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香薰抄第五

關燈
薩品)。

    賢首菩薩曰○菩薩于生死。

    最初發心時。

    一向求菩提。

    堅固不可動(文)。

     玄四雲。

    前中有四種難故。

    雖是初心。

    令此功德廣大無邊。

    一處難。

    謂于生死苦惱之處。

    而能發心。

    此生德廣也。

    二時難。

    謂久已發心一向不動。

    未足為難。

    今則反此故生德多也。

    三境難。

    謂能求此無限菩提。

    以心從境故廣大也。

    四心難。

    謂若發心進退不定。

    生德不廣。

    今則反此廣大也。

    一頌四句如次應知。

    此是起信論三種發心中。

    當最初信成就發心。

    故雲初也。

    同下文十住初發心住及發心功德品。

    此約信終。

    彼就住初。

    故無二也(文)。

     此處八十花嚴經十四·疏三下·演義抄九下·刊定記四(無釋)。

     花嚴經七雲(賢首菩薩品)。

    賢首菩薩曰○非是無所因。

    又亦非無緣。

    菩薩初發意。

    直心大功德(文)。

     玄四雲。

    第二從非是無所因下六頌。

    略示行相分。

    于中二。

    先一總标因緣。

    釋成發心廣大所以。

    此中因者謂如來種性。

    緣者謂習所成性。

    又地持·瑜伽因有四種。

    一種姓具足。

    二佛菩薩善友攝。

    三起大悲心。

    四不怖大苦。

    緣亦四。

    一見佛神變等。

    二雖不見佛然得聞法。

    三不聞法見法欲滅。

    四見無佛法處衆生造惡。

    又有四力。

    一自力。

    二他力。

    三因力。

    謂宿習大乘聞熏等。

    四方便力。

    謂聞法方能修善等。

    又四因四緣及自力因力發心決定。

    他力方便力發者不定。

    又起信論·智印經有七因緣發心。

    謂三堅四退。

    如彼應知。

    此上約三乘。

    若依此經有十種發菩提心因緣。

    如下文說。

    此約一乘。

    又以如來藏内熏為因。

    所餘為緣(文)。

     花嚴經十四雲(賢首品)。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菩薩發意求菩提。

    非是無因無有緣(文)。

     疏三下雲。

    言因緣者。

    謂親能發起求大菩提曰因。

    假之助發為緣。

    因即自性住性内熏之力。

    緣即習所成性。

    又上二皆因善友及境外熏為緣。

    瑜伽雲。

    由有四因四緣四力。

    菩薩發心。

    四因者。

    一種性具足。

    二賴佛菩薩善友攝受。

    三多起悲心。

    四長時猛利難行苦行無所怯畏。

    四緣者。

    一見聞佛神變威力。

    二聞法微妙。

    三見法欲滅。

    四見生受惑業苦。

    四力者。

    一自力。

    二他力。

    三因力。

    以宿習故。

    四加行力。

    謂于現法親善聞法修善加行故。

    若具上因緣及初三二力。

    當知不退。

    若因二四力。

    心不堅因。

    今經即初及三也。

    又起信論·智印經有七因緣。

    如彼應知(文)。

     鈔九下雲。

    疏後因緣者下。

    牒經别釋因緣之義于中二。

    先以義略釋。

    二後瑜伽雲下。

    引文釋。

    于中三。

    初引瑜伽。

    次引起信。

    後會當經。

    初中因緣之外更加四力。

    緣謂見聞境界。

    因謂内心發起。

    力謂有所幹能。

    然即前四因正望發心以明力用。

    自力即從種性因發。

    他力即是善友所攝。

    因力是自起悲心。

    加行即長時苦行。

    又四力成就即名為因。

    親能發故。

    疏今經即初及三者。

    文中無人勸故。

    不言因加行故。

    疏又起信論智印經有七因緣者。

    論雲信成就發心者。

    依何等人修何等行。

    得信成就堪能發心。

    所謂依不定聚衆生已有熏習善根力故。

    信業果報能起十善。

    厭生死苦。

    欲求無上菩提。

    得值諸佛親承供養。

    修行信心經一萬劫。

    信心成就故。

    諸佛菩薩教令發心。

    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

    或因正法欲滅。

    以護法因緣故能自發心。

    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

    入正定聚畢竟不退。

    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

    若有衆生善根微少。

    未經一萬劫。

