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
關燈
小
中
大
之園,園在國城外,其地平正,樹木郁茂,最為适宜。
太子謂之曰:“卿若以黃金布滿其地,侯當相與。
”須達如其言,以金密布,僅餘少地。
太子曰:前言戲耳,返其金即施以園。
須達不可,國人亦以太子無戲言反難。
太子不得已,曰:“止,勿更出金,園屬卿,樹屬我,可乎?”須達從之。
舍成,遂以二人之名連合樹園名之。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 此第六,明同聞衆也。
比丘、梵語,華言乞士。
有二義:(一)乞佛法以資心,(二)乞食物以資身。
大者,比丘中具大德大名聞者也。
衆者,僧也。
僧非個人之名,四人以上謂之僧,彷佛一團體之謂。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俱,共住義。
千二百五十人,即共住大比丘衆之總數也。
過去現在因果經雲:“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師徒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連師徒各一百人,共千二百五十人也。
”然法會聽衆本不可以數計,此衆先本外道,見佛在先,得度亦在先,因感佛之鴻恩——度其出離三界,解脫生死——,故常随行藉以報恩也。
以上六事具足,義乃完成。
其往迹均彰彰可考,确非阿難之所杜撰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 色身與法身之關系既如上述,雲何如來有所說法耶?故告須菩提雲:“汝勿謂如來法身有所說法,若有人雲如來法身有所說法,則是起心動念,有所取着,妄想分别,即為謗毀如來,不能了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如來者,諸法如義,雖說法實無法可說,假名之為說法也。
須菩提以了達生空之智慧為命,故雲慧命須菩提。
啟白佛言:“此雖說無所說之法如是,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衆生與佛無二無别,故雲彼非衆生;隻因未具足了悟,所以非不衆生也。
”故三界九地之衆生,莫不具金剛般若無上妙慧之種子,所以如來說非衆生;因金剛般若妙慧種子尚未顯現,所以如來說名為衆生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尊以身口意三業教化衆生,前途行乞食,是遊行教化,即身教化也;入定說法,即口教化也;令衆生依說修行,得無上菩提,是意教化也。
深恐大衆執著,虛妄分别,不能了達諸法實相,故重重破遣。
前雲相好非即法身,破執身業也;雲如來實無所說,破執語業也;茲雲得無所得,破執意樂也。
須菩提雖了達如來即諸法如來,即無上菩提,固得無所得,而心中猶不能十分釋然,故啟白佛言:“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即印可曰:“如是,如是,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即是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若我有一毫之得,則即是不得,不名無上菩提。
以畢竟無得,乃是得無上菩提,是名為無上菩提也。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 此分緊承上分,複告須菩提雲:“此得無所得之法,平等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無有 高下之殊,是名無上正等正覺,是即金剛般若波羅蜜也。
以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修行六度萬行之善法,即得此無上正等正覺。
所言善法者,無有自體可得,亦不可執以為實,故曰非善法;但如法而名,故名為善法也。
”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 上明修善法得菩提,當知金剛般若外無善法,修善法即是受持般若波羅蜜經。
故世尊告須菩提雲:“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相等高大之七寶積聚,有人持用布施,其所得福德固屬甚多,較之受持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或為他人說,所得之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一,其持經福德之多為何如耶!蓋七寶布施是财施,是修福;持經自利利他是法施,是福慧雙修,所以此持經之福德,勝于彼七寶布施之福德也。
”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
’須菩提!莫作是念。
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太子謂之曰:“卿若以黃金布滿其地,侯當相與。
”須達如其言,以金密布,僅餘少地。
太子曰:前言戲耳,返其金即施以園。
須達不可,國人亦以太子無戲言反難。
太子不得已,曰:“止,勿更出金,園屬卿,樹屬我,可乎?”須達從之。
舍成,遂以二人之名連合樹園名之。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 此第六,明同聞衆也。
比丘、梵語,華言乞士。
有二義:(一)乞佛法以資心,(二)乞食物以資身。
大者,比丘中具大德大名聞者也。
衆者,僧也。
僧非個人之名,四人以上謂之僧,彷佛一團體之謂。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俱,共住義。
千二百五十人,即共住大比丘衆之總數也。
過去現在因果經雲:“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師徒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連師徒各一百人,共千二百五十人也。
”然法會聽衆本不可以數計,此衆先本外道,見佛在先,得度亦在先,因感佛之鴻恩——度其出離三界,解脫生死——,故常随行藉以報恩也。
以上六事具足,義乃完成。
其往迹均彰彰可考,确非阿難之所杜撰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 色身與法身之關系既如上述,雲何如來有所說法耶?故告須菩提雲:“汝勿謂如來法身有所說法,若有人雲如來法身有所說法,則是起心動念,有所取着,妄想分别,即為謗毀如來,不能了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如來者,諸法如義,雖說法實無法可說,假名之為說法也。
須菩提以了達生空之智慧為命,故雲慧命須菩提。
啟白佛言:“此雖說無所說之法如是,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衆生與佛無二無别,故雲彼非衆生;隻因未具足了悟,所以非不衆生也。
”故三界九地之衆生,莫不具金剛般若無上妙慧之種子,所以如來說非衆生;因金剛般若妙慧種子尚未顯現,所以如來說名為衆生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尊以身口意三業教化衆生,前途行乞食,是遊行教化,即身教化也;入定說法,即口教化也;令衆生依說修行,得無上菩提,是意教化也。
深恐大衆執著,虛妄分别,不能了達諸法實相,故重重破遣。
前雲相好非即法身,破執身業也;雲如來實無所說,破執語業也;茲雲得無所得,破執意樂也。
須菩提雖了達如來即諸法如來,即無上菩提,固得無所得,而心中猶不能十分釋然,故啟白佛言:“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即印可曰:“如是,如是,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即是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若我有一毫之得,則即是不得,不名無上菩提。
以畢竟無得,乃是得無上菩提,是名為無上菩提也。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 此分緊承上分,複告須菩提雲:“此得無所得之法,平等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無有 高下之殊,是名無上正等正覺,是即金剛般若波羅蜜也。
以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修行六度萬行之善法,即得此無上正等正覺。
所言善法者,無有自體可得,亦不可執以為實,故曰非善法;但如法而名,故名為善法也。
”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 上明修善法得菩提,當知金剛般若外無善法,修善法即是受持般若波羅蜜經。
故世尊告須菩提雲:“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相等高大之七寶積聚,有人持用布施,其所得福德固屬甚多,較之受持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或為他人說,所得之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一,其持經福德之多為何如耶!蓋七寶布施是财施,是修福;持經自利利他是法施,是福慧雙修,所以此持經之福德,勝于彼七寶布施之福德也。
”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
’須菩提!莫作是念。
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