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鈔上卷第四

關燈
是一乘法下。

    雙結同時異處。

    異時異處之兩門也。

    問。

    次上所引妙經四分等。

    并唯明成道後初說小乘之事。

    何通立三乘乎答。

    上總引六經。

    未必别标三乘小乘多分寂初得小乘之證文也。

    但其中或大乘教說小乘事。

    或亦可有大乘經說大乘事。

    随機異聞。

    法應爾故。

    爾通結雲此等教當知三乘等者是也。

     十四。

    問。

    章雲或前後故者。

    可有第二七日已前說三乘法欤答。

    不爾也。

    此是時處俱異中。

    或三七。

    或六七。

    乃至一年不說法等。

    如是前後不定故雲前後也。

    問。

    餘可準知者何乎答。

    上未略舉二問。

    其外若異時同處。

    若同時同處等義門爾也故準知也。

     十五。

    問。

    所引經論之異說。

    可和會歸一意耶答。

    法寶俱舍疏第一。

    具引諸文。

    大同今間。

    彼師正義。

    佛成道竟。

    隻七日中受解脫樂。

    三七中思法觀機。

    四月調機乃說法如是述竟。

    即會異說雲。

    四分律六七日者受解脫樂時。

    法華經三七日者思惟法時。

    出曜莊嚴經七七日。

    五分律八七日等。

    通思惟法時。

    智論五十七日。

    梵王請時。

    婆娑四月者。

    調五比丘根。

    時有經半年者。

    以六月故。

    十二遊經一歲者。

    以經一夏。

    律及受歲經以夏為歲故次破諸師雲。

    自古經律論師皆雲見聞有異也。

    意說。

    佛在世時。

    随衆生機威德不同。

    或見多日後轉法輪。

    或見小日後轉法輪。

    今詳。

    不爾。

    釋迦如來八相成道。

    示有父母妻子生日出家成道。

    為五比丘轉法輪日。

    大小乘說。

    理合皆同。

    如說經行遠近觀樹等事。

    容有異也。

    佛神境力入定之相事難知故但定賓律師飾宗中。

    亦破寶師義。

    還成古能見聞有異之義。

    既是諸師異論。

    難一定欤。

    雖然。

    案章主意。

    可同賓師之說也。

     十六。

    問。

    縱雖見聞有異。

    而其中可有正否耶答。

    今章主意。

    遂機末教故。

    任其當機告于正說。

    約何機宜可判正不哉但法華玄贊第四雲。

    諸經說佛成道已後說法時節各各不同。

    此雲三七日。

    彌沙塞律三昧七日。

    與十地經同。

    為令衆生增愛敬故。

    律及薩婆多傳過六七四十二日方說法。

    梵王來請。

    憍陳如等根方熟故。

    又有說雲。

    夏安居後方度五人。

    十二遊經。

    始成道後。

    二一年方度五人。

    智度論說五十個七日不說法此皆諸部宜見不同。

    未可和會。

    然今解者大乘以法華為正。

    此說通行四谛法輪故。

    三七日若唯說大乘法輪。

    十地為正。

    第二七日說十地故(文)。

     決擇前後意第七已下 十七。

    問。

    當段前後者。

    其相如何答。

    今章前後者。

    是一代前後也。

    上章教起前後。

    前後者。

    最初頓說。

    前後說合也。

    是故兩章前後義各别問。

    上章一乘三乘前後差别如何答。

    上章意。

    一乘是唯前無後義也。

    三乘是亦前亦後義也尋雲。

    三乘亦前亦後者。

    諸經相望一代通互亦前亦後義有之欤答。

    不爾三乘第二七日所說是亦前義也。

    第二七日以後所說三乘是亦後義也。

    諸經相望。

    互非作前後也。

    一義雲。

    今章前後。

    上章前後。

    更不可有差别。

    今章本意。

    上章前後決擇合之。

    總自計前後義更無不同欤。

     十八。

    問。

    十門次第。

    是淺深次第欤答。

    第一至第五者。

    是淺深次第也。

    又第六至十者。

    是又淺深次第也。

    若初始終聞小。

    第六始終聞三對。

    第一淺第六是深也。

    是故十門皆淺深有二重不同可雲欤。

    第一始終聞小。

    第二第三兩門始小後大也。

    第四始漸終頓機。

    第五是始終聞頓機。

    小始終頓四教相望。

    論一一淺深也。

    第六是始終聞三。

    第七始三終同(分諸乘中機也)第八始三終别(雖本末中機也)已上二門。

    是同教中二機之入門不同也。

    第九第十兩門。

    始終聞别機也。

    是華嚴普法正為。

    就中第九是始終聞因機。

    第十始終聞果機。

    第六始終聞三之中可含始終頓三教也同是三乘故。

    四門于圓教中。

    于同開二門。

    于别開二門也總意。

    彼五門淺深。

    是除小乘始終頓圓四教中。

    亦重論淺深也問。

    此十門如何相對乎答。

    初三門小乘三乘以相對也。

    四五兩門。

    是漸頓相對也。

    六七八三門。

    即三乘一乘以相對明之也。

    九十兩門。

    即是因果相對師之講說之趣。

     十九。

    問。

    第一始終聞小類中。

    如來在世一代之化儀。

    始終聞小之義。

    明如何出滅度後諸部異說證之乎答。

    如來滅度後。

    小乘異執紛紛。

    更不信大乘之義舉在世始終聞小義顯也可思之。

     二十。

    問。

    第九始終頓圓中雲。

    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字(文)此文是何意乎答(抄三上有釋)鈔三上雲。

    有雲。

    佛無色聲。

    總有五義。

    一遮過顯能。

    二真俗二谛。

    三傳古非作。

    四悲願所成。

    五本質影像。

    初者為遮過患故雲不說。

    非顯實德故。

    說非無。

    如十卷楞伽第八雲。

    如來不說堕文字法若人言如來說堕文字法者。

