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一個人的志氣?試舉例。

     2.為什麼卑賤可以成熟一個人的身心?試舉例。

     3.為什麼煩惱是修行證道的資糧?試舉例。

     4.請分享一則面對困境而成功的感人事迹。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困難裡或有許多生機,勞苦中必具無限成就。

    故遇難不必逃避,逢苦應當面對。

     能夠克服困難,便能獲得良機;能夠解決困難,便能化解危機; 能夠面對困難,便能尋求轉機;能夠不怕困難,便能把握時機。

     面對逆境及不順遂的事時,最好的方法是“忍”。

    “忍”,是一種認知、承擔、處理、認同、負責。

    忍的步驟是先忍之于口(下忍),再忍之于面(中忍),繼而凡事不動心、不生氣(上忍);如此才能在洪爐中煉鐵成鋼! 慚愧 一個沒有慚愧心的人,永遠不能進步。

     一個沒有羞恥心的人,永遠不能成功。

     【提要】 學佛之人最怕的就是趾高氣揚,驕慢待人,因為這樣的人将不再力求上進;反之,一個有愧意慚心的人知道奮發圖強,肯力争上遊。

    所以慚愧是進德修業、敦品勵學的原動力,是人間最好的美德,是入道的要門。

     【正文】 世界上最名貴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也不是羽衣裳,更不是绫羅綢緞、貂皮大衣,而是“慚恥之服”。

    慚愧知恥是最美的服裝、是最好的化妝品。

    一個人心中如果懂得慚愧知恥,自然能夠散發高貴莊嚴的氣質,所以佛經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

    ” 所謂“慚愧”,慚者,怕對不起自己;愧者,怕對不起他人。

    慚愧就是對自他不好的行為、心念,感覺羞恥,知道忏悔、改正。

    有了慚恥之心,可以激發一個人奮發向上。

    曾任六國首相的蘇秦,因為恥于父母不以其為子、嫂嫂不以其為叔,感到功名無成,因此懸梁刺股,發憤苦讀,終于成就不世偉業。

    蜀主劉備,因為慚愧自己身為漢室宗親,卻無力匡扶天下,因此奮起,号召天下英雄起義興漢,終于創下“三分天下”的局面。

     一念慚愧、一念反省,高貴的品格、清淨的自性就能升華起來。

    一個人如果能夠時時仰無愧于天,俯無怍于人,則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幾近于圓滿了。

    反之,一個無慚無愧、恬不知恥的人,往往因為道德良知被貪心物欲、被嗔恨忌妒蒙蔽,因此無惡不作,自然就失去人格。

    沒有人格的人,則如樹木無皮,無皮之樹,怎能開花結果? 現在社會上經常聽到,有人不滿國家社會對自己照顧不周,怨怪親人朋友對自己不好,然而自己何妨想一想:我們對國家又貢獻了什麼?我們對親人又有什麼樣的照顧?假如我們能夠懂得慚愧反省,念及國家的保護、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親人的關懷、朋友的支持,我們除了慚愧之外,感恩尚且不及,哪裡還敢去怨天尤人? 儒家有謂:“知恥近乎勇。

    ”有一念的慚愧,就有一念的善根。

    一個人不怕能力不如人,也不怕曾經犯錯,隻怕消極頹唐、自甘堕落。

    曾經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隻因衣服上不慎掉了一顆紐扣,遭到老師當衆責罰,假如當下能夠反省,品學必然更加增進,但是此生卻從此自暴自棄。

    所以,今日的教學方法,老師也應該以養成學生的自尊心及自我處罰的慚愧方式,來重新評估價值。

     有慚愧心的人,自能改過向上,自能敦品勵行。

    假如每一個人從小都能培養慚愧知恥的心,經常慚愧自己的無知、慚愧自己的無德、慚愧自己的無能、慚愧自己的不足,能夠把慚愧培養成為自己身心思想的全部,把慚愧表現在行住坐卧、語默動靜之中,必定能夠增長德業,無往不利。

     【思考】 1.何謂“慚”?何謂“愧”? 2.為什麼慚愧是最美的服裝、是最好的化妝品呢? 3.試例舉如何把慚愧表現在行住坐卧。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慚愧反省,是悔過的勇氣;慚愧反省,是自知的鏡子;慚愧反省,是明日的祥和;慚愧反省,是智慧的果實;慚愧反省,是進德的階梯;慚愧反省,是自修的功課。

     心中常存感恩,道業自然增長;心中常存慚愧,人事必定圓滿。

     常懷感恩,較能進步;常能慚愧,較易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