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殿觀音
關燈
小
中
大
谷者疑煩惱也。
粥者我等乳味十二因緣根源煩惱也。
散香者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也。
燒香者煩惱所斷也。
燈明者佛智明了義。
阏伽者。
于大圓鏡智上。
浮見來生佛果菩提。
華行者莊嚴具足也。
五瓶者五智也。
大杓者金剛薩埵也。
故以兩手合掌。
受大日說法體也。
小杓者大日也。
圓滿覺者體也。
酌三度入大杓。
受大日說法。
能知意也。
火箸守護使也。
煩惱惡黨燒害也。
标者開●字門戶。
行者出入法界宮意也。
五色糸者五智五佛也。
四撅者。
捧四佛幢煩惱菩提差别意也 一胎藏界曼荼羅十三大院 一中台大日。
行者心王大日二自大日上方遍知院者。
行者所具本不生智也三其上釋迦院者。
行者說法智德也四其上方文殊院者。
行者頂上大智也五自大日下方五大院者。
行者嗔恚也六其下方虛空藏院者。
行者福智也七其下方蘇悉地院者。
行者妙成就法也八自大日左方薩埵院者。
行者薩埵也九其以外除蓋障院者。
行者斷惡修善也十自大日右觀音院者。
大悲口也十一地藏院。
行者能生寶珠也明知。
現圖曼荼羅者。
以法界萬藏分十三雲十三重曼荼羅。
皆一切衆生色心二法也。
十三大院不足。
雖雲有十三大院。
見現圖曼荼羅品。
有十一院。
于胎曼荼羅有二義。
一者現圖曼荼羅者。
善無畏三藏。
北天竺佉馱羅國金粟王塔本居住給時。
金粟王我授大法給(雲雲)于時三藏為授之。
故見大日經十萬頌三百卷。
文廣博義理深廣也。
故可授之無才學。
故取置大日經。
獨向闇夜觀想雲。
我三藏以如是迷文理。
不達此經義。
末世弟子。
以何得知之。
向天乞聖加被。
時于虛空中。
現金色曼荼羅。
今世流布曼荼羅是也。
三藏圖之。
名現圖曼荼羅。
前後四重。
左右三重。
無千手及一百八臂二菩提院。
隻十一重曼荼羅也。
不合經說十三重曼荼羅。
以其佛菩薩銘。
及印明等錄别卷。
是大日經第七卷是也。
供養法卷也。
明阿阇梨所傳曼荼羅者。
大日經所說四重十三重曼荼羅也。
八千手及一百八臂二院。
現圖曼荼羅也。
于現圖曼荼羅。
示現上首許。
故佛菩薩少也。
明知。
阿闇梨所傳曼荼羅者。
自大日如來至今。
傳經中曼荼羅義理來故。
是圖繪曼荼羅義分也。
四明曼荼羅會釋者。
于現圖曼荼羅。
不足二院雖有十一重。
得口傳時。
普合經說。
十三重曼荼羅也。
其故于虛空藏院左方。
有一百八臂。
右方有千手。
明知。
院數雖無二院。
有其主二人。
故具有十三重也。
若爾不居本院。
有虛空藏左右。
有不審。
其故此二菩薩者。
求福衆生多故。
現千手成一切本望。
求智慧故。
現一百八臂。
此二菩薩。
大日福智二嚴也 一。
曼荼羅出現時代 大唐開元八年。
金剛智三藏。
持金剛界曼荼羅。
自光明國一行庵室來。
善無畏三藏。
持胎藏曼荼羅。
自摩诃陀國一行庵室來。
互師資相承以來。
兩界曼荼羅一具流布。
故胎藏曼荼羅者。
善無畏所持所學也。
金剛界曼荼羅者。
金剛智所學也 一。
曼荼羅别名事 一。
