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觀音法事
關燈
小
中
大
面寂靜。
東方之大圓鏡智功德。
不動佛本來寂靜義也。
右邊三面威怒。
南方平等性智功德。
以降伏為體。
左邊三面利牙。
西方妙觀察智功德。
以說法為體。
後一面笑怒。
北方成所作智功德。
以事業為體。
最上一面不二法界智中台大日也。
五相五智五佛功德法門也。
本面外十面又十一面此不同。
總十一面者。
為成十二面。
總體加十面十一面表十二因緣。
十二月。
十二時等也。
印金剛合掌為十一面。
加行者一面為十面也。
十一面金剛合掌。
十指者。
是五凡五聖。
十界恒沙功德。
自身曼荼羅故名金剛。
十界依正法性大日故名金剛。
故合十指爪掌。
表本有十界。
胎藏義也。
自身面上表五智圓滿。
金界也。
面上五智如前。
各頭冠中皆有化佛(文)化佛阿彌陀也。
阿彌陀為度十界。
入觀音大慈三摩地。
發無緣大悲也。
真言教心。
必雖不唱名号。
不仰誓願。
十界悉預觀音利益。
是阿彌陀攝化也。
非情草木待雨露之緣。
不妄四季。
華開實結。
皆阿彌陀利益也。
彌陀佛理智功德開成觀音勢至。
此二菩薩成日月。
利益無邊 四臂事 右第一念誦。
大日如來根本智。
是大圓鏡智(東方)第二施無畏。
大日如來三業化用。
施甘露也。
此印名施甘露印。
此大供養義也。
成所作智(北方)左第一蓮華表自性清淨。
是蓮華部觀音體也。
妙觀察智(西方)第二軍持。
如意寶珠義。
萬法出生體也。
平等性智(南方)即四智也。
加總體成法界圓滿尊也 此尊白肉色事 理色赤色。
智色白色也。
此尊理智不二色。
衆生白淨信心紙上。
染諸佛大悲深重赤色雲是也。
白肉色金也。
赤肉色胎也。
衆生拔苦意也。
智是勝故。
以白肉色表之。
不二色也。
雖似世俗悉地。
我朝佛法今日留利衆生事。
此尊力也 馬頭觀音法事 種子。
●三形。
馬頭 ●降伏之義。
字體●。
因業不可得義也。
萬行諸因皆悉●字功德也。
九界悉因也。
設佛界權佛乘于。
●字體也。
諸因體不可得也。
知法爾常住功德圓滿也時如實知自心之位也。
言即身成佛也。
成佛言加持門之義。
自性德前即一具輪圓曼荼羅見。
●(本不生)●(因業不可得)●(損減不可得)●(吾不可得)四字合成字也。
本不生不可得故。
覺諸佛自性。
因不可得故。
知諸法具德。
損減不可得故。
摧伏諸障。
吾我不可得故。
覺知諸法圓明也 三形事 馬頭者。
馬幹口求食無餘念。
故法華經但念水草。
餘無所知(文)晝夜不眠求食不止。
此菩薩亘晝夜十二時。
愍念衆生心不止。
如疲馬念水草。
入馬頭三摩地給也。
衆生煩惱猛火盛。
法性之智水幹。
爰灑觀音大悲法水。
潤煩惱垢染幹地。
草木等無情。
願泠濕得滋潤。
皆觀音大悲拔苦與樂也。
此馬嚼折一切食物。
降伏門。
嚼合諸味合一味。
敬愛門。
依食身心安穩息災。
身心安樂諸德具足。
增益門也。
此四德四智也。
鈎召通四種也。
啖食六道四生惡業煩惱。
令成菩提妙果。
如思疲馬之水草。
亘三世無廢退。
啖食始覺修生之萬行萬善。
妄心所起之一切諸法。
令成法性一味功德。
大日輪果德。
本有胎藏義理也。
是遠離生死理智之因果。
令為法爾常住一味也。
馬頭三摩地住。
我心即住觀音大悲心空。
于一切衆生。
施拔苦與樂之利益。
發無緣之大悲成就法爾無作覺德。
一切衆生依此觀音大悲之利益。
初白淨信心開發。
得自性清淨之功德智慧圓滿 根本印事 二大目。
