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鈔上卷第四

關燈
教起前後已下 一。

    問。

    教起前後者。

    初說後說前後欤。

    時通一代前後欤。

     一代前後欤 二。

    問。

    本教末教者。

    化儀欤。

    化法欤。

     三。

    問。

    章雲。

    初者謂别教一乘○即佛等爾者。

    今此文心。

    見六成就等之義欤。

     四。

    問。

    于海印定中。

    同時演說。

    已下文意如何。

     五。

    問。

    密迹力士經。

    初轉法輪時。

    通益三機者。

    三機共聞四谛法輪。

    得各别自果可雲乎。

     六。

    問。

    彌沙塞律者。

    是指何律乎。

     七。

    問。

    如彌沙塞律說○乃于鹿野苑而轉法輪(文)爾彼鹿園法輪。

    是第八七日說也。

    如何同時異處之中。

    此律可出乎。

     八。

    問。

    四分律者。

    今指何文乎。

     九。

    問。

    薩婆多論者。

    指何文乎。

     十。

    問。

    興起行經者。

    指何文乎。

     十一。

    問。

    正見本經。

    成道第二年。

    度五人今何雲十二年乎。

     十二。

    問。

    今此有人解者。

    章主可依用乎。

     十三。

    問。

    自下總結也。

    爾者。

    唯結第二時處俱異欤。

    将又如何。

     十四。

    問。

    章曰。

    或前後故者。

    可有第二七日已前說三第法欤。

     十五。

    問。

    所引經論之異說。

    可和會歸一意耶。

     十六。

    問。

    縱雖見聞有異。

    而其中可有正否耶。

     十七。

    問。

    當段前後者。

    其相如何。

     十八。

    問。

    十門次第。

    是淺深次第欤。

     十九。

    問。

    第一始終聞小類中。

    如來在世一代之化儀。

    始終聞小之義明。

    如何出滅度後諸部異說證之乎。

     二十。

    問。

    第九始終頓圓中雲。

    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字(文)此文是何意乎。

     二十一。

    問。

    第七○阿含施設者。

    何乎。

     二十二。

    問。

    如華嚴經同教中說者。

    指末會攝比丘會乎。

    廣指華嚴經中同教義欤。

     二十三。

    問。

    出現品。

    依本起末本者。

    是以同教一乘為本欤。

     二十四。

    問。

    又如上所引。

    三乘與一乘同時說者等雲。

    或又如法華中回三入一乘是也○等雲。

    此文心如何。

     二十五。

    問。

    第十門中。

    雲見上諸教并是無盡性海等然者此性海者。

    究竟自在果欤。

    将約緣形對果分欤。

     二十六。

    問。

    娑婆如是化身所居土。

    即是穢土也。

    以何道理此處即華藏世界證耶。

     二十七。

    問。

    說思惟行因緣行等雲。

    此意如何。

     二十八。

    問。

    今章雲不動道樹等。

    文意如何。

     二十九。

    問。

    娑婆與本樹等處者。

    小乘大乘。

    共木樹草坐成道欤。

    如何。

     三十。

    問。

    在淨土中所得經數。

    幾計有之乎。

     三十一。

    問。

    安養世界。

    界内外中。

    何土乎。

     三十二。

    問。

    今章。

    主異中主者。

    說主教主中是何乎。

     三十二。

    問。

    圓教意。

    三世間。

    皆是十身教主也。

    聲聞等及國土說等。

    是說主即教主非乎。

     三十四。

    問。

    第四衆異者。

    此文意如何。

     三十五。

    問。

    同生異生之類。

    于可有幾不同乎。

     三十六。

    問。

    佛境界之境界分齊者。

    所緣二種境中是何乎。

     三十七。

    問。

    末會六千比丘。

    是權為。

    轉為中何乎。

     三十八。

    問。

    唐本章不同如何。

     三十九。

    問。

    所依定。

    一乘三乘。

    其不同如何。

     四十。

    問。

    位異中。

    結通十方義。

    如何。

     四十一。

    問。

    今章位異者。

    一乘位。

    行布圓融二位。

    共異三乘談明欤。

    又舉圓融一位。

     簡三乘差别位欤 四十二。

    問。

    行異以下。

    文意如何。

     四十三。

    問。

    圓教中。

    施設法門時。

    正以事相顯法門施設欤。

    将總無量圓融事。

    圓教事異三乘雲事欤。

     四十四。

    問。

    本會三種緣起。

    受何師口決。

    如是心得乎。

     四十五。

    問。

    若以神通以下。

    文意如何。

     一。

    問。

    教起前後者。

    初說後說前後欤。

    時通一代前後欤答。

    今章前後者。

    總華嚴是根本法輪故。

    最初頓說。

    更無餘說。

    諸餘教法。

    随機故。

    更是華嚴已後說。

     二。

    問。

    本教末教者。

    化儀欤。

    化法欤答。

    本教者約化法。

    又約化法者。

    一乘無量教法本如此故。

    之本教為。

    約化儀者。

    一代諸說雲本教也。

    末教者。

    若約化法者。

    無法如是故。

    是故名末教。

