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

關燈


    是彼方便阿含施設故。

    又雖出分段三界。

    未出變易故。

    是故雲俱不得等(已上)三乘回心。

    後入别教。

    故見從彼無盡故起。

    是此門意。

    若依同教說。

    見從彼一乘而起。

    是故三乘會歸一乘。

     章是故以實映權下。

    三權盡入實。

    于中亦二。

    初以一奪三。

    二回三入一。

    今初。

    以實映權等者。

    指事雲。

    彼三乘等法。

    本來不異别教一乘。

    何以故。

    為彼所目故。

    更無異事故。

    會三歸一故雲也。

    映于敬久奪也。

    不明也(已上)此總以一映奪三乘。

    如以日光。

    映弊月光。

    不現。

    複古記雲。

    映者隐也。

    實現而權自隐矣。

    方便随宜。

    巧便施設。

    引歸一實。

    一實既顯。

    假相亡矣。

    故雲方便相盡(已上)折薪記雲。

    方便相盡者。

    正别教意。

    以三本是一故。

    三相盡也(已上)以别教見三本無體相故。

    雖得三果。

    以别見之。

    本來即成不得義也。

     章為欲回彼三人下。

    二回三入一。

    此中回入。

    有總有别。

    總則回三入一故。

    别則大亦入一故。

    或可此科成立回大入一之義。

    上回三入一。

    為成下回大入一義。

    意雲。

    回三入一故。

    即大亦入一。

    為顯三中大乘非實。

    即是破彼三車宗義。

    指事雲。

    言為欲回彼三人。

    入一乘故。

    大乘亦說回也者。

    此有二種。

    一或有衆生。

    此世三乘根不定故。

    堪進同教一乘者。

    則見自所得三乘之法。

    皆依一乘無盡教起。

    是彼方便阿含施設。

    是故諸有所修。

    皆回向一乘。

    二或有衆生。

    于三乘法。

    根不定故。

    堪可進入别教一乘者(即知彼三乘等法。

    本來不異别教一乘故)進入别教。

    問三乘中菩薩。

    界内示佛乘。

    出三界外。

    亦示佛乘。

    非如二乘回入異乘。

    如何大乘。

    亦說回耶。

    答昔在界内。

    聞說三乘。

    即執為實。

    今至界外。

    聞說一乘。

    回昔三乘别執。

    入今平等大會。

    是故大乘亦說回也。

    問若說三乘因果。

    皆是方便故。

    歸一乘者。

    為歸一因。

    為歸一果。

    元曉師解雲。

    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故随其本。

    歸因歸果。

    是義雲何。

    聲聞緣覺。

    若因若果。

    皆于一因。

    分别為二。

    如經說言。

    聲聞緣覺。

    若智若斷。

    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當知此二。

    皆歸一因。

    歸一緣故。

    終緻一果。

    彼經中說佛乘因果。

    分别佛地化身少分。

    如經說言。

    我實成佛已來。

    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故當知。

    彼說佛乘因果。

    同歸于一乘果内。

    若有菩薩。

    依彼教故。

    望樹下佛。

    發心修行。

    如是願行。

    歸于一因。

    同彼二乘未至果故。

    若準此義。

    釋章主意。

    二乘如前。

    權教大乘所說。

    佛乘因果。

    分别一乘圓教所說。

    三種世間。

    圓融十身。

    無盡一大法身小分化用故彼佛乘因果。

    同歸于一乘圓果。

    若有菩薩。

    依彼教故望色頂佛發心修行。

    如是願行歸于一乘圓因。

    同彼二乘。

    未至佛果故。

    是故經雲。

    聲聞緣覺。

    不退菩薩。

    乘此寶乘。

    直至道場(已上彼文)此段章文。

    總别直明三乘回心所歸之處。

    即是别教。

    然言其門。

    要經同教。

     章若不爾者下。

    四研核楷定。

    言若不爾者。

    上成三中牛車。

    必是三中大乘。

    故今反質。

    言若不爾者。

    謂若非三中大乘者也。

    指事釋此段雲。

    此明三乘菩薩。

    退不同凡二。

    進未同一乘。

    謂彼菩薩。

    求牛車故。

    出三界外。

    到十住不退位。

    得出世淨心。

    異外凡夫。

    故不同凡夫。

    既以過二地不求二車故。

    不同二乘。

    然未會三乘别行。

    歸一乘無盡普賢圓因故。

    不同一乘。

    是故梁攝論雲。

    十解以上。

    得出世淨心。

    又雲。

    十解以上名聖人。