二火鼻。
二水舌。
二小唇也。
啖食功能如上。
大日疏雲。
何耶揭利婆。
此言馬頭。
口食啖諸障。
成猛威勢。
蓮華部忿怒持明王也(文)惠心僧都禦房老翁來問雲。
馬頭頂上馬何馬乎。
僧都答雲。
臨時不覺悟。
後日可勘申。
七日後可有來臨(雲雲)如約束有七日重來。
僧都言。
馬頭頂上馬疲母馬也。
翁雲。
神妙也(雲雲)我令存其義。
僧都雲。
君誰人乎。
翁雲。
世人十禅師申。
忽然不見(雲雲)觀音皆慈悲體也。
而馬頭觀音為降伏尊。
三面忿怒身色。
赤色降伏相也。
降伏忿怒明王者。
其體觀音故。
名為馬頭觀音也 如意輪觀音法事 種子。
●●●三形。
青蓮 華上三辨寶珠。
●●●三字身口意三密也。
左●身。
右●語。
●意也。
●配意。
心内第七識翻意。
此●字翻心配意。
就中第六識意識也。
此意者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阿彌陀也 六臂事 六臂表六道。
右第一思惟表地獄。
以右手受右面。
是憐愍受苦深重衆生心也。
殊示愁歎形。
第二數珠表畜生。
畜生以愚癡為體故。
以智體數珠度之也。
諸法斷疑功德。
斷無明證中道之義也。
第三持寶度餓鬼。
餓鬼饑馑為體故。
如意寶珠雨寶施無畏。
依之持寶。
消滅餓鬼悭固之業。
左第一按山度修羅。
修羅以鬥诤為體。
押靜嗔恚熾盛之心義也。
第二蓮度人道。
人以諸染欲心為體。
而蓮自性清淨體也。
故以蓮度之。
于蓮有二義。
一自性清淨義如前。
第三持輪度天道。
天以樂為本。
無厭生死。
心輪作業說法義也。
以轉惑摧破輪度之。
六觀音配六道之時。
此菩薩人道之教主也。
人極惡極善中間故。
度人六道并被度之。
五眼高臨不謬邪正言意也 印事
東方之大圓鏡智功德。
不動佛本來寂靜義也。
右邊三面威怒。
南方平等性智功德。
以降伏為體。
左邊三面利牙。
西方妙觀察智功德。
以說法為體。
後一面笑怒。
北方成所作智功德。
以事業為體。
最上一面不二法界智中台大日也。
五相五智五佛功德法門也。
本面外十面又十一面此不同。
總十一面者。
為成十二面。
總體加十面十一面表十二因緣。
十二月。
十二時等也。
印金剛合掌為十一面。
加行者一面為十面也。
十一面金剛合掌。
十指者。
是五凡五聖。
十界恒沙功德。
自身曼荼羅故名金剛。
十界依正法性大日故名金剛。
故合十指爪掌。
表本有十界。
胎藏義也。
自身面上表五智圓滿。
金界也。
面上五智如前。
各頭冠中皆有化佛(文)化佛阿彌陀也。
阿彌陀為度十界。
入觀音大慈三摩地。
發無緣大悲也。
真言教心。
必雖不唱名号。
不仰誓願。
十界悉預觀音利益。
是阿彌陀攝化也。
非情草木待雨露之緣。
不妄四季。
華開實結。
皆阿彌陀利益也。
彌陀佛理智功德開成觀音勢至。
此二菩薩成日月。
利益無邊 四臂事 右第一念誦。
大日如來根本智。
是大圓鏡智(東方)第二施無畏。
大日如來三業化用。
施甘露也。
此印名施甘露印。
此大供養義也。
成所作智(北方)左第一蓮華表自性清淨。
是蓮華部觀音體也。
妙觀察智(西方)第二軍持。
如意寶珠義。
萬法出生體也。
平等性智(南方)即四智也。
加總體成法界圓滿尊也 此尊白肉色事 理色赤色。
智色白色也。
此尊理智不二色。
衆生白淨信心紙上。
染諸佛大悲深重赤色雲是也。
白肉色金也。
赤肉色胎也。
衆生拔苦意也。
智是勝故。
以白肉色表之。
不二色也。
雖似世俗悉地。
我朝佛法今日留利衆生事。
