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鈔下卷第二

關燈
差别建立皆是圓融中初後已得諸位故無淺深不同不可論明昧别也。

    今章但以不移門而恒相即。

    不壞相即而恒前後結釋。

    上問答答中。

    但以得初時無不得後故。

    是故無有未得後而不得初也釋處結歸釋此文大意也。

    重意。

    上但以不移門而恒相即者。

    一切即一義。

    雜即純義是也。

    不壞相即而恒前後者。

    一即一切義。

    純即雜義也。

    是故今前後雲更迷不可亂行布也。

    圓融中前後。

    已得諸位故也。

    二約體就法前後相入等釋皆此意。

    已上文。

    就師主講說也。

    師重講雲。

    此第三問答中說後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雲初得一切位。

    次第四問答未無有未得後而不得初也釋初後位。

    第五問答中約體就法前後相入。

    不壞相即而恒前後。

    前後位皆于圓融普眼智上所論故。

    一切初後前後。

    無明昧别無淺深不同也是十玄中諸藏純雜具德門法門也。

    爾者。

    約雜雲初後前後等也。

     五十五。

    問。

    第六問答。

    其意如何答。

    師雲。

    一義問意易知。

    答意若依自别教者可說十信初心成。

    然今寄終教故。

    雲終心滿心等也是諸記意也問。

    若爾者。

    若依自别教者。

    信位初心得不退故。

    說初心速成欤。

    若又雖不得不退。

    初心即成佛欤答。

    若依上義者。

    初心即成佛雲義。

    初信即得不退欤。

    若不得不退者。

    更不可有成佛義也師一義雲。

    凡此答意。

    五位差别者。

    從三乘寄位談之故。

    若依自别教更不可立五位差别也。

    若不立五位者。

    設初信設信滿信等五位。

    始終二教所談故。

    就此位不可顯圓融普法之成道也。

    其故。

    别教實義。

    若自别教即不依位成釋于。

    以初信後信等位。

    不可寄顯普法成佛。

    然今寄皆是今寄三乘終教假說意也。

    其故。

    凡事事圓融成道。

    以等法界身等法界語等法界意成正覺故。

    更以始終二教位。

    或初心成說。

    或終心成說。

    普法圓因。

    更不可開此寄說故。

    是自别教意。

    不可立五位差别也(為言)。

     五十六。

    問。

    若爾者。

    圓教意。

    總不可立五位等位欤答。

    師雲。

    别教正意總五位相不可建立。

    别教普法機。

    悟圓融實理故。

    實修實正前更無行布義。

    故無信住行向等不同。

    不論信解行證差别也。

    是以玄記第四雲。

    以信滿成此普賢位故。

    同普賢等廣大三業。

    該因及果。

    遍一切處。

    盡一切時。

    常作無邊法界大用。

    此為恒式。

    當相而論。

    不依諸位。

    今約信門之中顯現。

    則屬位妙(文)師主以此文。

    若自别教即不依成文講說也。

    如此大旨現前以位始終等十别之位相交合寄說。

    更是非圓實義也問。

    若爾者。

    普眼大覺圓智一開悟以去。

    再不可經行布次位欤答。

    師雲。

    若望圓融實智之所觀邊。

    更不可有行布次第。

    又不可論明昧不同。

    是即一念相應處。

    依入觀位所之也。

    是善财童子。

    于文殊智識處便成覺雲。

    就入觀相應位開自證知見也。

    雖爾。

    出觀之時。

    散心相應位。

    同凡混和塵。

    再二住已上迷可起也。

    是故初住斷餘位惑未斷之。

    是故行布門前。

    一斷非一切斷也。

    是以善财遇後後知識事。

    出觀散心位。

    迷例未息故。

    參諸知識是也。

    是行布修斷雲也尋雲。

    若爾者。

    初心初極有虛言無實義。

    行布位中不斷惑故。

    若依行布漸漸成佛者。

    豈是别教不共成佛乎答。

    彼别教一乘意。

    行布門中雖經明昧淺深。

    更不可待多生。

    一生一身上必可成佛故也。

    别教普法機得法分齊行布門前久。

    經明昧。

    不經多生次第。

    必一生中五位功德可滿足也。

    此則成了後入證生也。

    先如善财童子。

    行布位中雖經諸位。

    才第二七日中。

    明昧次位經曆也。

    然圓融門斷惑成佛者。

    謂約道理說圓通故。

    約事相中所辨斷惑成佛非也。

    師雲。

    難雲。

