲。

    此印常行法略也 次。

    持珠杵入堂本尊阿字本不生觀者。

    佛阿字本不生理達給也。

    衆生雖處阿字理内。

    未顯此理。

    仍今修三密行。

    歸阿字本不生理也。

    歸本不生理名成佛。

    迷不生理名凡夫也。

    本有具足非始可得法故。

    本不生雲也。

    非思議思量分域故。

    名不可得也。

    步步踏蓮華者。

    煩惱泥水出。

    覺悟蓮華開敷。

    故實果成就也。

    釋尊初生時。

    十方七步。

    蓮花如受? 一。

    前方便胎藏儀軌不說其印明。

    故蘇悉地前方便。

    印明借用也。

    戒壇上綱以後如此用也。

    戒壇上綱者。

    戒壇房阿阇梨智淵禦事也 一。

    加持供物不動印明。

    右手刀印。

    曩マサマンタハサラナン含明加持之。

    名不動一字咒。

    然常所用。

    取杵枳哩枳哩明加持之也。

    不動胎辨事故出之 一。

    光澤次手磨祈願。

    全如十八道。

    加持香水已下。

    至光澤名前方便也 一。

    護摩時此次二印者。

    羯磨金剛輪二印也。

    護摩粥飯等供物多故。

    加二印明鄭重加持意也。

    仍前方便所屬也。

    故二印次手磨祈願用也 次。

    啟白神分供養文唱禮啟白池上禦作。

    山門三流大略通用物也。

    初行開白計用之也。

    供養文唱禮初行時。

    三時若初夜計用之。

    唱禮胎藏出。

    警發地神所有之。

    仍受地一具事也 次。

    警覺三遍上下雲。

    其義分如十八道沙汰已上二十四日 一。

    九方便事。

    九通名方便事。

    行法前後方便故。

    或依此方便力得真實功德故也。

    九方便印明。

    即胎藏八葉九尊印明也。

    初作禮普賢。

    乃至回向大日也。

    五悔九方便。

    開合異也。

    又天台五悔普賢十願。

    真言家五悔九方便同意也。

    以九方便配當普賢十願樣。

    作禮方便治慢心。

    普賢禮敬諸佛願也。

    出罪方便治業障。

    忏悔業障願也。

    施身方便治悭貪。

    廣修供養願也。

    發菩提心方便治小乘心。

    恒順衆生願也。

    随喜方便治嫉妒心。

    随喜功德願也。

    稱贊如來願合也。

    勸請方便治謗法罪。

    成十轉法輪願。

    奉請方便治穢濁心。

    成諸佛住所願也。

    回向方便治偏小心。

    普皆回向願也。

    如此配當意。

    禮敬等五文面分明也。

    以稱贊攝随喜事。

    随喜必贊歎也。

    以供養攝施身事。

    凡施有三種。

    身命财也。

    以施身命财攝也私雲。

    忏悔者。

    忏者前顯也。

    悔者後罪悔也。

    仰也私雲。

    仰雲。

    菩提心方便印不散。

    随喜方便印移也私雲。

    出罪印橫印也。

    總橫豎手持三印明可分别也(手持豎橫)分别如此。

    共不雲印常豎用口傳也私雲。

    惠心慶祚知音禦。

    惠心禦臨終事。

    我極樂久住菩薩。

    化緣既盡。

    還歸本處。

    慶祚入定内告禦臨終禦物語也作禮方便。

    先結印誦漢語。

    次誦真言後唱梵号也。

    梵号别尊行時。

    其尊梵号可取替也。

    然大日通用無失。

    印當心頂上散也。

    總所置不雲。

    印當心散所不雲。

    頂上散也。

    都率生起雲。

    欲修萬行故。

    先禮三寶(雲雲)此作禮文言儀軌無之。

    大日經第七卷文借用也。

    歸命十方正等覺。

    總舉諸佛。

    三世一切具三身。

    别舉三身。

    仍此二句佛寶也。

    歸命一切大乘法法寶。

    歸命不退菩提衆僧寶也。

    菩提衆雲内苦薩聲聞合也。

    菩提者覺義故。

    得覺僧寶舉也。

    仍佛法僧三寶禮。

    歸命諸明真實言者。

    是真言禮意也。

    真言者。

    真語如語不妄不違義故。

    真言雲也。

    明咒真言名異。

    其義分同也。

    明者除暗遍明義也。

    依此真言除煩惱暗故也。

    咒者佛法未來漢土時。

    世間咒禁法有之。

    能現神變。

    真言施效驗事。

    少分彼相似。

    故世間名咒也。

    真言者。

    如來真實語故真雲也。

    歸命一切諸密印者。

    諸手印也。

    先禮三寶禮印明也。

    以身口意清淨業者。

    禮拜三業禮有之也。

    五體投地身禮雲。

    口唱佛名雲音禮。

    意觀佛功德。

    觀禮真實名也。

    以三業殷勤禮成也。

    結印誦漢語。

    真言次合掌唱梵号事有之。

    然常現用梵号悉印唱之也 次。

    出罪方便禮三寶畢即修善。

    善有二種。

    謂止行也。

    忏悔等止善也。

    歸依等行善也。

    身口意三業所作罪貪欲恚癡者。

    貪嗔癡三毒煩惱根本故出主。

    一切煩惱自此三起。

    此三當縮貪欲一煩惱也。

    法華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說故也。

    三業所作三毒煩惱。

    于三寶禦前忏悔。

    于佛正法賢聖僧者三寶也。

    父母二師者。

    世間出世二師也。

    即真俗師有之。

    真者法門師。

