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靈。

     見面多微笑,煩惱都抛掉;好話是供養,贊美出妙香。

     微笑是智慧的源泉,微笑是愉快的流露,微笑是誠懇的語言,微笑是生命的花朵。

     金錢 黃金非毒蛇,淨财作道糧。

     外财固然好,内财更微妙。

     求财要有道,莫取非分财。

     【提要】 佛陀曾經說過:“金錢是毒蛇。

    ”但是金錢隻要取之有道,不必顧慮它是毒蛇,重要的是如何使用金錢。

    若隻知儲存、積聚,不知修福,不知供養,即使有再多的金錢又有何益處?一旦無常來臨、大限一到,屆時都要兩手一放離開人世,留下龐大的家産,可能還會令兄弟阋牆、子孫争吵,豈不枉費了一生的辛勞。

     【正文】 人類要在這個世間生活,日常的衣食住行育樂,無不需要金錢,有一句話說:“金錢不是萬能,但是沒有錢萬萬不能。

    ”點出了為什麼有很多人總是“向錢看”。

     錢财人人都愛,但是“君子愛财,取之有道”,金錢本身非關善惡,端看使用者如何運用它,貪求非分之财,使用非法的手段得到的金錢就是毒蛇;正當的營利所得,金錢也可以用來造福人群。

     在佛門中,金錢更是弘法的資糧,一切佛教事業的推動,也必須有錢财的資助才能進行。

    比如設立佛學院、念佛堂、禅堂、電視台、雜志社、學校、醫院等。

    另外,在慈善救濟的事業中,金錢的救濟更是解決燃眉之急的第一藥方。

     佛經叙述西方淨土,是一個黃金鋪地、七寶樓閣矗立的富麗世界;東方藥師如來的淨土,也是一處衣食豐足,物質充裕的地方,那裡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阙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而成。

    所以,學佛之人,并不是貧窮才是有道心。

    心中能少欲知足,不為金錢所役,有多餘的錢财樂善好施,贊助佛法的弘揚,金錢也可以造福萬方。

     另外“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有的人甯可把金錢積聚起來,舍不得用,也不肯用在自己的家人身上,或去廣行布施、廣結人緣。

     好比《伊索寓言》裡面的一則故事。

    有一位守财奴,變賣他所有的财産,換成了一塊金子。

    他把金子埋藏在一個地洞裡,并且每天都偷偷地去看它。

    一天,有一個仆人,注意到他的行動,發現了地洞藏金的秘密,便将那塊金子偷了去。

    守财奴第二天再去看的時候,發現金塊不見了,忍不住号啕大哭起來。

    鄰人看他這麼悲痛,問明了事情的始末,便告訴他說:“不要悲傷了,你隻要去拿一塊石頭,用金紙包起來,依舊将它放在洞裡,心裡想着那是金塊就好了呀!這樣與你擁有真正的金塊,并沒有什麼不同!” 有錢舍不得用,跟沒有錢是一樣的,所以錢要用了才是自己的。

    除了外在有形的金錢,佛門更注重是否具備“信、戒、慚、愧、聞、施、慧”等法财。

    因為這些法财是任何人都偷不走的。

     【思考】 1.何謂“外财”“内财”? 2.試問金錢買不到什麼? 3.如何運用金錢? 4.怎樣求财,才算有道?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金錢可以買到奴隸,但買不到人緣;金錢可以買到群衆,但買不到人心;金錢可以買到魚肉,但買不到食欲;金錢可以買到高樓,但買不到自在;金錢可以買到美服,但買不到氣質;金錢可以買到股票,但買不到滿足;金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金錢可以買到床鋪,但買不到睡眠。

     佛教并非全盤否定金錢,對于取之有道的金錢,稱為淨财;淨财可以推動各種事業的發展,使社會安和樂利。

     腳踏實地 隻要耐煩有恒,時間的浪潮會将“小”人物推向時代的前端。

     隻要腳踏實地,曆史的巨手會将“小”因緣聚合成豐功偉業。

     【提要】 腳踏實地是做人的基礎。

    一般人都喜歡與腳踏實地的人往來,因為腳踏實地者為人實在,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向前進,雖然未能在短時間内平步青雲、飛黃騰達,但時間會證明一切,時日一久,腳踏實地的人将為人所肯定,備受大衆愛戴、深受人們喜愛。

     【正文】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從基礎開始,比如,運動員要在競賽場上有亮眼的表現,平日就要把基本動作練純熟;舞者想表現出優美的舞姿,平時就要勤練基本功夫;蓋一棟房子,牢固的地基很重要。

     《百喻經》記載:有個愚蠢無知的富人,到另一個富翁朋友家拜訪。

    他看到朋友的住家是華麗寬廣的三層樓,非常羨慕,心想:“我的财産并不比他少,為何不也來蓋一座三層樓呢?” 于是他請來了木匠,問道:“你會蓋三層樓嗎?”木匠說:“會的。

    ”富人就說:“那好,請你建一座三層樓,像某富翁那座樓一樣華麗寬廣。

    ”于是,木匠領着一群工人打地基,忙個不停。

    富人看大家忙碌的樣子,但卻看不見有三層樓的影子,就問木匠說:“你們在做什麼啊?”木匠回答:“在蓋三層樓呀。

    ”富人又說:“可是你們怎麼老是在下面挖土呀?我要建三層樓呢!”木匠說:“是啊!要先挖地基,再一層一層蓋上去呀!”豈知富人堅持說:“我不要蓋下面兩層,我隻要第三層,你隻要蓋最上面的那一層就好。

    ” 木匠一再地解釋,都沒辦法動搖富人隻要蓋第三層樓的決心,不得已,他隻好停工回去了。

    這則譬喻故事,告訴我們不切實際,空談理想,永遠也沒辦法達成目标。

     又好比“蜀之鄙有二僧”的故事。

    在四川的邊境有兩位出家僧人,一位貧窮,一位富有。

    有一天,貧窮的僧人對富有的僧人說:“我想去南海朝山。

    ”富者說:“你要怎麼去呢?”窮者說:“我有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者說:“我數年以來想雇船去,到現在還未能成行。

    你怎麼可能到達呢?”到了第二年,貧窮的僧人從南海回來了,特地去拜訪富僧。

    有錢的僧人面露慚愧之色。

     有一句閩南語俗諺:“暝時全頭路,日時無半步。

    ”意思是說,晚上躺在床上時,腦中拟訂了很多計劃,打算白天要有一番作為,但是真正到了白天時,昨晚想的計劃卻沒有實踐分毫,一語道破了很多空想家的毛病。

     一件事情的成就,切實的行動占十分之八,故,“想”不能把事情做好,腳踏實地去“行”,才能将事情圓滿完成。

    腳踏實地,耐煩有恒,不投機取巧,不好高骛遠,因果自然不會辜負我們。

     【思考】 1.本文的主要内容為何? 2.試述一則“腳踏實地”或“好高骛遠”的經驗。

     3.請撰寫三百至五百字的讀後感言。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人,能得到曆史的肯定;好高骛遠,虛浮懶惰的人,逃不過曆史的審判。

     擁有才華,但不肯腳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