    不堕二乘地。

    由是故知。

    此三中大乘。

    非露地一乘(已上)此中三内菩薩乘者。

    且約終教菩薩陳之故。

    取初住已上為準。

    若依始教。

    雖有三根。

    多是初地。

    名出世益。

     章以至自位下。

    四結成入一。

    上科與此文相鈎鎖。

    似明三中菩薩。

    始發終歸之相。

    然此科中。

    兼明三乘入一之旨。

    故文中雲後皆進入。

    言自位究竟處者。

    三乘自宗。

    所求所得。

    出世之果。

    離分段死。

    證得三乘教行。

    所設之果極至此所。

    故出三界。

    名究竟所。

    二乘無學。

    實是究竟。

    然自教分益。

    是究竟。

    彼離變易死。

    至佛果位。

    是一乘·教。

    非三乘分。

    故出三界。

    名究竟果。

    折薪記雲。

    以至下。

    既雲後皆進入。

    則約三乘俱入也。

    故經雲。

    今此幼童。

    皆是吾子。

    愛無偏黨。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

    其數無量。

    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别。

    此則皆進入别教一乘之意也。

    下亦雲。

    三乘根不定故。

    堪可進入别教一乘等。

    亦此意也。

    又探玄雲。

    前共教菩薩。

    于彼教中。

    多時長養深解。

    究微行布教源(此是自位究竟)即當得此普賢法界(此是進入别教一乘已上粗注俱彼文也)言後皆進入别教一乘者。

    問三乘之人。

    一乘機熟。

    進入别教。

    其相雲何。

    答聲聞乘人。

    法花會上。

    聞說一乘。

    回心向大。

    歸入一乘。

    小行即一。

    小人即大。

    修一乘行。

    證一乘果。

    此即漸入一乘菩薩。

    所入之處。

    即是花嚴經各諸子等一大車。

    此是同教分齊。

    七寶大車。

    其數無量。

    此是别教一乘。

    即是等一之所入所。

    湧出品雲。

    如是之人。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

    入于佛惠。

    得聞是經。

    是同教分。

    入于佛慧。

    即别教所。

    後皆進入别教一乘。

    約就二乘。

    其相如是。

    其三乘中。

    菩薩之人。

    入别教一乘之相者。

    且如一類極遲之者。

    佛摘别教行布一門。

    為彼菩薩。

    施設授與。

    彼菩薩人。

    發心舉足。

    多劫之中。

    修行布法。

    聞修所薰。

    多劫所叩。

    根機漸熟。

    堪入一乘。

    然初地已上。

    證理融通。

    論其實體。

    唯在一乘一味理性。

    平等滿故。

    三乘教中。

    言诠施設。

    談證十地及以佛果。

    在地前位。

    懸期地上。

    其自分行。

    十信三賢。

    唯學行布事相一門。

    雖有理觀。

    不能镕融。

    十回向終時。

    入初地。

    行布行究。

    三乘教盡。

    初地入心。

    無間道時。

    無滿始現。

    智與理冥。

    理遍通故。

    事無不融。

    四種法界。

    一塵全收。

    周遍自在。

    事事無礙。

    重重帝網。

    主伴具足。

    是故初地已後諸位。

    即是一乘。

    此地上者。

    正是圓教一乘十地。

    從此已後。

    念念圓融。

    重重無盡。

    乃至佛果。

    十身圓滿。

    法界體相。

    大用無窮。

    三乘菩薩。

    入别教法。

    終歸究竟行相如是。

    問三乘教中。

    說十地等。

    三乘菩薩。

    何故不證。

    超越即證圓教十地。

    答三乘教中雖有。

    唯是言教。

    無實證地。

    證地唯是别教法故。

    以離此普法。

    無成佛路故。

    問若爾。

    何故三乘教。

    有十信三賢。

    答地前皆是教道之法。

    多劫修行。

    皆是行布。

    是故得有三賢十信。

    問三乘菩薩。

    于教門中。

    可經十地。

    何故不爾。

    答十地唯是有漏法者。

    事實可爾。

    既是證位。

    必入一乘。

    無唯教義。

    問何故初地必入一乘。

    答地前多劫窮行布教修練瑩磨。

    根要熟故。

    問三乘菩薩。

    初發之時。

    豈不要期其十地佛果耶答遠意要契。

    即此教門。

    一切發心。

    皆有此事。

    既是教門。

    實無獲證。

    問三乘菩薩。

    既無證地。

    若爾三乘菩薩。

    入一乘後。

