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智慧的人生
不以金錢來堆砌表相,智慧的财富才能莊嚴一切。
不以飾品來裝扮外觀,慈悲的璎珞才能美化身心。
【提要】 人類文明所以源遠流長,不是靠金錢造就,而是衆人智慧的結晶。
智慧就是财富,一個人的勞力有限,真正的能源在于内心的智慧。
有智慧的人,不看一時之财,不看個人之财,有智慧的人才會大公無私。
例如,居裡夫人最先發現了鐳,但她舍棄申請專利的機會,把研究成果公之于世。
再如佛教的須達長者,以黃金鋪地,購地建寺,利益衆生,他們都是曆史上有智慧的富人。
【正文】 人生要擁有什麼最好呢? 有人希望擁有洋房,有人希望擁有汽車,有人希望擁有嬌妻,有人希望擁有子女。
也有人希望擁有土地、田産、股票、珠寶等,其實,人生最好的擁有,就是智慧。
智慧是人生的導航。
遇到逆境,懂得用智慧來轉,便能開拓出另一番的天地。
所謂智慧,“智”者從“知”,汲取知識是智慧的開始。
然而知識是用來學的,智慧是用來悟的。
能日進新知,并将知識活用于生活,融入于生命,這才是真智慧。
平時聞法、思法、修法,可以幫助我們開啟智慧。
世間上最可怕的是無明,而開顯心中的智慧才是斷苦之本。
有智慧的人,對于任何事物都有正确的認識與了解,而不至于走入邪途。
智慧就是财富,一個人的勞力有限,真正的能源在于内心的智慧。
能夠開發内心的能源,人生才會活得充實、快樂。
“别人看到外,我看到内;别人看到相,我看到理;别人知道點,我知道面。
”這就是智慧。
感謝因緣,就是有般若的智慧人。
《六祖壇經》說:“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内非賢。
”能夠知過改過,更是大智慧。
有智慧的人,懂得尋找生命的根源,懂得提起“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疑情。
有智慧的人,凡事往大處着眼,并能識大體,不會為了私事而和人計較,自然能夠受人尊敬。
有智慧的人,越是緊急的時候,越能鎮靜沉着。
唯有在鎮靜中才能想出應付的方法。
憤怒,就像在平靜的湖面上丢下一塊大石,會擾亂原本清澄的智慧,無法正确判斷事理而贻誤自害。
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真正有智慧的人,必懂韬光養晦,必懂内斂含蓄,所謂大智若愚是也。
智慧乃靠先天的禀賦及後天的努力,兩者相較,後天的努力遠較先天的力量大。
因此,不要羨慕别人的聰明智慧,有其因,才有其果;若不種因,徒羨其果也是枉然。
要緊的是,自己要立志,再加以恒心,如此才能活出有智慧的人生。
【思考】 1.什麼是真智慧?請舉例說明。
2.何以說“智慧就是财富”? 3.請分享這篇文章中,你最受用的一句話。
4.聰明與智慧兩者有何不同?請舉例說明。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煩惱者,會把小事變成複雜,好事變成壞事;智慧者,會把小事做成大事,壞人感化成好人。
以“智慧”降伏自内而起的煩惱,以“慈悲”化解自外而來的憂患。
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可以用慈悲去化除;人與物之間的不協調,可以用智慧去解決。
自知之明 自知無用,或許能成為大用。
剛愎自用,終不能為人所用。
【提要】 世間上,很多人因為對自己不了解,不清楚自身的能力、優缺點,所以痛苦煩惱。
人貴自知,一個人如果對自己懵懂無知,做人就不會健全。
所以,一定要肯自我分析、解剖,把自我的長處加以發展,把自我的短處加以修正,才能不斷地成長、不斷地進步。
【正文】 人,知道事、知道理、知道學、知道人,都不算“知”。
真正的“知”,要知道自己,才是真知。
現在社會上,即使有的人很聰明,博通政治、經濟、社會、科學、天文、地理等,然而“知”得越多,可能越不知。
禅宗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若是不能知道自己,總是無知也。
“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數千年來,除了佛菩薩、羅漢以外,幾乎很少人能把此事弄明白,所以不能自知,又何能知人、知事、知理呢? 現在有很多人雖然知識豐富,但是見解不正,導緻知識生病了。
知識生病,就成為“癡”。
因為愚癡,不能認識世間真相。
如何去除愚癡,佛教提出般若智慧的方法。
例如,明白因緣,可以去除愚癡;懂得觀空,可以消除愚癡;能夠無我,可以洞徹愚癡;隻要理直,可以解脫愚癡。
然而,般若處處求,如果不能自知,又何能認識般若呢? 知人很難,知事也很難,知理更為難。
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進缺點,才能發揮自己的長處。
一般人的問題,在于不知道人與我的關系。