法界曼荼羅者。
法界别名也。
以法界萬法分十三種。
名十三重曼荼羅也 二。
都壇曼荼羅者。
有主伴高下。
住各各本有薩埵。
今世流布現圖曼荼羅。
是順十界平等義是也 三。
都外别壇者。
以胎藏界曼荼羅中随樂本尊立别壇修之。
于此有二義。
一變大日成随樂本尊觀是也。
二取中台大日置寶幢位。
佛左方。
以随樂本尊置中台修之 四。
大悲壇者。
灌頂時壇也。
去高高聖位。
令薄地凡夫登壇。
是大悲至極位也 五。
秘密壇者。
以諸尊中三摩耶形。
随意樂立别壇修之。
不動劍。
觀音蓮華等是也” 六。
成就壇者。
以夢想感得三摩耶形。
立别壇修之 七。
現圖曼荼羅者。
依善無畏祈誓。
現虛空中。
故雲現。
圖之置雲現圖 八。
随機曼荼羅者。
善無畏相應末世機根現給祈。
故雲随機曼荼羅也 九。
嘉會壇曼荼羅者。
灌頂時生當導師故。
為諸佛等随喜雲嘉。
為守護集會方雲會。
故雲嘉會壇曼荼羅也 十。
東曼荼羅者。
胎藏界曼荼羅也 十一。
因曼荼羅者。
胎藏界以本有薩埵為面故 十二。
蓮華曼荼羅 十三。
阿阇梨所傳曼荼羅者。
大日經所說十三重曼荼羅是也 十四。
轉字品曼荼羅者。
以胎藏界諸尊。
說種子曼荼羅是也 于此等中。
現圖随機大悲東方曼荼羅因曼荼羅。
一向限胎藏界曼荼羅。
不通金剛界曼荼羅也。
自餘皆通兩部曼荼羅 明曼荼羅色者。
胎藏界虛空示現曼荼羅者。
悉皆金色也。
今世流布曼荼羅。
善無畏虛空示現曼荼羅一性也。
書五色有不審者惠果和尚時。
引改金色書五色。
以金色攝五色。
萬物生長初具破時黃色也。
後成五色。
金色者。
五色
粥者我等乳味十二因緣根源煩惱也。
散香者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也。
燒香者煩惱所斷也。
燈明者佛智明了義。
阏伽者。
于大圓鏡智上。
浮見來生佛果菩提。
華行者莊嚴具足也。
五瓶者五智也。
大杓者金剛薩埵也。
故以兩手合掌。
受大日說法體也。
小杓者大日也。
圓滿覺者體也。
酌三度入大杓。
受大日說法。
能知意也。
火箸守護使也。
煩惱惡黨燒害也。
标者開●字門戶。
行者出入法界宮意也。
五色糸者五智五佛也。
四撅者。
捧四佛幢煩惱菩提差别意也 一胎藏界曼荼羅十三大院 一中台大日。
行者心王大日二自大日上方遍知院者。
行者所具本不生智也三其上釋迦院者。
行者說法智德也四其上方文殊院者。
行者頂上大智也五自大日下方五大院者。
行者嗔恚也六其下方虛空藏院者。
行者福智也七其下方蘇悉地院者。
行者妙成就法也八自大日左方薩埵院者。
行者薩埵也九其以外除蓋障院者。
行者斷惡修善也十自大日右觀音院者。
大悲口也十一地藏院。
行者能生寶珠也明知。
現圖曼荼羅者。
以法界萬藏分十三雲十三重曼荼羅。
皆一切衆生色心二法也。
十三大院不足。
雖雲有十三大院。
見現圖曼荼羅品。
有十一院。
于胎曼荼羅有二義。
一者現圖曼荼羅者。
善無畏三藏。
北天竺佉馱羅國金粟王塔本居住給時。
金粟王我授大法給(雲雲)于時三藏為授之。
故見大日經十萬頌三百卷。
文廣博義理深廣也。
故可授之無才學。
故取置大日經。
獨向闇夜觀想雲。