    于中遇緣亦有發心。

    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

    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其心。

    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

    或學他發心。

    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

    遇惡因緣。

    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智印經中亦同于此(文)。

     刊四雲。

    标中三。

    一發菩提心。

    二發心因。

    三發心緣。

    菩提者佛果。

    大智所證法界也。

    發意求者。

    于彼法界創起。

    必定當得心故。

    因緣有多種。

    或雲。

    自性住為因。

    習所成為緣。

    或雲。

    二性為因。

    善友及見聞等種種境界為緣。

    今此不爾。

    如後當知。

    若廣顯因緣。

    如菩提心章(文)。

     起信論雲(解釋分)。

    信成就發心者。

    依何等人修何等行。

    得信成就堪能發心。

    所謂依不定聚衆生。

    有熏習善根力故。

    信業果報。

    能起十善。

    厭生死苦。

    欲求無上菩提。

    得值諸佛。

    親承供養。

    修行信心。

    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

    諸佛菩薩教令發心。

    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

    或因正法欲滅。

    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

    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

    入正定聚。

    畢竟不退。

    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

    若有衆生善根微少。

    久遠已來煩惱深厚。

    雖值于佛亦得供養。

    然起人天種子。

    或起二乘種子。

    設有求大乘者。

    根則不定。

    若進若退。

    或有供養諸佛。

    未經一萬劫。

    于中遇緣亦有發心。

    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

    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其心。

    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

    或學他發心。

    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

    遇惡因緣或便過失堕二乘地(文)。

     義記下雲。

    初中二。

    先問後答。

    問中三問。

    一問能修行人。

    二問所修之行。

    三得信成就等者。

    問行成已堪能發心。

    答中有二。

    初正答前問。

    次舉劣顯勝。

    謂前信滿故進也。

    後信未成故退。

    正答中二。

    先答三問。

    後結成位。

    依不定聚衆生者。

    答初問也。

    分别三聚乃有多門。

    今此文中。

    直明菩薩十住已上決定不退。

    名正定聚。

    未入十信。

    不信因果。

    名邪定聚。

    此二中間十信位人。

    欲求大果而心未定。

    或進或退。

    故本業經中。

    十信菩薩如空中毛。

    名不定聚。

    今依此人明其修行也。

    有熏習下。

    答第二問。

    于中先辨行因。

    謂有聞熏及本覺内熏之力。

    并依前世修善根力故。

    能信業果。

    故舍惡從善。

    修福德分也。

    言厭生死苦求菩提者。

    成菩提分及解脫分善也。

    得值諸佛修信心者。

    明修行緣。

    謂約此緣修十種信心行也。

    經一萬劫下。

    答第三問。

    于中二。

    先明時滿行成。

    後約勝緣明其發心。

    前中言一萬劫者。

    謂十千劫修信心成就也。

    佛菩薩教令發心等者。

    謂發十住初心也。

    如璎珞本業經雲。

    是信相菩薩于十千劫行十戒法。

    當入十信心入初住位。

    釋雲。

    此中言入初住位者。

    謂十信初發心住位也。

    以至此位方得不退信心。

    是故亦名入十信心。

    非謂十解以前之十信也。

    何以知者。

    仁王經雲。