    經即妄語。

    佛性論第二雲。

    如來無有色聲粗相功德可得。

    兜率偈雲。

    色身非是佛。

    音聲亦複然。

    亦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

    此上皆顯有過失之色聲。

    則佛非有。

    無過失之色聲則佛非無。

    二真俗二谛者。

    真谛離相故明無說。

    俗谛随機故非無說。

    仁王觀空品雲。

    若有修習說聽即無聽無說如虛空。

    法同法性。

    一切法皆如也。

    三傳古非作者。

    謂佛所說但是傳述古佛之教。

    非自制作般若論雲。

    須菩提言。

    如來無所說。

    此義雲何。

    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

    餘佛不說故。

    四悲願所成者。

    謂佛所有無盡三業應衆生者。

    皆是曠劫悲願為因。

    順衆生感非自所有故。

    說佛果無有色聲。

    然即以此為他為自故亦有說。

    下文雲。

    如來不出世。

    亦無有涅槃。

    以本大願力。

    顯現自在法。

    亦此意也。

    五本質影像者。

    謂佛三業平等。

    普應無彼差别影色聲故說非有。

    然即與彼差别聞見。

    為增上緣。

    因質有影故說非無。

    下經雲。

    諸佛無有法。

    佛于何有說。

    但随其自心謂說如是法。

    由上五義會諸聖教。

    說默無礙。

    皆悉有理。

    然上五義。

    刊定記有而引文雜亂。

    今上所引。

    頗為改易。

    所以疏不引者。

    以不出楞伽二因故。

    謂初一即緣自說法。

    自所得法即是證道。

    證法在已離過顯德。

    次三緣本住法。

    本住即古先聖道。

    二即所證。

    三四即教道。

    傳古非作者。

    即古先聖道。

    悲願所成即兼因果耳。

    其本質影像。

    但通相說。

    本質無者。

    順自所證故。

    影像有者。

    順古聖人。

    即體用故。

    故雲宗通自修行。

    說通示未悟。

    不出此二故略不明但引不說之文即知有不說之義耳。

    小有異相故今叙之。

    上雖說默之由。

    皆兼有說之意。

    故思益第三雲。

    如佛所說汝等集會。

    當行二事。

    若聖說法。

    若聖默然。

    何謂說法。

    何謂默然。

    答雲。

    若說法不違佛。

    不違法。

    不違僧。

    是名說法。

    若知法即是佛。

    離相即是法。

    無為即是僧。

    是名聖默然。

    又善男子。

    因四念處而有所說。

    名聖說法。

    于一切法無所憶念名聖默然。

    斯皆正說之說。

    心契法理。

    即不時耳。

    明非緘口名不說耳。

    餘門可知(藏教所攝竟文)師至講今章不說一字之字之時。

    依彼鈔釋義之趣講之。

    是故雖繁為憶持。

    師主義廣說此文畢問。

    今此抄。

    佛色聲之義。

    皆是頓教中意欤。

    将通始終二教欤答。

    頓教中五義欤。

    師雲。

    要不可限頓教。

    傳古非作等義。

    大乘已上。

    何宗不可遮之故也。

    随義可配屬教也。

    疏一(上雲)八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句。

    ○九此上諸門盡通三除十上之九門。

    随處随時重重無盡皆無前後。

    後之二門。

    正是華嚴境界。

    融取前八。

    亦不離華嚴之用鈔三雲。

    八從初得道等者。

    即寂莫無言門。

    謂涅槃。

    楞伽等經。

    皆有此說。

    涅槃二十六雲雲。

    若知如來常不說法。

    是名具足多聞。

    大般若四百二十五雲。

    我從成道已來。

    不說一字汝亦不聞五百六十七雲。

    衆生各各謂。

    佛獨為說法。

    而佛本來無說無示。

    淨名第一雲。

    其說法者。

    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

    無聞無得○上所引經。

    但明不說。

    未出不說所以。

    若楞伽經兼出所以故。

    第三雲○大惠白佛言。

    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

    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佛告大惠。

    我因二法故作此說。

    雲何二法。

    謂緣自得法。

    及本住法。

    是名二法。

    因此二法故。

    我作如是說。

    雲何緣自得法。

    若彼如來所得之法我亦得之。

    無增無滅。

    緣自得法究竟境界。

    離言說妄想。

    離文字二趣。

    雲何本住法。

    謂古先聖道。

    如金銀等性。

    法界常住。

    若如來出世。

    若未出世。

    法界法住。

    如趣彼城道○偈雲。

    我某夜得道。

    至某夜涅槃。

    于此二中間。

    我都無所說。

    緣自本住故。

    我作如是說。

    彼佛及與我。

    悉無有差别。

    有雲。

    佛無色聲總有五義○文如上所引書故略之。

    今此緣自得法。

    及法住者。

    是寂莫無言門建立也。

    然上所引五說五義者。

    不出緣自本住兩門釋故。

    二門既頓教故。

    知是五義皆是頓教意。

    但師主心不爾。

    彼五義随義可屬五教也。

     二十一。

    問。

    第七○阿含施設者。

    何乎答。

    阿含者。

    是梵語。

    此雲淨教也。

    雲意佛若對小機直說大乘者。

    即彼法不信故于大乘分别說小乘者。

    小根即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