    于行布出觀位更無明昧淺深者。

    即是事相斷可非圓融斷惑。

    例頓出離人。

    以一智三界惑品頓合斷如。

    若爾者。

    今圓融斷惑。

    與此可有何不同耶。

    是故謂。

    約道理說圓通斷惑。

    不同事相差别智斷惑故。

    更非如頓出離斷惑等欤若既圓融斷惑成佛故。

    于行布位中。

    實斷惑成佛者。

    開圓教普眼之時。

    一人斷惑成佛。

    一切衆生同時斷惑成佛。

    然行布若如圓融必斷惑成佛者。

    約行布門。

    一切衆生觸事相。

    如實豈斷惑成佛耶。

    若夫許成佛者。

    我等如何未開大覺之普眼。

    輪轉生死。

    迷倒未休乎。

    爰知。

    圓融門中雖開斷惑成佛之普眼。

    行布出觀位必可經後後明昧雲事分明也。

     五十七。

    問。

    依自别教時。

    總不立行布位者。

    何于普法修行之人。

    立行布明昧之位雲耶答。

    圓融普法正機。

    以圓融為本故。

    此普眼智前更不可開諸位階降也。

    設行布門中。

    出觀經曆之位。

    雖經後後位。

    才一生中所經明昧故。

    始終二教五位明昧位對比非所論。

    若爾者。

    同雖行布也。

    今寄三乘終位說行布可異欤尋雲。

    抑此位行布。

    别教不共行。

    布可雲欤。

    将又是今寄三乘行布欤答。

    師雲。

    此事難定。

    無分明釋故。

    無左右不可治定之欤。

    或今寄三乘義。

    專不可定之。

    但于不共行布者。

    若。

    雖然出觀迷妄位别不共難雲欤。

     五十八。

    問。

    章雲。

    今寄三乘終教位說爾者。

    此文約一約相就人分位前後義釋之欤。

    通二約體就法前後相入義釋之欤答。

    師雲。

    通二門。

    今寄三乘終教位說釋也。

    若但依自别教者。

    更不可說三賢十地等也問。

    今章行佛位佛。

    所立相同時欤。

    異時建立欤答。

    師雲。

    二義。

    一義雲。

    行佛者。

    第十信即願心終也。

    寸終尺始雲如。

    第十信心初住初即是同時。

    信終住始同時故。

    望行位分二佛也。

    一義雲。

    等妙二覺刹那前後而不可雲同時。

    如今第十願心與初住始刹那前後也信必非住道理。

    前後已不同分二佛事道理易得心欤尋雲。

    若爾者。

    終教意初住不退義也。

    信位不退雲事。

    未聞其說。

    如何不退成佛之位可入十信乎答。

    第十信成滿位。

    不入初住。

    退轉之義。

    更不可有也。

    是故終教意。

    自在信滿不退之義。

    是以章之信滿不退方得入位釋此文意也。

     第四修行時已下 五十九。

    問。

    章雲。

    極疾三生得羅漢果(文)爾者。

    第三生限羅漢果欤。

    通初果已上欤答。

    第三生者。

    初果已上皆取為第三生也。

    爾或得羅漢果釋。

    或漏盡得果釋。

    先舉第四果。

    初果已上通可攝欤問。

    三生人時解脫聖者欤答。

    時解脫聖者也尋雲。

    以何知時解脫聖者乎答。

    彼鈍根故。

    于初果已上。

    有七反經生義也尋雲。

    時解脫必經生欤答。

    不爾。

    須菩提與億耳沙彌。

    此二人雖時解脫聖者。

    不經生也。

    是故時解脫必非經生也問。

    三生者。

    是何生乎答。

    就生有三義。

    一義少生。

    是約一人父母為一生。

    如此三生經也。

    此義不正義也。

    一義三個父母生一生也。

    如此經三生也。

    極七反有聖者。

    七生經雲如。

    準可得心也。

    一義雲。

    約三個他佛。

    雲三生欤。

    師雲。

    後二義為正義。

    就中猶約佛義及信用欤。

     六十。

    問。

    第二住修決擇分爾者。

    入世第一法成決擇分善根了。

    其後隔生入第三生義。

    可有之乎答。

    師雲。

    第二生順決擇分雲者。

    下中忍位第二生内成就了。

    未入上忍世第一法。

    隔生類也。

    次第三生亦重起暖等四善根入見道。

    入聖得果也尋雲依何道理。

    第二生入忍世第一法。

    死隔生無耶答。

    若入上忍者。

    即是一刹那也。

    亦世第一法一刹那故。

    總二刹那雲也。

    行相了即可入見道故。

    不可有隔生義也。

    若爾者。

    實義上忍世第一法第三生可修也。

    然下中忍位第二生順決擇分中屬故。