    習種性力十心。

    已超二乘一切善地。

    此習忍已前行十善菩薩有退有進。

    猶如輕毛随風東西。

    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發菩提心。

    乃當入習忍位。

    以是文禮故得知也。

    十種心相及諸委曲。

    如花嚴疏中說也。

    勝緣雖多。

    略舉三種。

    于中一他力。

    二自力。

    亦可同下三心。

    謂教故得直心。

    護法故得深心餘同也。

    如是信心下。

    結位。

    初入正定聚不退者。

    顯于下無失也。

    謂入十住初發心住位。

    不堕凡少之地也。

    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者。

    明于上有得也。

    謂住習種性位。

    行順内熏之因。

    故雲正因。

    又此位已去。

    定當得果。

    故雲正因。

    以不更退失故。

    言若有下。

    第二明舉劣顯勝。

    勝者如前進。

    劣者如此退。

    攝論雲。

    諸菩薩在十信位中。

    修大乘未堅因。

    多厭怖生死。

    慈悲衆生。

    心猶劣薄。

    喜欲舍大乘本願修小乘道。

    故言欲修行别大乘意也。

    于中有二。

    初明劣相。

    後如是等下。

    結成退失。

    前中亦二。

    初内力微。

    後或有供養下。

    明外緣力劣。

    前中四句。

    初一惑重。

    後三德薄。

    薄中。

    一倒求人天。

    二異求小果。

    三猶豫大乘。

    外緣中二。

    先明行時未滿。

    後遇緣不勝。

    此中有四句。

    一觀佛色。

    二供大衆。

    三劣友勸。

    四學他發。

    此等并非菩薩悲智之心。

    故退失也。

    結文可知(文)。

     筆削記五雲。

    修何等行者。

    由行何行而得發心。

    據下答意。

    即依十信位入修信進念等十種善行。

    十千劫滿至第十信滿心。

    則能發也○十善者即不殺等十。

    非謂十種信心。

    若信等十。

    下文方配○論厭生死等者。

    信解漸增故。

    能知三界不安猶如火宅。

    所以厭之。

    知菩提佛果是極清涼。

    所以求之。

    疏菩提分果等。

    亦如前說。

    此二分并上福德分至果成就。

    如次為智斷恩之三德也。

    行因者。

    欣厭之事。

    情動于中。

    因此起行。

    故名行因。

    問。

    修十善因已是其行。

    雲何目為行因耶。

    答。

    望後出世之行故。

    以世善為因。

    斯則世間有漏行。

    與出世無漏行為因也。

    問。

    厭生死求菩提。

    豈非出世行耶。

    答。

    雖有此心。

    未有其事。

    厭欲之言思之可見。

    又此厭求但是事善。

    未與理觀相應。

    不名正行。

    然據此文猶在信前未入十信。

    且為十信作方便也。

    如世起厭求心欲行善者。

    豈便是十信人耶。

    疏雲上皆辨行因者。

    是此義也。

    次雲。

    修行信心。

    方是正十信位○習種性者。

    本業經中。

    從因至果攝為六種性。

    謂十住習種性。

    十行性種性。

    十回向道種性。

    十地聖種性。

    等覺性妙覺性。

    今即初也○論善根微劣少者。

    根劣也。

    以夙熏善種不能多故。

    疏惑重者。

    貪嗔熾然不能制故。

    論值佛者。

    此通滅後見佛形像。

    亦得供養故○二外緣。

    論或有供養至堕二乘地。

    盡是辨求大乘者。

    進退之相也。

    疏時未滿者。

    以約鈍根精進者說故。

    以色見佛者。

    既以色見聲求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故。

    前雲。

    不知轉識現故。

    見從外來。

    取色分齊。

    或見如來塑畫像等。

    住相供僧者。

    不能達三輪體空無住行施也。

    堕劣教者。

    此與前起二乘種子别。

    前則因劣。

    此則緣劣也。

    學他迹者。

    但随彼而行。

    自無決擇。

    教他外迹。

    不自照心。

    此則見他退而還退。

    或心闌而自退。

    此等者結簡○然此中發心之言。

    且是信位初心始發求道之意。

    非同信滿發心入住。

    則如今之行人始發大乘信心之者。

    此即猶在信位之初也○堕二乘地者。

    此以二乘為惡緣故。

    故經雲。

    百千萬人發菩提心。

    若一若二至于佛果。

    餘皆堕二乘也。

    又經雲。