    無地前耶。

    更經此耶。

    若雲無之者。

    一乘階位。

    豈不具乎。

    若更經者。

    初地之後。

    豈始入三賢十信乎。

    若雲用三乘時。

    地前行者。

    彼唯行布。

    豈别教行可爾耶。

    答地前萬行。

    多劫叩機。

    入圓教後。

    即用前時。

    地前諸行。

    雖是行布。

    入初地時。

    令前地前行。

    即圓融無礙初地證理。

    融地前行。

    令事事融通無礙自在。

    理遍通故。

    前行布行。

    令理遍包。

    是故别教。

    地前地上。

    諸位圓滿。

    無有阙減。

    非初地後。

    修地前行。

    唯初地時。

    所證理性。

    前所修上。

    融遍含攝。

    充溢法界。

    周側虛空。

    直通諸地。

    融入佛果。

    即是圓教。

    三賢信滿。

    指事雲。

    言以至自位至别教一乘者。

    此明三乘菩薩。

    到出世自位究竟所。

    根機成熟故。

    進入一乘也。

    即下文雲。

    或有衆生。

    于三乘法。

    根不定故。

    堪可進入别教一乘者。

    即知彼三乘等法。

    本來不異别教一乘。

    何以故。

    為彼所目故。

    更無異事故。

    如會三歸一等。

    此之謂也。

    問三乘菩薩。

    極至何階。

    根器成熟。

    能信一乘。

    答古德雲。

    極至三賢位。

    必定信一乘。

    是故疏雲。

    問此等不信。

    是何位菩薩。

    答文無正斷。

    準其劫數。

    十千已過。

    僧祇未滿。

    應是三賢位人。

    問更至何位。

    則能信此。

    答極至此位。

    必定信入此一乘法。

    終無證地而不信此。

    問若爾。

    此位未究竟位。

    雲何名為自位究竟。

    答古德雲。

    雖未到極位。

    依彼三乘教。

    出系業三界。

    得出世益故。

    三乘教益。

    已究竟故。

    到十住以上。

    自位不退處。

    住大乘自位究竟不退故。

    由此義故。

    名究竟也。

    所以者何。

    佛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者。

    若為界内初機之徒。

    直往宜說道場所得無盡佛法。

    以根機劣。

    不能信受。

    恐随三途。

    受重苦故。

    初且說三乘方便。

    拔彼三途重苦。

    出三界火宅。

    然後說一乘教。

    令到佛果。

    是故三乘權教。

    初引界内機。

    令得出世益。

    以為究竟也。

    一乘實教。

    後引界外機。

    令得佛果。

    以為究竟是故經說三乘益雲。

    得不退菩薩。

    又說一乘益雲。

    與諸菩薩。

    及聲聞衆。

    乘此寶車。

    直至道場(已上彼文)指事次下一具文。

    廣即明究竟之義。

    辨定三乘益滿。

    次施一問答。

    引起信論等。

    具明初住出界。

    次舉自位究竟不正之說破責。

    一根熟究竟。

    二七地究竟。

    三佛果究竟。

    舉此三說。

    一一難破。

    佛果究竟。

    其過甚重。

    為闡提頂。

    招無間苦。

    此等文義。

    恐繁不引。

    好廣之者。

    可養神解。

     章問臨門三車下。

    五問答虛實。

    言問臨門三車。

    為實不實耶等者。

    指事雲。

    問上已明權實訖。

    何更問實不實。

    答此非問權實。

    但問虛實耳。

    是故苑三。

    問若權教菩薩。

    畢竟還須入實教者。

    權教所說。

    十地佛地。

    豈虛設耶。

    答權教所設。

    因果行相。

    非實非虛。

    非虛者。

    為權引故。

    長養根器故。

    無實十地。

    故非是實也。

    亦如小教說佛菩薩因行果證。

    彼說非實。

    非不實也。

    即經雲。

    如彼長者。

    初以三車。

    誘引諸子。

    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

    然彼長者。

    無靈妄之咎。

    如來亦複如是。

    無有虛妄。

    初說三乘。

    引導衆生。

    然後但以大乘。

    而度脫之。

    今此問答。

    明此經意耳(已上)彼三一權實者。

    三權一實也。

    三乘一乘。

    相望以明。

    今虛實者。

    唯就三乘。

    明實義故。

    舉方便以為其實不實之所。

    方便一言。

    通二事故。

    唯一相義。

    其事在爰。

    上來釋第一權實差别竟。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