此尊力也 馬頭觀音法事 種子。
●三形。
馬頭 ●降伏之義。
字體●。
因業不可得義也。
萬行諸因皆悉●字功德也。
九界悉因也。
設佛界權佛乘于。
●字體也。
諸因體不可得也。
知法爾常住功德圓滿也時如實知自心之位也。
言即身成佛也。
成佛言加持門之義。
自性德前即一具輪圓曼荼羅見。
●(本不生)●(因業不可得)●(損減不可得)●(吾不可得)四字合成字也。
本不生不可得故。
覺諸佛自性。
因不可得故。
知諸法具德。
損減不可得故。
摧伏諸障。
吾我不可得故。
覺知諸法圓明也 三形事 馬頭者。
馬幹口求食無餘念。
故法華經但念水草。
餘無所知(文)晝夜不眠求食不止。
此菩薩亘晝夜十二時。
愍念衆生心不止。
如疲馬念水草。
入馬頭三摩地給也。
衆生煩惱猛火盛。
法性之智水幹。
爰灑觀音大悲法水。
潤煩惱垢染幹地。
草木等無情。
願泠濕得滋潤。
皆觀音大悲拔苦與樂也。
此馬嚼折一切食物。
降伏門。
嚼合諸味合一味。
敬愛門。
依食身心安穩息災。
身心安樂諸德具足。
增益門也。
此四德四智也。
鈎召通四種也。
啖食六道四生惡業煩惱。
令成菩提妙果。
如思疲馬之水草。
亘三世無廢退。
啖食始覺修生之萬行萬善。
妄心所起之一切諸法。
令成法性一味功德。
大日輪果德。
本有胎藏義理也。
是遠離生死理智之因果。
令為法爾常住一味也。
馬頭三摩地住。
我心即住觀音大悲心空。
于一切衆生。
施拔苦與樂之利益。
發無緣之大悲成就法爾無作覺德。
一切衆生依此觀音大悲之利益。
初白淨信心開發。
得自性清淨之功德智慧圓滿 根本印事 二大目。
二火鼻。
二水舌。
二小唇也。
啖食功能如上。
大日疏雲。
何耶揭利婆。
此言馬頭。
口食啖諸障。
成猛威勢。
蓮華部忿怒持明王也(文)惠心僧都禦房老翁來問雲。
馬頭頂上馬何馬乎。
僧都答雲。
臨時不覺悟。
後日可勘申。
七日後可有來臨(雲雲)如約束有七日重來。
僧都言。
馬頭頂上馬疲母馬也。
翁雲。
神妙也(雲雲)我令存其義。
僧都雲。
君誰人乎。
翁雲。
世人十禅師申。
忽然不見(雲雲)觀音皆慈悲體也。
而馬頭觀音為降伏尊。
三面忿怒身色。
赤色降伏相也。
降伏忿怒明王者。
其體觀音故。
名為馬頭觀音也 如意輪觀音法事 種子。
●●●三形。
青蓮 華上三辨寶珠。
●●●三字身口意三密也。
左●身。
右●語。
●意也。
●配意。
心内第七識翻意。
此●字翻心配意。
就中第六識意識也。
此意者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阿彌陀也 六臂事 六臂表六道。
右第一思惟表地獄。
以右手受右面。
是憐愍受苦深重衆生心也。
殊示愁歎形。
第二數珠表畜生。
畜生以愚癡為體故。
以智體數珠度之也。
諸法斷疑功德。
斷無明證中道之義也。
第三持寶度餓鬼。
餓鬼饑馑為體故。
如意寶珠雨寶施無畏。
依之持寶。
消滅餓鬼悭固之業。
左第一按山度修羅。
修羅以鬥诤為體。
押靜嗔恚熾盛之心義也。
第二蓮度人道。
人以諸染欲心為體。
而蓮自性清淨體也。
故以蓮度之。
于蓮有二義。
一自性清淨義如前。
第三持輪度天道。
天以樂為本。
無厭生死。
心輪作業說法義也。
以轉惑摧破輪度之。
六觀音配六道之時。
此菩薩人道之教主也。
人極惡極善中間故。
度人六道并被度之。
五眼高臨不謬邪正言意也 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