    菩薩發大心。

    魚子庵樹花三事。

    因時多得果甚少(文)。

     如來智印經雲。

    彌勒。

    有七法發菩提心。

    何等為七。

    一者如佛菩薩發菩提心。

    二者正法将滅。

    為護持故發菩提心。

    三者見諸衆生衆苦所逼。

    起大悲念發菩提心。

    四者菩薩教餘衆生發菩提心。

    五者布施時自發菩提心。

    六者見化發意随學發心。

    七者見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莊嚴。

    若聞發心。

    彌勒如是七因緣發菩提心。

    如佛菩薩發菩提心。

    正法将滅為護持故發菩提心。

    見諸衆生衆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

    發此三心。

    能為諸佛菩薩護持正法。

    又能疾得不退轉地成就佛道。

    後四發心剛強難伏不能護法(文)。

     地持論一雲(方便處發菩提心品)。

    初發心菩薩有四種緣·四種因·四種力。

    雲何四緣。

    一者善男子善女人。

    若見若聞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神通變化。

    彼見聞已即發是念。

    是為大身不可思議。

    能為如是諸變化事。

    以此見聞為增上緣故。

    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二者雖不見聞如上神變。

    聞說法者贊歎菩提及菩薩藏。

    聞則欣慶釋喜信樂。

    以此聞法為增上緣故。

    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三者雖不聞法。

    見法滅相而作是念。

    無量衆生當遭大苦。

    菩薩住世則能除滅。

    我今當修菩提之道。

    護持正法。

    為諸衆生滅無量苦。

    以護法為增上緣故。

    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四者不見法滅。

    見惡世衆生為十煩惱之所惱亂。

    一者愚癡。

    二者無慚愧。

    三者悭嫉。

    四者苦惱。

    五者穢污。

    六者煩惱。

    七者惡行。

    八者放逸。

    九者懈怠。

    十者不信。

    見已作是念。

    大濁世起。

    于此惡世尚不能發二乘之願。

    況能志求無上菩提。

    我當發心。

    亦令他發心。

    以濁世中發心難得為增上緣故。

    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雲何四因。

    一者種性具足。

    二者諸佛菩薩善友所攝。

    三者起大悲心。

    四者生死苦難行苦。

    如是久遠無量諸惡。

    于此衆苦心不怖畏○雲何四力。

    一者自力。

    二者他力。

    三者因力。

    四者方便力。

    菩薩自力發菩提心。

    是名自力。

    因他發心。

    是名他力。

    先習大乘相應善根。

    今少見佛及諸菩薩。

    或少聞歎說則便發心。

    是名因力。

    于現世中近善知識。

    聞其說法能修衆善。

    是名方便力。

    菩薩以四緣·四因·自力·因力發菩提心者。

    堅固不動決定究竟。

    他力·方便力而發心者。

    不堅固動轉不定(文)。

     義記一上雲。

    初章門中。

    因緣及力有何差别。

    望彼發心疏而助發。

    說之為緣。

    親而能起。

    說之為因。

    因緣互強。

    說之為力下廣釋中。

    先解四緣。

    雲何四緣。

    牒問起發。

    下廣釋之四中。

    前二緣于菩提。

    後之二種緣于衆生。

    就前二中。

    初緣佛僧。

    後一緣法○就後二中。

    初緣衆生具足諸苦。

    後緣衆生無第一義樂○就釋因中。

    初問起發。

    次列其名。

    四中前二是自分行。

    後之二種是勝進心。

    于中各分自利利他故有四種。

    種性具者。

    是性種性自利行也。

    諸佛菩薩善友攝者。

    是習種性利他行也。

    種性菩薩為物善友。

    善友德成入佛菩薩友數中。

    名善友攝。

    非謂為他善友化故善友攝。

    就後二中。

    初起悲者利他心也。

    第四不怖是其堅心自利意也○下釋力中。

    初問起發。

    次列四名。

    言自力者。

    久習性成一向自力發菩提心。

    不由他也。

    言他力者。

    自無善意。

    一向由他而發心也。

    言因力。

    者先習善因。

    今藉少緣。

    緣弱因強故曰因力。

    方便力者。

    過有微因。

    現藉強緣。

    方便之力方能發心。

    名方便力。