我三藏以如是迷文理。
不達此經義。
末世弟子。
以何得知之。
向天乞聖加被。
時于虛空中。
現金色曼荼羅。
今世流布曼荼羅是也。
三藏圖之。
名現圖曼荼羅。
前後四重。
左右三重。
無千手及一百八臂二菩提院。
隻十一重曼荼羅也。
不合經說十三重曼荼羅。
以其佛菩薩銘。
及印明等錄别卷。
是大日經第七卷是也。
供養法卷也。
明阿阇梨所傳曼荼羅者。
大日經所說四重十三重曼荼羅也。
八千手及一百八臂二院。
現圖曼荼羅也。
于現圖曼荼羅。
示現上首許。
故佛菩薩少也。
明知。
阿闇梨所傳曼荼羅者。
自大日如來至今。
傳經中曼荼羅義理來故。
是圖繪曼荼羅義分也。
四明曼荼羅會釋者。
于現圖曼荼羅。
不足二院雖有十一重。
得口傳時。
普合經說。
十三重曼荼羅也。
其故于虛空藏院左方。
有一百八臂。
右方有千手。
明知。
院數雖無二院。
有其主二人。
故具有十三重也。
若爾不居本院。
有虛空藏左右。
有不審。
其故此二菩薩者。
求福衆生多故。
現千手成一切本望。
求智慧故。
現一百八臂。
此二菩薩。
大日福智二嚴也 一。
曼荼羅出現時代 大唐開元八年。
金剛智三藏。
持金剛界曼荼羅。
自光明國一行庵室來。
善無畏三藏。
持胎藏曼荼羅。
自摩诃陀國一行庵室來。
互師資相承以來。
兩界曼荼羅一具流布。
故胎藏曼荼羅者。
善無畏所持所學也。
金剛界曼荼羅者。
金剛智所學也 一。
曼荼羅别名事 一。
法界曼荼羅者。
法界别名也。
以法界萬法分十三種。
名十三重曼荼羅也 二。
都壇曼荼羅者。
有主伴高下。
住各各本有薩埵。
今世流布現圖曼荼羅。
是順十界平等義是也 三。
都外别壇者。
以胎藏界曼荼羅中随樂本尊立别壇修之。
于此有二義。
一變大日成随樂本尊觀是也。
二取中台大日置寶幢位。
佛左方。
以随樂本尊置中台修之 四。
大悲壇者。
灌頂時壇也。
去高高聖位。
令薄地凡夫登壇。
是大悲至極位也 五。
秘密壇者。
以諸尊中三摩耶形。
随意樂立别壇修之。
不動劍。
觀音蓮華等是也” 六。
成就壇者。
以夢想感得三摩耶形。
立别壇修之 七。
現圖曼荼羅者。
依善無畏祈誓。
現虛空中。
故雲現。
圖之置雲現圖 八。
随機曼荼羅者。
善無畏相應末世機根現給祈。
故雲随機曼荼羅也 九。
嘉會壇曼荼羅者。
灌頂時生當導師故。
為諸佛等随喜雲嘉。
為守護集會方雲會。
故雲嘉會壇曼荼羅也 十。
東曼荼羅者。
胎藏界曼荼羅也 十一。
因曼荼羅者。
胎藏界以本有薩埵為面故 十二。
蓮華曼荼羅 十三。
阿阇梨所傳曼荼羅者。
大日經所說十三重曼荼羅是也 十四。
轉字品曼荼羅者。
以胎藏界諸尊。
說種子曼荼羅是也 于此等中。
現圖随機大悲東方曼荼羅因曼荼羅。
一向限胎藏界曼荼羅。
不通金剛界曼荼羅也。
自餘皆通兩部曼荼羅 明曼荼羅色者。
胎藏界虛空示現曼荼羅者。
悉皆金色也。
今世流布曼荼羅。
善無畏虛空示現曼荼羅一性也。
書五色有不審者惠果和尚時。
引改金色書五色。
以金色攝五色。
萬物生長初具破時黃色也。
後成五色。
金色者。
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