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樣都找不到,原來她已香消玉殒了。

    秀才就很慨歎地作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所以“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人與花的事理一樣,世間沒有不變的東西,沒有獨有的東西,一切都要仰賴因緣才能存在。

    所謂“緣聚則成,緣散則滅”,因此我們要珍惜目前所擁有的因緣,這是非常重要的。

     《大般涅槃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了解無常的真義,讓我們更加珍惜生命,把握時間,勤行精進。

     【注釋】 ①有為法:指有作為、有造作之一切因緣所生法。

     【思考】 1.何謂“諸行無常”? 2.生活中哪些事物,曾讓你感受到無常? 3.請分享閱讀《七筆勾》之後的心得感想。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認識無常,生命有希望;明了無我,生命沒煩惱。

     由無常,可悟緣起緣滅,必能精進;由無我,可知性真性實,必得自在。

     進德修業 名利勘不破,道德難以增長。

     私情放不下,事功難以建立。

     【提要】 每個人都有想要追求的目标,或許是家庭幸福,或許是名利權勢等外在的擁有,但是在追求的同時,如果能有内在的道德修養,則能普濟群生。

    如果隻是為了達到私人的利益,而在人我之間費盡心機,那麼,道業就無法增長。

    相對地,若想建立功績,卻沒有辦法割舍心中的偏愛,那麼無論在進德或修業上,就會遇到種種的魔障。

    唯有以道德作為修身處世的準則,才能增長道業,建立功勳。

     【正文】 一個人,如果被人比作桀纣幽厲,則要生氣;比作伯夷叔齊,則會歡喜。

    桀纣幽厲,人君也,為何比之則生氣?伯夷叔齊,餓夫也,為何比之則高興?因為,這就是有道德與沒有道德的差别啊! 道德,是人類社會應有的修養。

    如果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失去了道德的規範,這将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 公務人員貪贓枉法,假公濟私;工商經營偷斤減兩,以假亂真;朋友之間猜疑忌妒,中傷毀謗;鄰裡之間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甚至人群裡,到處充斥着愚昧邪見、頑強固執、你争我奪、寡廉鮮恥、自私自利、損人不利己的人,又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大戴禮記》雲:“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

    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

    ”周敦頤說:“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

    ”又說:“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 有道德的生活,社會才能和諧,家庭才能安樂,朋友才能守信,人我才能互助。

     所以,教師要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醫護人員要有視病如親,救人一命的精神;工人要肯勤勞工作,以生産報效國家;商人要能合法經營買賣,不取非分之财;軍人要能保國衛民,奮勇作戰,抵擋敵人的侵略。

     此外,儒家的四維八德、人倫五常;佛教的四攝①六度②、五戒③十善④,以及正知正見、布施結緣、不念舊惡、慚愧感恩、守護六根、利樂有情、四恩⑤總報、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愛語贊歎、守護正念、大公無私、舍己為人、抑己從公等,都是道德的生活。

     佛教和儒家相同的地方,都是重視道德的生活;孔子不言怪力亂神,真正的佛教也不标榜神奇靈異,而重視慈悲道德。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也正是因為人有道德的生活。

     所以,人生世間,人人都應該負起化導社會的責任。

    具有道德的人,往往能以身教影響大衆,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通常以德服人,人皆能心悅誠服。

    所以,我們要想在社會上成功立業,最重要的,應該要有道德的修養,要過道德的生活。

     【注釋】 ①四攝:指菩薩攝受衆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以至開悟之四種方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②六度: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解脫之彼岸的六種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③五戒: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④十善: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

     ⑤四恩:指父母恩、衆生恩、國王恩、三寶恩。

     【思考】 1.何謂道德? 2.試分析佛教與儒家的道德觀。

     3.為何說名利勘不破,道德難以增長?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用感情換取他人的信仰,無法長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曆久彌深。

     一般人靠華麗的衣服和化妝來美化自己,修道者則以道德和慈悲來莊嚴自己。

     以慈悲獲得尊重,以智慧處理是非,以恭敬接待大衆,以道德修養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