    下廣釋之。

    自力他力相顯可知。

    解因力中。

    先習大乘相應善根。

    藉過強因。

    今少見下。

    現藉少緣。

    今少見佛。

    見佛寶也。

    及諸菩薩。

    見僧寶也。

    或聞贊說。

    聞法寶也。

    是名下結。

    釋方便中。

    初釋後結。

    言于現世近善智識聞其說法者。

    自于現在造緣方便而發心也。

    然此實藉過去微因。

    文略不論。

    上來第二次第廣釋因緣及力。

    自下第三結退不退。

    先結不退。

    後結其退。

    不退有二。

    一因緣齊等而發心者。

    堅固不退。

    二因強緣弱亦得不退。

    今言菩薩四緣四因發菩提者。

    即是第一緣等也。

    自力因力發菩提心者。

    即是第二因強緣弱。

    如此發心堅固不退下。

    結退義。

    于中有二。

    一就前二力結明其退。

    二舉無因釋成退義。

    退有二種。

    一無因故退。

    二因弱故退。

    今言他力而發心者。

    即是第一無因故退。

    方便發者。

    即是第二因弱故退(文)。

     瑜伽論三十五雲(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初發心品)。

    當知菩薩最初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

    雲何四緣。

    謂善男子或善女人。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

    或從可信聞如是身。

    既見聞已便作是念。

    無上菩提具大威德。

    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不可思議神變威力。

    由此見聞增上力故。

    于大菩提深生信解。

    因斯發起大菩提心。

    是名第一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

    雖不見聞如前所說神變威力。

    而聞宣說依于無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薩藏經。

    聞已深信。

    由聞正法及與深信增上力故。

    于如來智深生信解。

    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

    是名第二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

    雖不聽聞如上正法。

    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将欲滅沒。

    見是事已便作是念。

    菩薩藏法久住于世。

    能滅無量衆生大苦。

    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菩提心。

    為滅無量衆生大苦。

    由為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故。

    于如來智深生信解。

    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

    是名第三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

    雖不觀見正法欲滅。

    而于末劫末世末時。

    見諸濁惡衆生身心十随煩惱之所惱亂。

    謂多愚癡多無慚愧。

    多諸悭嫉多諸憂苦。

    多諸粗重多諸煩惱。

    多諸惡行多諸放逸。

    多諸懈怠多諸不信。

    見是事已便作是念。

    大濁世于今正起。

    諸随煩惱所惱亂時。

    能發不劣聲聞獨覺菩提心者。

    尚難可得。

    況于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

    我當應發大菩提心。

    令此惡世無量之有情随學于我起菩提願。

    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

    于大菩提深生信解。

    因斯發起大菩提心。

    是名第四初發心緣。

    雲何四因。

    謂諸菩薩種性具足。

    是名第一初發心因。

    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

    是名第二初發心因。

    又諸菩薩于諸衆生多起悲心。

    是名第三初發心因。

    又諸菩薩于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

    無有怯畏。

    是名第四初發心因○雲何四力。

    一者自力。

    二者他力。

    三者因力。

    四者加行力。

    謂諸菩薩由自功力。

    能于無上正等菩提。

