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時中,要保持正念。

     正念可以對治妄念,醫治我們的煩惱。

    有正念的人會堅定信念,不斷地重建自己,身常行善事,口常說善言,心常存善念,以身、語、意三業之正行、正語、正念,可以利益衆生,增上菩提道心。

     世間的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于他律。

    佛教的戒律則是發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屬于自律。

    自律是設身處地,将心比心地為他人着想。

    自律的人,不自惱,不惱他,生活有道。

     【思考】 1.何謂自律?其重要性為何? 2.簡述自律和自由之間的關系。

     3.試撰寫一則“自律箴言”。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政治,是怒目金剛,要人人守法;佛教,是慈眼菩薩,要人人自律。

     自學,是成功的動力;自律,是成功的條件;自信,是成功的方法;自尊,是成功的要素。

     對親友、家人,要關心和照顧;對自己、生活,要滿足與自律;對社會、國家,要結緣及貢獻;對工作、事業,要主動和勤勞;對怨敵、仇家,要原諒并包容。

     忏悔 忏悔不隻是身體的禮拜,而是内心的自省。

     忏悔不隻是一時的告白,而是一生的除垢。

     【提要】 忏悔,是我們生活裡不可或缺的美德。

    忏悔像法水,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忏悔像船筏,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藥草,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忏悔像明燈,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忏悔像城牆,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橋梁,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

    有忏悔心者,必能讓自己言行日漸美好,德行日增。

     【正文】 忏,是請求原諒;悔,是自申罪狀。

    忏悔謂悔謝罪過以請求諒解。

    《摩诃止觀》記載,忏悔分為事忏與理忏,借禮拜、贊歎、誦經等行為所行的忏悔,稱為事忏;觀實相之理以達滅罪的忏悔,稱為理忏。

     彌蘭陀王①有一次問那先比丘②:“佛經說,一個人在世時作惡多端,臨命終時念佛,即可往生佛國,我不相信。

    ”那先比丘答說:“就像船上的大石頭,因為船的承載力而不會掉入水中的道理是一樣的。

    ”這就是忏悔的力量。

     宋代高峰妙禅師,為對治自己昏沉的習氣,決定到懸崖邊禅坐,心想隻要一打瞌睡,就會落崖而死。

    但因積習一時難改,不知不覺中還是打了瞌睡,而跌下懸崖,在落地的一瞬間被韋馱菩薩救起,因而心生我慢,認為自己很有修行,因這樣的念頭,韋馱菩薩就對禅師說:“今後五百世不護你的法了。

    ”高峰妙禅師聽後心生忏悔,但還是到崖邊打坐。

    不料,又再度跌落懸崖,心想這次死定了。

    幸又蒙韋馱菩薩相救,禅師問菩薩:“您不是說五百世不護我的法了嗎?為何又來救我?”菩薩就說:“你一念的真誠忏悔,功德已超越五百世!”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在平日的待人接物中,難免不能事事盡如人意,如果自己可以放下身段,誠懇地對人說聲“對不起”,相信事情處理起來會更順暢。

    而修道者常懷忏悔心行事,菩提道上會更光明,畢竟忏悔能燒煩惱薪,少了無明熱惱的烤炙,則無處不是清涼地! 【注釋】 ①彌蘭陀王:意譯作慈王。

    曾統治阿富汗之喀布爾地方,并入侵印度,一時勢力及于西北印度五河一帶,使印度深受希臘文化之影響。

     ②那先比丘:印度僧。

    中印度雪山山麓羯蠅揭羅村婆羅門之子。

    初學吠陀,深感婆羅門教學之乏善可陳,轉随樓漢尊者出家。

    廣說人生無常及善惡報應等佛教教義,彌蘭陀王深為信服,後皈依佛教。

     【思考】 1.簡述忏悔的真義。

     2.略述忏悔的好處及方法。

     3.有忏無悔或有悔無忏會有什麼問題呢? 4.叙述一則有關忏悔的故事。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改變自己最大的力量就是忏悔;肯定自己最大的力量就是發心。

     一念作惡,鑄成大錯;一念忏悔,起死回生。

     内心的昏暗,因忏悔而光明;無邊的煩惱,因忏悔而止息;堅固的驕慢,因忏悔而柔軟;覆藏的恐懼,因忏悔而安樂;仇結的怨怼,因忏悔而解除;無明的忌妒,因忏悔而包容;怠惰的放逸,因忏悔而勇猛;無盡的熱惱,因忏悔而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