    若約化儀者。

    三乘小乘經等。

    華嚴根本法輪後說故雲末教也(為言)。

     三。

    問。

    章雲。

    初者謂别教一乘。

    即佛(文)爾者。

    今此文心。

    見六成就等之義欤答。

    今章六成就中。

    有四成就。

    今初即佛者主成就也。

    第二七日者。

    見時成就也。

    在菩提樹下者。

    是處成就也。

    先照高山者。

    是衆成就也。

    信成就及聞成就者。

    通諸經故。

    不出之欤。

    爾今一乘不共。

    即是成就也(為言)。

     四。

    問。

    于海印定中同時演說。

    已下文意如何答。

    此已下文。

    是約十玄釋也。

    同時演說十十法門。

    主伴具足。

    圓通自在者。

    同時具足門也。

    該于九世十世者。

    十世隔法門也。

    盡因陀羅等者。

    帝網門。

    則于此時并同時緣現。

    微細相容安立門也。

    何以故卷舒自在故。

    在于一時者。

    一多相容不同門也。

    此卷即舒舒又即卷者。

    是諸法相即自在門也。

    已上六玄門既釋成也。

    次。

    何以故。

    同一緣起故者。

    是前所因。

    緣起相由出也。

    次。

    無二相故者。

    所因法性融通義出也。

    問。

    今同時異處外。

    别可有異時處義同時同處義乎。

    答。

    師雲。

    異時同處義。

    可有之也。

    如本業經是也。

    此經菩提樹說故也。

    梵網經者是異時同處義。

    次同時同處義。

    不可有之。

     五。

    問。

    密迹力士經。

    初轉法輪時通益三機者。

    三機共聞四谛法輪。

    得各别自果可雲乎答。

    聞谛緣度三因。

    得三果差别也(如問答抄)尋雲。

    若爾者。

    探玄記第三。

    引密迹力土經已。

    三轉四谛通達三機(文)此文無诤三乘各别。

    不分三因。

    同聞四谛。

    得三果其上今章雲。

    大品經雲。

    佛初在鹿野苑。

    轉四谛法輪無量衆生發聲聞心。

    無量衆生發獨覺心。

    無量衆生發菩提心說。

    若爾者。

    依準今大品說。

    密迹力士經三乘得三果雲事爾者如何答。

     六。

    問。

    彌沙塞律者。

    是指何律乎答。

    彌沙塞律者彌沙塞者梵語也。

    此雲化地部也。

    此化地部中。

    有經律論三藏。

    此三藏中。

    律藏總名雲五分律也。

    是故今既但不雲彌沙塞。

    加律一字。

    知彌沙塞部中有三藏。

    其中律藏之一分。

    現流布五分律雲也。

     七。

    問。

    如彌沙塞律說○乃于鹿野苑而轉法輪爾彼鹿園法輪。

    是第八七日說也。

    如何同時異處之中。

    此律可出乎答。

    第二七日。

    郁鞞羅聚落。

    提謂等五百價人為說三歸。

    以此可為今證也。

    鹿園法輪者。

    總同文故來也。

    師雲。

    問。

    若爾者。

    何故探玄記第二雲。

    依五分律八七日如何會通乎答。

    五分律第十五卷受戒法中。

    有此等文以繁廣故。

    要取引之。

    釋迦菩薩。

    至于樹下。

    成等正覺時。

    起此所郁鞞羅聚落有林。

    樹下初順逆觀十二因緣。

    爾時世尊身有風患。

    摩修羅山神。

    取梨勒果奉佛。

    受食之風患即除。

    于此樹下。

    七日受解脫樂(章雲佛初成道等者是)過七日已。

    遊行人間。

    時有五百價客。

    其中有二大人。

    謂提謂與波利也。

    即有樹神。

    勸此二人。

    以蜜和□。

    令供養佛。

    時四天王同時奉缽。

    佛以此缽受彼□蜜。

    為二大人授二歸。

    未有僧故。

    佛則咒願有二偈。

    示教利喜。

    是第二七日也。

    然後至一樹下。

    方食□蜜。

    跏坐入定。

    七日受樂(是第三七日也)過七日已。

    到文鱗龍王所。

    坐一樹下。

    王奉食。

    佛即受食已入定。

    受解脫樂(是第四七日也)從三昧起。

    到郁鞞羅斯那聚落。

    入村乞食。

    時斯那婆羅門家須阇陀取缽盛分奉佛。

    受食已。

    為彼女授二歸。

    後還菩提樹下跏坐。

    七日受樂(是第五七日也)從三昧起到斯那舍。

    次第受彼婦斯那姊妹之四人食。

    各授二歸。

    此六人處應經五日後。

    還菩提樹下跏坐七日(是第六七日也)從三昧起。

    到阿豫婆羅尼□類樹。

    其中路受女人酪。

    即授二歸。

    食已于尼枸類樹下。

    七日入定(是第七七日也)從定起作此念。

    我所得甚深微妙。

    智者所知。

    非愚所及爾時。

    梵王來詣佛所。

    三請殷勤。

    第三請時。

    如來受之。

    佛觀世間。

    最初應度郁頭藍弗阿蘭迦蘭天空中告終。

    欲度五人。

    往鹿野苑。

    乃至陳如處三轉十二行法輪。

    五人悉得應果(已上取意)準此。

    第二七日。

    為提謂波利授二歸。

    作無願故。

    今章欲明專與一乘同時之義。

    獨指此時略說欤。

    探玄記。

    指梵王三請之廣說時。

    故雲八七日欤問。

    為欲取同時義。

    獨指第二七日者。

    彼郁鞞羅聚落。

    今何雲鹿野苑哉答。

    實如來難。

    量今約終舉之。

    據正轉法輪處。

    明異處之相有何過乎。

     或六七日後說等事 八。

    問。

    四分律者今指何文乎答。

    彼律第三十一卷受戒犍度之所說也。

    釋迦菩提樹下成正覺也。

    七日端坐受解脫樂。

    從三昧起。

    受二賈客□蜜。

    即咒願二歸後。

    坐樹下七日受樂(是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