    從多分取四善根。

    第二生屬也尋雲。

    正理論意。

    初生第二生修順解脫分善根。

    第三生修決擇分。

    即入聖得果判答。

    光師釋中。

    會此文雲。

    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必于先生已起暖等若爾者。

    第二生非不修順決擇分。

    今第三生位入聖得果以前加行舉計也。

    第三生即決擇分非也。

     六十一。

    問。

    二乘所經時分極疾必三生四生。

    極遲必六十劫百劫限可雲耶答。

    極疾三生四生以為其際。

    從此減一生二生類無之。

    極遲以六十劫百劫為其極。

    從此增六十劫在一劫等義更不可許之也隻極疾極遲降出計也。

    若聲聞極疾類中。

    乃至四生五生等義可不定。

    若極遲類中一劫二劫等。

    乃至五十九劫至經類有之。

    然此等類猶約時解脫聖者也。

    後極遲六十劫類不時解脫聖者也。

    若獨覺極疾類中。

    四生乃至五生六生等義。

    可不定欤。

    若極遲類中。

    一劫二劫乃至九十九劫至經類有之。

    然此等皆是部行獨覺所攝。

    麟喻必是百劫故。

     六十二。

    問。

    六十劫百劫者。

    大中小劫中何可雲乎答。

    六十劫一增一減劫以為一劫。

    經六十劫也。

    獨覺成住壞空八十僧減劫。

    以為一劫。

    經百劫也。

    是以俱舍論第十二雲。

    要百大劫釋此意也。

     六十三。

    問。

    阿僧祇數(文)第五十二欤。

    第六十當欤答。

    解脫經中八種忘失也。

    新俱舍意。

    阿僧祇者第五十二後八種忘失也。

    若依古俱舍得心之者。

    中間八種忘失故。

    阿僧祇者當第六十數也。

    分明忘失中間釋故也。

     六十四。

    問。

    章雲。

    此中劫數取水火等一劫為一數(文)此文意何答。

    俱舍論頌八十中大劫大劫三無數(文)此文意。

    以八十僧減劫為一數雲此文意欤。

    水火等者。

    舉壞劫空劫成劫住劫等取也尋雲。

    八十僧減劫者。

    才是一火一回壞時分也。

    若一水一回壞時。

    若又一風一回壞時分也。

    若爾者。

    舉一水可等所餘空成住。

    若但舉一火可舉餘空成住三劫也。

    然如何今章廣雲水火等乎。

    若廣取水火風三災。

    即是廣指六十四轉可得意也。

    如何答。

    頌雲八十中大劫。

    大劫三無數故。

    以八十增減劫可為第一數也。

    非六十四轉也。

    隻意壞劫等雲釋意也。

    壞劫于若火災壞時八十增減。

    若水八十增減劫也尋雲。

    隻六十四轉劫不數僧祇雲道理如何答。

    隻六十四轉者。

    總劫于不同。

    其中大劫建立時。

    以六十四轉為大劫釋計也。

    要為數僧祇非建立六十四轉也。

     六十五。

    問。

    五分法身者。

    理法身雲事欤。

    事法身雲事欤答。

    事法身以名五分法身也。

    尋雲。

    若爾者。

    如何大智律師。

    望生空所證理。

    釋理法身義耶答。

    師雲。

    此義宗意。

    必不可然者欤。

     六十六。

    問。

    此五分皆通因果二位欤答。

    一義雲。

    前三是因。

    後二是果若爾者。

    三學即在因位。

    解脫解脫知見即限果位也。

    一義雲。

    五分法身皆可通果位也尋雲。

    若爾者。

    前三中左後解脫知見義如何可不同耶答。

    若悟苦集道三谛者名慧。

    即是無漏五分中慧是也。

    若悟滅谛理第五解脫知見雲也。

    前三中慧者。

    有漏五蘊中反想心所所得慧也。

    轉有漏五蘊故也。

    若反識蘊所得解脫知見故慧解脫知見。

    義相即不同也。

     六十七。

    問。

    小乘教意。

    三祇時劫何位于經之可雲耶答。

    若從暖等一座成覺得心者。

    三祇修行時分。

    三賢位可經也。

    若從不淨觀一坐成正覺得心。

    有餘師說心。

    最初發心身器清淨位可三祇欤尋雲。

    身器清淨者。

    不淨觀等以前指欤答。

    師雲。

    此義意可然欤。

    但本宗可尋也。

    師雲。

    天台意三祇滿忍中下忍配道理釋也。

    此義意。

    彼宗學者。

    可尋之。

     已上時分之義畢 (本雲)應仁二年卯月三日 金資覺遍之 于時。

    慶長三曆四月四日醜刻書寫畢。

     偏是為佛法紹隆利益沙界惠炬增明而已。

     右筆朝印空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