    俗者文字并俗書等師也。

    出罪者忏悔也。

    忏者以前罪顯義。

    悔者昔罪悔義也。

    忏悔事理二有之。

    理忏悔者普賢經所說。

    端座思。

    實相衆罪如霜露我心自空罪福無主。

    是名理忏悔。

    事忏悔者。

    思實相觀解難成者。

    以身口二行助意業也。

    身行禮拜。

    口唱名号。

    此等事忏悔也。

    事理二中。

    以理名真言忏悔。

    真言教意。

    手結滅罪印。

    口唱摧惡真言。

    意觀無住本尊。

    三業同時忏悔。

    具三密清淨德也。

    一切諸法。

    悉阿字第一義法體也。

    妄想被覆依不辨此道理。

    六道受苦也。

    諸法本不生解時。

    妄想當體歸實相一理也。

    本實相與妄想各别無之。

    不覺時諸法悉妄想。

    覺畢諸法悉實相妙理也。

    自此之前。

    我等皆名邪見人也此意也。

    此印名大慧刀印事。

    總名大慧刀印印多之。

    此印頭大所撚惠刀雲。

    劍形名刀。

    如今頭大撚形名刀也 次歸依方便滅罪障生善業故。

    忏悔次歸依成也。

    歸者歸命。

    依者依怙也。

    三寶歸命三義有之。

    一誠心。

    二惠形。

    三歸命也。

    行者至誠必感應道交義也。

    作禮恭敬義。

    歸依随從義也。

    譬世間見高貴人成恭敬心。

    強不随從。

    恭敬上随從殷勤義也。

    南無者歸命語。

    三種常身法報應三身也。

    正法藏法寶也。

    勝願菩提大心衆僧寶也。

    仍三寶歸依言也。

    法寶名正法藏事。

    正者直嫌邪言也。

    法者軌則也。

    所謂不可作罪道理曰修善道理皆軌則顯也。

    藏恒沙法門含藏故也。

    仍法寶正法藏名也。

    大心衆者。

    菩薩乘也。

    發大菩提心名菩薩故也已上二十五日 普賢十願者。

    一禮敬諸佛。

    二稱贊如來。

    三廣修供養。

    四忏除業障。

    五随喜功德。

    六請佛住世。

    七請轉法輪。

    八常随佛學。

    九恒順衆生。

    十普皆回向。

    天台五悔者。

    仰雲。

    九方所可入也。

    一忏悔。

    二勸請。

    三随喜。

    四回向。

    五發願 次施身方便。

    歸三寶終故。

    以身供佛。

    若以三業為己有增惡業煩惱。

    仍獻如來如教行歸善故歸依次有施身也。

    我身依供佛。

    自身本尊一體成也。

    是顯真實志成無上佛果義也。

    割股與眼投全身。

    皆施身方便意也。

    我淨此身離諸垢者。

    供佛身故。

    光成清淨而後非現在依身。

    三世三業供。

    三世常住身得意也。

    用獨古印事獨古有摧破用。

    仍摧破煩惱業奉獻諸佛 次發菩提心方便。

    此印縛定印也。

    但大指不縛相柱也。

    前以身供佛。

    是上求菩提下化衆生義也。

    菩提心無上大乘種子也。

    依發菩提心。

    我身佛身一體成法深理覺故。

    名發菩提心。

    菩提心者大慈悲心也。

    利衆生事。

    以大慈悲為本故。

    常當利益諸含識雲。

    含識雲衆生事故。

    觀經雲何得悟必發慈悲也。

    觀不思議境次起慈悲心安之即此意也 次随喜方便。

    發上求菩提下化衆生菩提故。

    諸佛菩薩随喜給。

    衆生少善根漸次修行可作佛故。

    皆悉随喜。

    種種善根方便力者。

    大小乘作善真言教意普門海會利益。

    悉是方便也。

    方便為究竟故。

    以衆生利益方便。

    諸佛究竟給也。

    大日經三句菩提心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說給是也 次勸請方便衆生修善依佛說教故。

    請轉法輪也。

    佛住世說法利生給請。

    是真實大悲利物也。

    恒以大雲降法雨雲覆慈悲大雲灑佛法雨。

    衆生各得益也 次奉請方便。

    此印結橫印也總橫印豎印手持印有之。

    橫印橫持之。

    豎印指末少舉持之。

    手持印指末向上結也。

    手持印可名豎印。

    自古如此口傳來也。

    真言一遍間三返招也。

    勸請次有奉請事。

    轉法輪要樞以在纏苦身令得出纏法身義也。

    具奉請法身方便雲也。

    我身中雖具足本有法身。

    性德修德一緻得真實功德義也。

    所住處者。

    舉行者住處。

    所集身者。

    舉行者依身。

    無垢處者清處。

    法界身者清身義也。

    故依報正報清淨安住無上菩提為奉請方便意也。

    諸法雖廣不出色心二法。

    色法土也。

    心法身也。

    仍身土雲色心也。

    是名依報正報。

    色心二法。

    縮歸心一法也。

    發心雲即心法也。

    色心二法廢立顯密似各别。

    其深旨可同。

    一切衆生色心實相等文。

    能能可案事也 次回向方便以前八善根等皆回向。

    回向者回衆善向大菩提義也。

    無善衆生以我善施彼衆生。

    仍住自他平等思。

    名真實回向也。

    回向與發願。

    大都其意同也。

    然誓期所求。

    發願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