    深生愛樂。

    是名第一初發心力。

    又諸菩薩由他功力。

    能于無上正等菩提。

    深生愛樂。

    是名第二初發心力。

    又諸菩薩宿習大乘相應善法。

    今暫得見諸佛菩薩。

    或暫得聞稱揚贊美。

    即能速疾發菩提心。

    況睹神力聞其正法。

    是名第三初發心力。

    又諸菩薩于現法中。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谛思惟等。

    長時修習種種善法。

    由此加行發菩提心。

    是名第四初發心力。

    若諸菩薩依上總别四緣四因。

    或由自力或由因力。

    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當知此心堅固無動。

    或由他力或加行力。

    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當知此心不堅不固亦非無動(文)。

     略纂十雲。

    論雲四緣四因四力者。

    緣疏因親。

    力為助伴。

    通明緣因二種。

    故有三别。

    論雲十随煩惱者。

    即下十種多字是也。

    其間憂苦惡行等。

    是随煩惱者。

    随他煩惱生故。

    名随煩惱。

    非體是煩惱。

    從多為名。

    名随煩惱。

    體非是也。

    在随煩惱門收。

    名随煩惱。

    論解四因中。

    第二因雲。

    賴佛菩薩善友攝受。

    與前四緣中第一緣何别彼緣中但見作神通。

    未攝受教誨。

    今教誨是親故。

    是因也。

    見作神變。

    疏不教誨故。

    是緣也。

    故二有别。

    因中第三。

    于諸衆生多起悲心。

    與緣中第四末劫時等救度衆生何異者。

    緣中但自創發心令他發心。

    因中代他受苦等。

    是親故因也○論曰。

    若諸菩薩依上總别四因四緣。

    或由自力。

    或由因力。

    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當知此心堅固無動。

    或由他力。

    或加行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當知此心不堅不固亦非無動者。

    此中意明。

    前四因四緣中。

    若别依一因一緣。

    或總由四因四緣而發心者。

    于四力中。

    且依二力。

    謂自·因力。

    此二力中。

    或别依一力。

    或總依此二力而發心者。

    此皆堅固不動。

    若别依他力及加行力。

    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此不堅固亦非無動。

    若斯四緣中。

    初緣是世佛菩薩等。

    今此文者。

    别依總依。

    皆堅固不動。

    他力亦是。

    謂佛菩薩等他。

    即在不堅固非無動中收。

    此何相違。

    述曰不然。

    他力者。

    謂王及有力者。

    逼令發心。

    非如見佛菩薩。

    見佛菩薩自發心。

    在緣中收故不動。

    為他逼發心。

    是他力故動收。

    又加行力是不堅固非無動收。

    如因中第二因。

    善友攝受是堅固不動收。

    此何意也。

    述曰非也。

    善友攝受。

    是見菩薩教行行等所遇之緣。

    勝人加行力中雖遇友。

    乃世間之善士非如菩薩。

    故有别也。

    又義。

    且約一義。

    此中判為堅固不動等。

    如實義者。

    緣因中有動不堅固者。

    他加行力中有不動等者。

    且約一義别故。

    為此論也(文)。

     遁倫記八雲。

    自下第二明發心因緣。

    景雲。

    四緣是疏。

    四因是親。

    即此因緣和合有勢用故名四力。

    基又雲。

    緣疏因親力為助伴。

    通明因緣二種故有三别。

    四緣之中。

    初緣即由見佛僧神變增盛所以發心。

    于中有四。

    一見聞佛僧希有神變。

    二由見聞故便即興念。

    三于大菩提深生信解。

    四由信解是故發心。

    言安住者。

    即是其佛。

    修行者。

    謂諸菩薩。

    第二緣由聞依菩薩故所說正法深信發心。

    即複有四。

    一聞正法。

    二聞已于教生信。

    三由前二故于佛智慧深生信解。

    四為得佛智是故發心。

    第三緣由見正法将滅所以以發心。

    即複有四。

    初見菩薩法藏将滅。

    二因見興念起護法心。

    三于佛智深生信解。

    四為得佛智所以發心。

    第四緣由睹衆生為五渴所遍。

    于中導引令他學我所以發心。

    即複有四。

    初明于劫末時見諸衆生煩惱纏逼。

    二因事興念起引導心。