因為不懂“同體共
不以飾品來裝扮外觀,慈悲的璎珞才能美化身心。
【提要】 人類文明所以源遠流長,不是靠金錢造就,而是衆人智慧的結晶。
智慧就是财富,一個人的勞力有限,真正的能源在于内心的智慧。
有智慧的人,不看一時之财,不看個人之财,有智慧的人才會大公無私。
例如,居裡夫人最先發現了鐳,但她舍棄申請專利的機會,把研究成果公之于世。
再如佛教的須達長者,以黃金鋪地,購地建寺,利益衆生,他們都是曆史上有智慧的富人。
【正文】 人生要擁有什麼最好呢? 有人希望擁有洋房,有人希望擁有汽車,有人希望擁有嬌妻,有人希望擁有子女。
也有人希望擁有土地、田産、股票、珠寶等,其實,人生最好的擁有,就是智慧。
智慧是人生的導航。
遇到逆境,懂得用智慧來轉,便能開拓出另一番的天地。
所謂智慧,“智”者從“知”,汲取知識是智慧的開始。
然而知識是用來學的,智慧是用來悟的。
能日進新知,并将知識活用于生活,融入于生命,這才是真智慧。
平時聞法、思法、修法,可以幫助我們開啟智慧。
世間上最可怕的是無明,而開顯心中的智慧才是斷苦之本。
有智慧的人,對于任何事物都有正确的認識與了解,而不至于走入邪途。
智慧就是财富,一個人的勞力有限,真正的能源在于内心的智慧。
能夠開發内心的能源,人生才會活得充實、快樂。
“别人看到外,我看到内;别人看到相,我看到理;别人知道點,我知道面。
”這就是智慧。
感謝因緣,就是有般若的智慧人。
《六祖壇經》說:“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内非賢。
”能夠知過改過,更是大智慧。
有智慧的人,懂得尋找生命的根源,懂得提起“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疑情。
有智慧的人,凡事往大處着眼,并能識大體,不會為了私事而和人計較,自然能夠受人尊敬。
有智慧的人,越是緊急的時候,越能鎮靜沉着。
唯有在鎮靜中才能想出應付的方法。
憤怒,就像在平靜的湖面上丢下一塊大石,會擾亂原本清澄的智慧,無法正确判斷事理而贻誤自害。
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真正有智慧的人,必懂韬光養晦,必懂内斂含蓄,所謂大智若愚是也。
智慧乃靠先天的禀賦及後天的努力,兩者相較,後天的努力遠較先天的力量大。
因此,不要羨慕别人的聰明智慧,有其因,才有其果;若不種因,徒羨其果也是枉然。
要緊的是,自己要立志,再加以恒心,如此才能活出有智慧的人生。
【思考】 1.什麼是真智慧?請舉例說明。
2.何以說“智慧就是财富”? 3.請分享這篇文章中,你最受用的一句話。
4.聰明與智慧兩者有何不同?請舉例說明。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煩惱者,會把小事變成複雜,好事變成壞事;智慧者,會把小事做成大事,壞人感化成好人。
以“智慧”降伏自内而起的煩惱,以“慈悲”化解自外而來的憂患。
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可以用慈悲去化除;人與物之間的不協調,可以用智慧去解決。
自知之明 自知無用,或許能成為大用。
剛愎自用,終不能為人所用。
【提要】 世間上,很多人因為對自己不了解,不清楚自身的能力、優缺點,所以痛苦煩惱。
人貴自知,一個人如果對自己懵懂無知,做人就不會健全。
所以,一定要肯自我分析、解剖,把自我的長處加以發展,把自我的短處加以修正,才能不斷地成長、不斷地進步。
【正文】 人,知道事、知道理、知道學、知道人,都不算“知”。
真正的“知”,要知道自己,才是真知。
現在社會上,即使有的人很聰明,博通政治、經濟、社會、科學、天文、地理等,然而“知”得越多,可能越不知。
禅宗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若是不能知道自己,總是無知也。
“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數千年來,除了佛菩薩、羅漢以外,幾乎很少人能把此事弄明白,所以不能自知,又何能知人、知事、知理呢? 現在有很多人雖然知識豐富,但是見解不正,導緻知識生病了。
知識生病,就成為“癡”。
因為愚癡,不能認識世間真相。
如何去除愚癡,佛教提出般若智慧的方法。
例如,明白因緣,可以去除愚癡;懂得觀空,可以消除愚癡;能夠無我,可以洞徹愚癡;隻要理直,可以解脫愚癡。
然而,般若處處求,如果不能自知,又何能認識般若呢? 知人很難,知事也很難,知理更為難。
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進缺點,才能發揮自己的長處。
一般人的問題,在于不知道人與我的關系。
因為不懂“同體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