    三于菩提深生信解。

    四因信解是故發心。

    十随煩惱者。

    即下十種多字是也。

    若依舊論。

    第四名苦惱。

    第五名穢污。

    餘之八名新舊無異。

    其中初一是無明。

    第四是受。

    第五者景雲。

    但是無堪能不調柔性。

    測雲。

    依此瑜伽上下文。

    多以煩惱種子為體。

    或可。

    上來諸惑皆有無堪任性義。

    即是粗重。

    第七惡業。

    餘有六種。

    是煩惱。

    彼餘九種根本煩惱餘随煩惱并在多諸煩惱中攝基雲。

    憂苦惡行等是随煩惱者。

    以随他煩惱生故名随煩惱。

    非體是煩惱。

    又從多為名。

    名随煩惱。

    體非是也。

    在随惱門收。

    名随煩惱。

    次明四因。

    初問次答。

    中先列後解。

    前中第一種姓具足。

    第二賴友攝受。

    第三多起悲心。

    上雲發心是悲等流。

    第四于苦無怯。

    問曰。

    前四緣中。

    第一見佛菩薩神變為緣。

    今明第二賴友攝受即說為因。

    何差别耶。

    景解。

    前者直睹神變所以為緣。

    今者為佛攝受發生聞慧為發心因。

    基雲。

    彼緣中但見作神通未攝受教誨。

    今教誨是親故是因也。

    見作神變是疏不發誨故是緣也。

    故二有别。

    又因中第三于諸衆生多起悲心。

    與緣中第四末劫時等救度衆生何異者。

    緣中但自創發心令他發心。

    因中代他受苦等是親故因也○下明四力。

    初一自力。

    自力勢多假外緣少。

    第二他力。

    多假外緣自力微少。

    此之二種由現在力未曾宿習。

    第三因力。

    宿習大乘善法者。

    由宿習力暫見佛等即能發心。

    名為因力。

    第四由于現法長時修習種種善法發菩提心。

    名加行力。

    第三就前緣因力等辨退不退中二。

    初就緣因力辨退不退。

    後辨四因令退。

    言若諸菩薩依上總别四緣四因等乃至亦非無動者。

    基公解雲。

    此中意明。

    若前四因四緣中。

    若别依一因一緣。

    或總由四因緣而發心者。

    于四力中。

    但依二力。

    謂自·因力。

    此二力中。

    或别依一力。

    或總依此二力而發心者。

    此皆堅因不動。

    若别依他力及加行。

    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此不堅固亦非無動。

    若勘四緣中。

    初緣是遇佛菩薩等。

    今此文者别依總依皆堅固不動。

    他力亦是謂佛菩薩。

    他即在不堅固非無動中收。

    此何相違。

    述曰不然。

    他力者。

    謂王及有力者逼令發心。

    非如見佛菩薩菩薩。

    見佛菩薩是自發心。

    此自發心在緣中收。

    故不動。

    為他逼發心。

    是他力故動中收。

    又加行力是不堅固非無動收。

    如因中第二因善友攝受是堅固不動收。

    此何意也。

    述曰非也。

    善友攝受是見菩薩教行行等所遇之勝緣。

    釋加行中。

    小雖遇友。

    乃世間之善士非如菩薩。

    故有别也。

    又義。

    且約一義。

    此中判為堅固不動等。

    如實者。

    緣因中有動不堅固者。

    他加行中有不動等者。

    且約一義别為此論也(文)。

     十住毗婆娑論三雲(發菩提心品)。

    問曰。

    初發心是諸願根本。

    雲何為初發心。

    答曰。

    初發菩提心。

    或三四因緣。

    衆生初發菩提心。

    或以三因緣。

    或以四因緣。

    如是和合有七因緣。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問曰。

    何等為七。

    答曰。

    一者諸如來。

    令發菩提心。

    二見法欲壞。

    守護故發心。

    三于衆生中。

    大悲而發心。

    四或有菩薩。

    教發菩提心。

    五見菩薩行。

    亦随而發心。

    或因布施已。

    而發菩提心。

    或見佛身相。

    歡喜而發心。

    以是七因緣。

    而發菩提心。

    佛令發菩提心者。

    佛以佛眼觀衆生。

    知其善根淳熟堪任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人者。

    佛教令發心。

    作是言。

    善男子來。

    今可發心當度苦惱衆生。

    或複有人生在惡世。

    見法欲壞。

    為守護故發心作是念。

    咄哉從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來。

    唯有一人。

    二處行出三界。

    四聖谛大